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书类 论语新解——思与行   》 乡党篇第十(3)      何新 He Xin

  [原文]
  食不厌精,脍不厌细①。食而,鱼馁而肉败,不食②。色恶,不食。臭恶,不食。失饪,不食③。不时,不食④。割不正,不食⑤。不得其酱,不食。肉虽多,不使胜食气⑥。唯酒无量,不及乱⑦。沽酒市脯⑧,不食。不撤姜食,不多食。
  [译文]
  (10.8)食物愈精美愈好,肉类愈新鲜愈好。粮食发霉变色,鱼肉腐败变质,不吃。颜色变坏,不吃。气味难闻,不吃。烹调不熟,不吃。不是进食的时间,不吃。砍割肉的部位不对,不吃。没有合适的酱醋胙料,不吃。席上肉食虽然多,但吃肉不超过主食。喝酒不限量,但不可乱性。已陈故变质的酒、市上买来的肉干,不吃。(餐桌)从不撤去姜料,吃饭不过饱。
  [注释]
  ①精即美也。细,鲜也。旧注为细小,谬。
  ②,阴。,黑,霉。馁,音“内”,鱼腐烂叫“馁”,肉腐烂叫“败”。
  ③饪,烹调。失饪,烹制未熟。
  ④不时之物,温室所种(见《汉书·循吏·召信臣传》及《盐铁论》散不足篇)。又,不合季时之物。又,食之有时,不至时不吃。《吕氏春秋·尽数》:“食能以时,身必无灾。”
  ⑤割不正,“割”和“切”不同。“割”指宰杀猪牛羊时肢体的分解。古人有一定的分解方法,不按那方法分解的,便叫“割不正”。说见王夫之《四书稗疏》。
  ⑥食音嗣,“气”,说文引作“既”。“既”、“气”、“饩”三字古书通用。“食气”,饭料。
  ⑦高亨《周易古经今注》云:“乱者神志昏乱也。《左传》宣公十五年传:‘疾病则乱。’《论语》乡党篇:‘唯酒无量不及乱。’《易》象传曰:‘乃乱乃萃,其志乱也。’”
  ⑧沽,亦作酤,又作故。宿酒、陈酒也。《集注》:“沽、市皆买也。”《集释》:“三代无酤酒者,至汉方有榷酤,则沽酒似以隔宿之酒为是。”《诗》:“无酒酤我”,毛传:“一宿酒谓之酤。”
  ⑨不多食,不过饱也。
  姜,《说文》:“御湿之菜也。”“田以调和食物,杀肉之腥臭者。”
  [原文]
  祭于公,不宿肉①。祭肉不出三日。出三日,不食之矣。
  [译文]
  (10.9)参与公祭,前一天不吃肉。祭祀之肉陈放不能超过三天。超过三天后,人就不能吃了。
  [注释]
  ①不宿肉,古代的大夫、士都有助君祭祀之礼。天子诸侯的祭礼,当天清早宰杀牲畜,然后举行祭典。第二天又祭,叫做“绎祭”。绎祭之后才令各人拿自己带来助祭的肉回去,或者又依贵贱等级分别颁赐祭肉。这样,祭于公的肉,在未颁下来以前,至少是放了一两宿了,因之不能再存放一夜。(杨伯峻说)《榖梁传》定公十四年传曰:“脤者何也?俎实也,祭肉也。生曰脤,熟曰膰。”《说文》:“番,宗庙火孰肉。《春秋传》曰:‘天子有事番焉。’”今或作“燔”。又《说文》:“胙,祭福肉也。”《左传》僖公九年:“王使宰孔赐齐侯胙。”天子诸侯祭毕,助祭之臣皆班赐之,以均神惠,即此注所云“牲体”也。凡杀牲皆于祭日旦明行事,至天子诸侯祭之明日又祭,谓之绎祭。祭毕,乃颁所赐肉及归实客之俎。则胙肉之来,或已三日,故不可再宿。
  [原文]
  食不语,寝不言①。
  [译文]
  (10.10)进餐时不讲话,睡下后不讲话。
  [注释]
  ①《说文》:“直言曰言,论难曰语。”《诗·大雅》:“于时言言,于时语语。”皇疏:“直言曰言,谓一人自言。答难曰语,谓二人相对。”郑注:“言,自言己事也。语,为人论说也。”
  [原文]
  虽疏食、菜羹瓜祭①,必齐如也②。
  [译文]
  (10.11)即使吃粗米饭、蔬菜汤,也必定先用它上祭,而且必定像斋戒那样恭敬虔诚。
  [注释]
  ①瓜祭,“古论”作“瓜祭”,《左传》叫“氾祭”。
  《群经识小》:必字从八弋,篆文作“瓜”,相近而误。
  ②《集解》孔曰:“齐,严敬貌。三物虽薄,祭之必敬。”齐古音与敬通,敬也。邢疏:“蔬食也,菜羹也,瓜也,三物虽薄,将食祭先之时,亦必严。《墨子·非儒》:“孔某席不端弗坐,割不正不食。”



   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前一章回   后一章回 >>   


【资料来源】北京工业大学出版社
编辑推荐内容简介图书目录学而篇第一(1)学而篇第一(2)
学而篇第一(3)学而篇第一(4)为政篇第二(1)为政篇第二(2)为政篇第二(3)为政篇第二(4)
为政篇第二(5)八佾篇第三(1)八佾篇第三(2)八佾篇第三(3)八佾篇第三(4)八佾篇第三(5)
八佾篇第三(6)八佾篇第三(7)里仁篇第四(1)里仁篇第四(2)里仁篇第四(3)里仁篇第四(4)
第   [I]   II   [III]   页

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