学案 宋元学案   》 第052卷 卷五十二 艮斋学案(黄氏原本、全氏补定)      黄宗羲 Huang Zongxi

  艮斋学案 (黄宗羲原本 黄百家纂辑 全祖望补定)
  艮斋学案表
  薛季宣(从子)叔似郭澄(别见《丽泽诸儒学案》。﹛]微言子。) 陈傅良(别为《止斋学案》。)
  (袁氏门人。) 徐元德
  (二程、武夷再传。)王。
  (安定、濂溪三传。) 沈有开(别见《岳麓诸儒学案》。)
  (泰山四传。) 楼钥(别见《丘刘诸儒学案》。)
  (象先、合斋学侣。)
  郑伯熊(别见《周许诸儒学案》。)
  郑伯英(附见《周许诸儒学案》。)
  刘夙
  刘朔(并见《艾轩学案》。)
  (并艮斋讲友。)
  叶适(别为《水心学案》。)
  陈亮(别为《龙川学案》。)
  (并艮斋学侣。)
  张淳
  (艮斋同调。)
  敖继公(忠甫续传。)倪渊
  杨维桢郑真(别见《深宁学案》。)
  赵孟俯(别见《双峰学案》。)
  艮斋学案序录
  祖望谨案:永嘉之学统远矣,其以程门袁氏之传为别派者,自艮斋薛文宪公始。艮斋之父学于武夷,而艮斋又自成一家,亦人门之盛也。其学主礼乐制度,以求见之事功。然观艮斋以参前倚衡言持敬,则大本未尝不整然,述《艮斋学案》。(梓材案:梨洲原本合下《止斋》为《永嘉学案》之二,自射山始别是卷为《艮斋学案》,下卷为《止斋学案》。)
  ◆袁氏门人(程、胡再传。)
  文宪薛艮斋先生季宣
  薛季宣,字士龙,永嘉人。父徽言。(梓材案:先生父为胡文定高弟。详见《武夷学案》。)先生年十七,辟为荆南书写机宜文字,获事袁道洁溉。问道洁以义理之辨,道洁曰:「学者当自求之。他人之言善,非吾有。」道洁之学,自《六经》百氏,下至博弈小数、方术兵书,无所不通。先生得其所传,无不可措之用也。召为大理寺主簿,除大理正,出知湖州。改常州,未上,卒,年四十。(云濠案:谢山《学案札记》:「先生着有《书古文训义》、《诗性情说》、《春秋经解指要》、《大学说》、《论语小学约说》、《伊洛礼书补亡》、《伊洛遗礼》、《通鉴约说》、《汉兵制》、《九州图志》、《武昌土俗编》,校雠《阴符》、《山海经》、《风后握奇经》。」)
  百家谨案:汝阴袁道洁溉问学于二程,又传《易》于薛翁。已侍薛于宣,器之,遂以其学授焉。季宣既得道洁之传,加以考订千载,凡夫礼乐兵农莫不该通委曲,真可施之实用。又得陈傅良继之,其徒益盛。此亦一时灿然学问之区也,然为考亭之徒所不喜,目之为功利之学。
  艮斋浪语集
  夫道之不可迩,未遽以体用论。见之时措,体用宛若可识,卒之何者为体﹖何者为用﹖即以徒善徒法为体用之别,体用固如是邪﹖上形下形,曰道曰器,道无形舍,器将安适哉!且道非器可名,然不远物,则常存乎形器之内。昧者离器于道,以为非道,遗之,非但不能知器,亦不知道矣。下学上达,惟天知之。知天而后可以得天之知,决非学异端遗形器者之求之见。礼仪威仪,待夫人而后行。且苟不至德,谁能知味﹖日用自知之谓,其切当矣乎!曾子日且三省其身,吾曹安可辄废检察。且「不识不知,顺帝之则」者,古人事业,学不至此,恐至道之不凝。此事自得,则当深知,殆未可以言言之也。以同甫天资之高,检察之至,信如有见,必能自得诸心。如曰未然,则凡平日尚论古人,下观当世,举而措之于事者,无非小知謏闻之累,未可认以为实。第于事物之上,习于心无适莫,则将天理自见,持之以久,会当知之。《洪范》「无党无偏」,《大学》「不得其正」,真万病之针石,独无意于斯乎!(《答陈同甫书》。)
  (梓材谨案:梨洲所录《浪语集》六条,其第一条《与朱晦翁书》移入《安定学案》。)
  自《大学》之不明,其道散在天下,得其小者,往往自名一家,高者沦入虚无,下者凝滞于物,狂狷异俗,要非中庸,先王大经,遂皆指为无用,滔滔皆是,未易夺也。故须拔萃豪杰,超然远见,道揆法守,浑为一途,蒙养本根,源泉时出,使人心悦诚服,得之观感而化,乃可为耳。此事甚大,既非一日之积,又非尽智穷力所到,故圣人难言之。后世昧于诚明明诚之分,遂谓有不学而能者。彼天之道,何与于人之道﹖致曲未尽,何以能有诚哉!孟子「必有事焉而勿正,心勿忘,勿助长也」之说,虽非圣人优之柔之使自求之之意,学者于此从事,思过半矣。颜氏之子,其过与怒,宁与人异﹖不可及处,正在不以怒迁,不以过贰一节。法守之事,此吾圣人所以异于二本者。空无之学,不可谓无所见,迄无所用,不知所谓不二者尔。未明道揆通于法守之务,要终为无用。洒埽应对进退,虽为威仪之一,古人以为道无本末者,其视任心而作,居然有闲。然云文、武之道,具在方策,其人存,其政举,苟非其人,道不虚行,要须自得之也。学不至于「不识不知,顺帝之则」,竟亦何用﹖有如未办澡心藏密,莫若去故去智。古人读书百,其义自见,未易以浅近夺,信能反复涵泳,会当有得。得之大小,则系乎精诚所至。时文称于一经之内,有一言之悟,则《六经》之义粲然矣,不可以人废言也。(《与沈应先书》。)
  某窃尝喜《易》,读之将数百过,而弗知其际也。夫以先天之卦,见之三画,重《易》之象,系之六爻,天地之大,昆虫之细,与夫圣人之道,先王之治,君子小人之事,工师卜祝之流,幽而鬼神,远而造化,凡有可推之数,可形之象,可行之事,靡不备在此书。微若《书》不可言,亦求斯得之矣。《六经》之义,于《易》备焉。以为通(疑「动」字。)足以尽之,则太极之体,未尝动也。以为定足以周之,则作《易》之道变为占,是皆本诸吾身,参诸天地,拟诸变化,可由而不可测者,某安足以知之。不知《易》而施诸民,犹宵行者而瞽者也。思得通儒而与之论,未之能得。执事不以某为不肖,惠然辱枉临之,诒我以书,纵言而及于《易》也。惟学有伦有要,执事其知之矣。善乎,书之论政体也,曰:「当仁明而通变,舍是则为姑息,为苛察矣。」《易》曰:「通其变,使民不倦。」此黄帝、尧、舜之治,某何德以堪之﹖高山仰止,敢不钦服训诲!虽然,切有必酬之谊,故某谨布其腹心。今夫煦煦之仁,察察之明,而后有姑息苛察之事,信能仁并天地,明等日月,则何二弊之能有!某学也未造乎此,其能亿二仪二曜之仁明!若夫《易》之通变,后世失之远矣。执中无权,犹执一也,苟知变而不知止,则必若晋人之为通。《大传》有之:「无思也,无为也,寂然不动,感而遂通天下之故。」变通之道,尽此赞矣。(《复张人杰学谕书》。)
  巧匠不世生,其法具乎规矩绳墨。圣人不世出,其言在乎《易》、《礼》、《诗》、《书》。然则,《易》、《礼》、《诗》、《书》与夫规矩绳墨,往之所以贻后,今之所以求古也。即规矩绳墨以为方员,虽非巧匠,而巧匠之制作于于是乎在。由《易》、《礼》、《诗》、《书》以趋理义,虽非圣人,而圣人之精微备于吾身。学者为道而舍经,犹工人而去其规墨也,虽有工倕之指,其能制器乎!(《论语直解序》。)
  吾道贯一而无方,老氏致虚而无极,若释氏则归空而无物矣。三者若同,而偏反若霄壤之卑高。孟氏于孔氏之门为有功,其气豪而辞辩,无声无臭,岂其然乎!比而同之,其害有不可胜言者。读其书而知其旨,能内参诸其心,仰观圣人之形容,察其像似而自识其真伪,从而为取舍焉,不随波于末流,真好学者也。妄意如此,明者必有以辨之。(《直解序》《附言》。补。)
  《记》有之曰:「人莫知苗之硕,莫知子之恶。」言蔽物也。有己而蔽于物,则古之性情与今先儒之说,未知其孰通。信能复性之初,得心之正,豁蔽以明,因《诗》以求《序》,则反古之说,其殆庶几乎!(《序反古诗说》。补。)
  《易》《系》:「天垂象,见吉凶,圣人象之。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其言盖有叙,观之以理,无晦也。说者或谓《河图》、《洛书》本皆无有,圣人为此说者,以神道设教也。是非唯不知圣人,直不达不言而化之义,乌足与校是非理道哉!或者又以为,当伏羲之时,河尝出龙马负《图》,自神农至于周公,洛水皆出龟《书》。此则似是而非,无所考征。就龙龟之说,成无验之文,自汉儒启之,后世宗之,征引释经,如出一口,而圣人之道隐,巫史之说行,后世暗君庸夫、,乱臣贼子据之,假符命,惑匪彝,为天下患害者,比比而是。圣人忧深虑远,肯为此妖伪残贼哉!盖亦有其说也。传注求其事而弗得,于是托涣漫以驾其游诬,虽知惑世害人,不暇恤也。且圣人之作《易》,仲尼固尝已于《大传》详之。《大传》无文,其可凿以胸臆!就如其说垂象,为象降自天乎﹖走尝窃痛之,为反复以思之者更岁。推之久,究之至,而后乃得之。《传》不云乎:「伏羲氏之作《易》也,仰以观于天文,俯以察于地理,观鸟兽之文,近取诸身,远取诸物,始画八卦。」《图》、《书》之说,从可知矣。夫《易》之有卦,所以县法也。画卦之法,原于象数,则象数者,《易》之根株也。《河图》之数四十有五,干元用九之数也。《洛书》之数五十有五,大衍五十之数也。究其始终之数,则九实尸之,故地有九州,天有九野,《传》称河、洛皆九曲,岂取数于是乎!《春秋命历序》:「《河图》帝王之阶,《图》载江河山川州界之分野。谶纬之说,虽无足深信,其有近正,不可弃也。」信斯言也,则《河图》、《洛书》乃《山海经》之类,在夏为《禹贡》,周为职方氏所掌,今诸路《闰年图经》、汉司空《舆地图》、《地理志》之比也。按《山海经》所言,皆地之物产,鸟兽虫鱼草木之属,其古史职方之意,与仲尼所言几不外是。其曰河、洛之所自出,川师上之之名也。走不能远引,请以官仪为征。凡古今官书之所为名称者,必以某官司某郡国,自是而后,具其职官。如春秋他国之事,汉官府上尚书,其传于人,书于史,亦第称某所行某事,言某事,上某事,而于其职事皆略。闻者皆断然不惑者,以官师郡县必有主之者,非能自尔也。然则,《图》、《书》为川师上,何独至古而惑之哉!或曰:「是则然矣。《图》与《书》奚辨﹖」曰:「《图》、《书》者,详略之云也。河源远,中国不得而包之。可得而闻者,其形之曲直,源委之趋向也。洛源在九州之内,经从之地,与其所丽名物,人得而详之。史阙其所不知,古道然也。是故以《书》言洛,河则第写于《图》,理当然耳。昔者,周天子之立也,《河图》与《大训》并列,时九鼎亦宝于周室,皆务以辨物象而施地政,所谓据九鼎按图籍者也。仲尼作于周末,病礼乐之废壤,职方之职不举,所谓发叹凤、《图》者,非有他也。龟龙之说,果何稽乎﹖第观垂象之文,其义可以自见。」(《河图洛书辩》。)
  宗羲案:永嘉之学,教人就事上理会,步步着实,言之必使可行,足以开物成务。盖亦鉴一种闭眉合眼,蒙瞳精神,自附道学者,于古今事物之变,不知为何等也。夫岂不自然而驯致其道,以计较亿度之私,蔽其大中至正之则,进利害而退是非,与刑名之学殊途而同归矣。此在心术,轻重不过一铢,茫乎其难辨也。
  附录
  张南轩《与吕伯恭书》曰:「士龙正欲详闻其为人,事功固有所当为,若曰喜事功,则喜字上煞有病。」
  又答先生书曰:「闻欲招陈君举来学中,此固善。但欲因程文而诱之读书,则未正。今日士子耳剽口诵,用资进取,转趋于薄,此极害事。」
  吕东莱《与朱侍讲书》曰:「薛士龙归途道此,留半月。向来喜事功之意颇锐,今经历一番,却甚知难。虽尚多当讲画处,然胸中坦易无机械。勇于为善,于田赋兵制地形水利甚下工夫,眼前殊少见其比。义理不必深穷之说,亦尝叩之,云初无是言也。」
  又曰「士龙坦平坚决,所学确实有用,甚虚心,方欲广咨博访,不谓止此。」
  又《与陈同甫书曰:「士龙所学,固不止于所著书,但终尚有合商量处。」
  ◆艮斋讲友
  文肃郑景望先生伯熊(别见《周许诸儒学案》。)
  判官郑归愚先生伯英(附见《周许诸儒学案》。)
  著作刘先生夙
  正字刘先生朔(并见《艾轩学案》。)
  ◆艮斋学侣
  文定叶水心先生适(别为《水心学案》。)
  文毅陈龙川先生亮(别为《龙川学案》。)
  ◆艮斋同调
  监岳张忠甫先生淳
  张淳,字忠甫,永嘉人也。五试礼部,不中,授特奏名官,弃去养母。或荐之朝,禄以监岳。先生以为徒费县官俸,历三任,不食禄,亦不书考。居母丧,无不与《士丧礼》合。闲为族姻治丧,亦龂龂持古制。时为文章铭人墓,有讽有劝,皆不虚书负其学。自刻苦忍穷以死。为人严重深博,善忍事镇物。绝有材智,抑不使出,其为止斋所述如此。攻愧亦尝述其言曰:「今之仕者,皆非出于古之道。」或问之,曰:「始至则朝拜,遇国忌则引缁黄而荐在天之灵,古有之乎﹖是以虽贫不愿禄也。」呜呼!先生斯言,可谓得礼之精,而能以之自持,岂徒考度数之末文者哉!《永乐大典》中有《古礼》十七卷、《释文》一卷、《识误》三卷,(云濠案:《谢山学案札记》作《释说》一卷。)则先生所校定也。(补。)
  谢山《永嘉张氏古礼序》曰:「宋《中兴艺文志》谓《仪礼》既废,学者几不复知有此书,忠甫始识其误,则是经在宋当以忠甫为功臣之首。」又曰:「永嘉自九先生而后,伊川之学统在焉,其人才极盛。《宋史》不为忠甫立传,故其本末阙然。独见于陈止斋所作墓志,乃知其与薛士龙、郑景望齐名,固干、淳闲一大儒也。」
  ◆艮斋家学(程、胡三传。)
  文节薛象先先生叔似
  薛叔似,字象先,其先河东人,后徙永嘉。游太学,解褐国子录。对论称旨,迁太常博士。未几,孝宗自除先生左补阙。论劾首相王淮去位。光宗受禅,抗疏金人使名未正,不宜遽纳其使。上奋然开纳。除将作监,出为江东运判。俄以谏臣论罢,主管冲佑观,累除秘书监、权户部侍郎,提举太史局。寻兼枢密都承旨,以刘德秀疏罢。起知赣州,移庐州,召除在京宫观,兼国用司参议官。奏蠲两浙身丁钱。历除兵部尚书、宣抚使。时韩侂冑开边,先生亦以功业自期,而委任失当,以言者论,夺职罢祠。侂冑诛,再谪福州。久之,许自便。嘉定十四年卒,赠银青光禄大夫,谥恭翼,改谥文节。先生雅慕朱子,穷道德性命之旨,谈天文、地理、锺律、象数之学,有稿二十卷。(参史传。云濠案:《谢山学案札记》有《薛文节公集》,盖本《永乐大典》。)
  (梓材谨案:先生为艮斋兄子,《浪语集》有《与象先侄书》。)
  附录
  水心祭薛象先曰:「彼建安之裁量,外永嘉而弗同。幸于公而无疑,亦莫知其所从。」
  ◆艮斋门人
  文节陈止斋先生傅良(别为《止斋学案》。)
  教授徐先生元德
  徐元德,字居厚,瑞安人也。艮斋弟子,淳熙进士。为福建军学教授,身先矩矱,为多士倡。已而添差通判徽州。诚斋杨文节公状其治行以荐曰:「具官东浙名儒,朝列正士,持论鲠挺,特立不阿。徽州倅乃员外置,凡州郡迎辂之数,厨传之仪,皆无故实,出于创为,蕞者,如挈携囊衣则有僦仆之弊,如下襜宴集则有折俎之弊,率为缗钱者数百。元德问之故府,咸曰无之,则举而付之郡庠,以为养士之费,于是民皆知其廉洁。江东一路,徽最多讼,使者皆以委元德审决。元德一一翻阅文案,至忘寝食。吏牍山积,迎刃而解,于是民皆称其明断。欲望圣慈特赐升擢。」晋知通州。先生精于考索,《周官制度精华》二十卷,前半乃止斋,后半皆先生之笔也。(补。)
  附录
  吕东莱《与陈同甫书》曰:「徐居厚极有立作,士人中殊难得。」
  又曰:「居厚病,知已平复,但渠须是调伏得性气,然后养生处世,方少龃龉。不然,忧未艾也。」
  秘监王合斋先生
  王,字木叔,号合斋,故顺州人,石晋以其地入契丹,徒永嘉。干道丙戌进士,为婺州推官。孝宗尝疑诸州上供有渗漏,漕司遽令婺州增斛二万,守以下不敢争。先生言:「今苗亩七升,罗四十余千,较他郡已重,又无故增二万,何以共命!」新守周权以书奏之,孝宗愕然曰:「朕未尝加赋也。」由是凡议渗漏者皆免。移台州,能决冤狱。知绩溪县,积钱买田,为新塘六十八堨六,浚旧陂百顷,岁无忧旱。监进奏院太常寺簿,以伪学罢知江阴军。蔡泾者,江海之交也,淤阏,先生开渠港五百余里,漕运以通。民事妖神,巫故为阴庑复屋,诡其像设,先生鞭巫,撤祠坏像,而民以安。召为大理丞、礼部员外郎。初,周益公在政府,招先生,既见,清谈之外,绝无所言。至是,苏师旦欲见之,许以迁。先生曰:「吾义不交匪人,宁止于此。」邓友龙议北伐,授以为助,曰:「前日有发策者骤用矣。」先生力言无草草,国与身且俱不利。友龙曰:「何怯也﹖」竟取宣抚去,出先生提举江东常平茶盐兼知池州。先生言:「池州城甚恶,何以待敌!」请城之,不报。乃募得缗钱八万,请自城之,又不许。乃补其穿穴,深其濠,抽兵严备,池人得少安。召为吏部郎、国子司业、秘书少监,兼侍左郎。韩侂冑死,缘坐者多,先生言:「无使滋蔓。」执政善之,不能用。钱相象祖,雅慕先生,欲进用之。忌者因罢先生以撼钱,先生奉祠,而钱亦不安其位矣。起知赣州,谕其耆老曰:「元佑党籍,赣人一十有四,何多君子也!汝曹勉之。」课桑麻,清盐禁,提刑者恶之,复毁先生,予祠。赣人雪涕留之不得,赋诗而别。先生少与永嘉诸公同学,及仕于台,寮属如尤遂初、楼攻愧,以及彭子复、石应之辈,皆相砥砺,崖峭孤特,不轻徇物。尤工于文,所著有《王秘监诗文集》共二十卷。(补。云濠案:《谢山学案札记》,《王合斋集》十六卷、《诗》四卷。)
  (梓材谨案:《札记》又一条云:「王,字和叔,永嘉人。尝以经世之学授楼攻愧。」考攻愧跋汪季路所藏邵康节《观物篇》云:「余始在永嘉得《先天》、《方圆》二图于薛象先叔似,传《皇极经世》之书于王木叔。」是和叔即木叔也。又案:谢山补传谓先生少与永嘉诸公同学,《学案》原表亦列先生于艮斋之门,当是也。)
  直阁沈先生有开(别见《岳麓诸儒学案》。)
  ◆薛王学侣(程、胡四传。)
  主簿郭先生澄(别见《丽泽诸儒学案》。)
  ◆王氏门人
  宣献楼攻愧先生钥(别见《丘刘诸儒学案》。)
  ◆忠甫续传
  教授敖先生继公
  敖继公,字君善,长乐人。后寓家吴兴,筑一小楼,坐卧其中,冬不炉,夏不扇,日从事经史。初仕定成尉,以父任当补京官,让于弟。寻擢进士,对策忤时相,遂不仕,益精讨经学。尝以鲁高堂生传《士礼》十七篇,即今《仪礼》也;生之传既不存,而王肃、袁准、孔伦、陈铨、蔡超、宗田、僧绍诸家注亦未流传于世,郑康成旧注《仪礼》疵多醇少,学者不察,因复删定,取贾《疏》及先儒之说补其阙,犹未足,附以己意,名曰《仪礼集说》,凡十七卷。成宗大德中,以江浙平章高彦敬荐,(云濠案:高彦敬一作高显卿。)擢信州教授,未任而卒。(从黄氏补本录人。)
  仪礼集说自序
  《仪礼》何代之书也﹖曰,周书也。先儒皆以为周公所作,愚亦意其或然也。何以言之﹖周自武王始有天下,然其时已老矣,未必暇为此事。至周公相成王,始制礼作乐,以致太平,故以其时考之,当是周公之书。又以其书考之,辞意简严,品节详备,非圣人莫能为也。然周公此书,乃为侯国而作,而王朝之礼不与焉。何以知其然也﹖书中十七篇,《冠》、《昏》、《相见》、《乡饮》、《乡射》、《士丧》、《既夕》、《士虞》、《特牲馈食》凡九篇,皆言侯国之士礼,《少牢馈食》上、下二篇,皆言侯国之大夫礼,《聘》、《食》、《燕》、《大射》四篇,皆言诸侯之礼,唯《觐礼》一篇,则言诸侯朝天子之礼,然主于诸侯而言也,《丧服》篇中言诸侯及公子大夫士之服详矣,其闲虽有诸侯与诸之大夫为天子之服,然亦皆主于诸侯与其大夫而言也。然则,圣人必为侯国作此书者何也﹖夫子有言曰:「夫礼必本于天,殽于地,列于鬼神,达于丧祭、冠昏、射御、朝聘。圣人以礼示之,故天下国家可得而正也。」以此言证之,则是书也,圣人其以为正天下之具也与!故当是时,天下五等之国,莫不宝守是书,而藏之有司,以为典籍。无事,则其君臣相与讲明之;有事,则皆据此以行礼;又且颁之于国,以教其人。此有周盛时,所以国无异礼,家无殊俗,兵寝刑措,以跻太平者,其以是乎!其后王室衰微,诸侯不道,乐于放纵,而惮于检束,于是恶典籍之不便于己,而皆去之,则其向之受于王朝者,不复藏于有司矣。向之藏于有司者,或私传于民闲矣,此十七篇之所以不绝如而幸存以至今日也。或曰:「此十七篇,为侯国之书,固也。其本但如是已乎﹖抑或有亡逸而不具者乎﹖」曰,是不可知也。但以经文与其礼之类考之,恐其篇数本不止此。但经之言士礼特详,其于大夫则但见祭礼,而昏、丧无闻焉,此必其亡逸者也。《公食大夫礼》云:「设洗如飨。」谓其如公飨大夫之礼也,而今之经乃无是礼焉,则是逸之也明矣。又诸侯之有觐礼,但用于王朝耳,若其邦交,亦当有相朝、相飨、相食之礼;又诸侯亦当有丧、祭礼。而今皆无闻焉,是亦其亡逸者也。然此但以经之所尝言、礼之所可推者知之也,况其闲又有不尽然者。由此言之,则是经之篇数,不止于十七,亦可见矣。《记》有之曰:「经礼三百,曲礼三千。」所谓经礼,即十七篇之类也。其数乃至于三百者,岂其合王朝与侯国之礼而言之与﹖若所谓曲礼,则又在经礼之外者,如《内则》、《少仪》所记之类是也。先王之世,人无贵贱,事无大小,皆有礼以行之。盖以礼有所阙,即事有所遗,故其数不容不如是之多也。去古既远,而其所存者,乃不能十一,可胜叹哉!继公半生游学,晚读此书,沈潜既久,忽若有得。每一开卷,则心目之闲,如亲见古人而与之揖让周旋于其际。此书旧有郑康成注,然其疵多而醇少,学者不察也。今辄删其不合于经者,而存其不谬者;意义有未足,则取《疏》、《记》或先儒之说补之;又未足,则附以一得之见焉,因名曰《仪礼集说》。其于初学之士,未必无小补云。
  (梓材谨案:《敖先生传》,黄氏补本列《李俞诸儒学案》,兹以其为《仪礼》之学,系之《忠甫续传》,以明宋、元两朝《礼》学之不绝有自云。)
  ◆敖氏门人
  主簿倪文静先生渊
  倪渊,字仲深,乌程人。生而卓异,精敏绝人。既长,刻意圣贤之学。三山敖先生继翁深于《三礼》,而尤善《易》,先生从之游,于节文度数之详,辞变象古之妙,靡不博考洞究。用荐署本郡儒学录。调杭州学正、教授,湖州教授。累考入流,授太平路当涂县主簿。时长官皆以放免去,先生独理县事。延佑初,经理田土,考核多失其实,赋敛不均,公私咸以为患。先生分画编次,以为图籍,出其隐匿,而去其增加,二税乃如期而集。岁适大祲,民以状言灾伤,郡戒县勿受。先生争之不得,即解印求去。郡遣吏谢,且以检视之事悉诿之。先生躬履阡陌,不避其勤,民赖以苏。以年垂七十致仕。少尝从星官历翁治其术,运算尤精。既老于家,杜门罕与人事接,潜心于《易》,着《易集说》二十卷,《图说》、《序例》各一卷。(参《黄文献集》。)
  文敏赵松雪先生孟俯(别见《双峰学案》。)
  ◆倪氏门人(敖氏再传。)
  县尹杨铁崖先生维桢
  杨维桢,字廉夫,诸暨人。(云濠案:贝清江所作传云,世为绍兴山阴县人。)泰定丁卯进士,授天台尹,罢去。张士诚据浙西,屡使求致,不能屈。明太祖登位,敦迫至京,作《老客妇谣》以见意。笑而遣之,还淞江卒。先生初游甬东,得《黄氏日钞》归,学业日进。居铁崖山下,自号铁崖。先生好吹铁笛,亦号铁笛子。与人交,无疑贰,尤喜接引后生,识不识称为长者。惜不得大用,然亦以是得肆力于文章,崖镌野刻,布列东南。宋景濂有言曰:「元之中世,有文章巨公起于浙河之闲,曰铁崖先生。声光殷殷,靡戛霄汉。抚其论撰,如商敦周彝,云成文,而寒芒横逸,夺人目睛。于诗尤号名家,震荡凌万,神出鬼没。其文中之雄乎!」所著诸集通数百卷。(参《两浙名贤录》。)
  (梓材谨案:先生为《倪处士墓志》云:「维桢为文静先生门生也。」又云「某父事先生。」则先生尝及倪氏之门。)
  ◆杨氏门人(敖氏三传。)
  教授郑先生真(别见《深宁学案》。)



   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前一章回   后一章回 >>   
第000卷 卷首 宋元儒学案序录第001卷 卷一 安定学案(黄氏原本、全氏修定)
第002卷 卷二 泰山学案(黄氏原本、全氏修定)第003卷 卷三 高平学案(全氏补本)
第004卷 卷四 庐陵学案(全氏补本)第005卷 卷五 古灵四先生学案(全氏补本)
第006卷 卷六 士刘诸儒学案(全氏补本)第007卷 卷七 涑水学案(上)
第008卷 卷八 涑水学案(下)第009卷 卷九 百源学案(上)
第010卷 卷十 百源学案(下)第011卷 卷十一 濂溪学案(上)
第012卷 卷十二 濂溪学案(下)第013卷 卷十三 明道学案(上)
第014卷 卷十四 明道学案(下)第015卷 卷十五 伊川学案(上)
第016卷 卷十六 伊川学案(下)第017卷 卷十七 横渠学案(上)
第018卷 卷十八 横渠学案(下)第019卷 卷十九 范吕诸儒学案(全氏补本)
第020卷 卷二十 元城学案(全氏补本)第021卷 卷二十一 华阳学案(全氏补本)
第022卷卷二十二 景迂学案(全氏补本)第023卷 卷二十三 荥阳学案(黄氏原本、全氏补定)
第   [I]   II   [III]   [IV]   [V]   页

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