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义说部 清史演義   》 第五十二回 關提督粵中殉難 奕將軍城下乞盟      蔡東藩 Cai Dongfan

  卻說琦善聞傢産籍沒,頓時昏絶,經傢人竭力施救,方漸漸蘇醒,垂着淚道:“早知英人這樣厲害,朝局這樣反復,穆中堂這樣坐視,我也不出來了。”悔已無及。於是再召鮑鵬密議。鮑鵬道:“大人不必着急!總叫得英人歡心,不與大人為難。後事歸後人處置,大人即可脫然無纍了。”琦善思前想後,亦沒有救急法子,衹得搜羅歌女,擺列盛筵,時常請英使享宴,遷延時日,這英領事義律,及英將伯麥等抱着始終不讓的宗旨,外面卻與琦善周旋,大飲大吃,酒酣耳熱,還抱着歌女取樂。廣東鹹水妹,想是從此而起。正在花天酒地時候,朝旨已下,琦善接讀朝旨,方悉傢産籍沒的原因,實是怡良一奏而起。小子先錄登當時的上諭道:
  香港地方緊要,前經琦善奏明,如或給與,必致屯兵聚糧,建臺設炮,久之覬覦廣東,流弊不可勝言;旋又奏請準其在廣東通商,並給與香港泊舟寄住。前後自相矛盾,已出情理之外;況此時並未奉旨允行,何以該督即令其公然占踞。覽怡良所奏,曷勝憤憾!朕君臨天下,尺土一民,莫非國傢所有,琦善擅予香港,擅準通商,膽敢乞朕格外施恩,且伊被人恐嚇,奏報粵省情形,妄稱地理無要可扼,軍器無利可恃,兵力不堅,民心不固,摘舉數端,危言要挾,不知是何肺腑?如此辜恩誤國,實屬喪盡天良。琦善著即革職拿問,所有傢産,即行查抄入官!欽此。
  琦善讀畢,眼淚復如泉水涌下,隨道:“我與怡良,無仇無隙,如何把我參奏?且他的奏稿中,不知說的什麽說話,真是可恨!”責人不責己。當下着人到撫署中,抄出怡良奏稿,回報琦善,由琦善接瞧道:
  自琦善到粵以後,如何辦理,未經知會到臣,忽外間傳說:“義律已在香港出有偽示,逼令彼處民人,歸順彼國”等語。方謂傳聞未確,盅惑人心,隨據水師提督轉據副將稟抄偽示前來,臣不勝駭異。惟大西洋自前明寄居香山縣屬之澳門,相沿已久,均歸中國之同知縣丞管轄,而議者猶以為非計,今該夷竟敢脅天朝士民,占踞全島,該處去虎門甚近,片帆可到,沿海各州縣,勢必刻刻防閑,且此後內地犯法之徒,必以此為藏納之藪,是地方既因之不靖,而法律亦有所不行;更恐犬羊之性,反復無常,一有要求不遂,必仍非禮相嚮,雖欲追悔從前,其何可及?伏思聖慮周詳,無遠不照,何待臣鰓鰓過計。但海疆要地,外夷公然主掌,並敢以天朝百姓,稱為英國之民,臣實不勝憤憾!第一切駕馭機宜,臣無從悉其顛末,惟於上年十二月二十八日,欽奉諭旨,調集兵丁,預備進剿,並令琦善同林則徐、鄧廷楨妥為辦理,均經宣示。臣等晤見時,亦請添募兵勇,以壯聲威,固守虎門炮臺,防堵入省要隘。今英夷窺伺多端,實有措手莫及之勢。現既見有夷文偽示,不敢緘默,謹照錄以聞。
  琦善瞧完,又氣又懼,急得手足冰冷。忽有水師提督關天培,遞來急報,說:“英艦復來攻虎門,請派兵速援!”琦善此時,已如死人一般,還有什麽心思去顧虎門?隨把急報擱起,一概不管。
  原來英領事義律,已聞清廷主戰消息,與伯麥定議續攻,趁奕山、楊芳、隆文等未曾到粵,即調齊兵艦,高扯紅旗,嚮虎門進發。水師提督關天培,正守靖遠炮臺,一面飛速請援,一面督軍防禦;遙見英艦如飛而至,天培督令軍士開炮,炮聲數響,倒也擊着英艦數艘,可恨未中要害,衹把鐵甲上面,打破了幾個窟窿。英艦冒險衝入,兩下裏炮聲震天,轟個不住。天培手下,多中炮倒斃,衹望援軍前來接應,誰知相持多時,毫無援音。英艦得步進步,所發炮彈,越加接近,宛如雨點雷聲,沒處躲避,驀然間一顆飛彈,從天培頭上落來,天培把頭一偏,那彈正中左臂,接連又是數顆彈丸,把天培身邊幾個親兵,大半擊倒。兵士便嘩亂起來,你逃我走,個個要管自己的性命。天培左臂受傷,已忍痛不住,又見兵士紛紛潰敗,大呼道:“英人可惡,琦善可恨!天培從此殉國了。”一恨千古。就將手中的劍,嚮頸上一抹,一道魂靈,直升天府。
  英人乘勝登岸,占據了靖遠炮臺,轉攻威遠、橫檔兩炮臺。兩炮臺上的守兵,已自聞風奔潰,總兵李廷鈺,副將劉大忠,禁止不住,也衹得退走。眼見得兩炮臺盡陷,虎門失守,英人將虎門各隘,所列大炮三百餘門,及上年林則徐購得西洋炮二百餘門,統行奪去;並且長驅直入,進薄烏涌。烏涌距省城衹六十裏,鎮守員是總兵祥福,率同遊擊瀋占鰲,守備洪連科,竭力拒戰。殺了一兩日,寡不敵衆,彈藥又盡,祥總兵及麾下二將,臨敵捐軀,同時畢命,大帥怕死,裨將雖死無益。省城大震。幸虧參贊大臣楊芳,率湖南兵數千至城內,楊參贊素有威名,人心賴以少安。
  是時畏懦無能的琦善,已由副都統英隆,奉旨押解進京,衹怡良尚任巡撫,即與楊芳相見。當下談起琦中堂議撫事情,怡良道:“琦中堂在任時,單信任漢姦鮑鵬,墮了英領事義律詭計,一切措置,力反林製臺所為。林製臺處處籌防,琦中堂偏處處撤防,所以英人長驅直入。現在虎門險要,已經失去,烏涌地方,又復陷落,省城危急異常。幸逢參贊馳至,還好仗着英威,極力補救。”楊芳道:“琦中堂太覺糊塗,撫議未成,如何就自撤藩籬?現在門戶已撤,叫楊某如何剿辦?看來衹好以堵為剿,再作計較。”怡良道:“英兵已入烏涌,海面不必講了,現衹有堵塞省河的辦法。”楊芳道:“省河有幾處要隘?”怡良道:“陸路的要隘,叫作東勝寺;水路的要隘,叫作鳳凰岡。”楊芳道:“這兩處要隘,有無重兵防守?”怡良道:“嚮來設有重兵,被琦中堂層層撤掉,琦中堂被逮,兄弟方籌議防守。但陸兵尚敷調遣,水師各船,被英人毀奪殆盡,弄到無艦可調,無炮可運,兄弟正在焦急哩。”楊芳道:“艦隊已經喪失,且扼守河岸要緊。”遂派總兵段永福,率千兵扼東勝寺;總兵長春,率千兵扼鳳凰岡。兩將纔率師前去,探馬已飛報英艦闖入省河。楊芳擬自去視師,遂起身與怡良告別,帶了親兵數百名,親到河岸督戰;行近鳳凰岡,遙聞炮聲不絶,知已與英兵開仗,忙拍馬前進到鳳凰岡前,見總兵長春,正在岸上耀武揚威,督兵痛擊,英艦已嚮南退去。楊芳一到,長春方前來迎接,由楊芳下馬慰勞一番,再偕長春沿河巡視,遠望南岸河身稍狹,頗覺險要,便嚮長春道:“那邊卻是天然要口,為什麽不見守兵?”長春答道:“河身稍狹的區處,便是臘德及二沙尾,聞林製軍督師時,曾處處駐兵,後來都由琦中堂撤去,一任英使出入,所以空空蕩蕩,不見一兵。”楊芳剛在嘆息,忽見南風大起,潮水陡漲,忙道:“不好!不好!”急傳令守兵,一齊整隊,排列岸上。楊果勇,不愧將材,可惜大勢已去。長春問是何意?楊芳嚮南一指,便道:“英艦又乘潮來也。”長春望將過去,果見一大隊輪船,隱隱駛入,比前次更多一二倍,連忙令軍士擺好炮位,灌足火藥,準備迎擊。
  頃刻間,英艦已在眼前,即令開炮出去,撲通撲通的聲音,接連不斷,河中煙霧迷蒙,彈丸跳擲。那英艦仗着堅厚,衹管衝煙前進,還擊的飛炮火箭,亦很猛烈。楊芳、長春兩人,左右督戰,不許兵士少懈。兩邊轟擊許久,潮亦漸退,英艦方隨潮出去。楊芳道:“真好厲害!外人這般強悍,中國從此無安日了。”知幾之言。是夜,即在鳳凰岡營內暫宿。
  次晨,美國領事,到營求見,由兵弁入報。楊芳道:“美領事有什麽事情,要來見我?”遲了半晌,方命兵弁請美領事入營。兩下相見,分賓主坐定,各由通事傳話。美領事先請進埔開艙。楊芳道:“我朝與貴國,本沒有失好意見,上諭原準貴國通商,衹是英人猖獗異常,與我尋釁,所以連累貴國。這是英人不好,並非我國無情。”美領事道:“聞英人亦不欲多事,衹因天朝不準通商,兩邊誤會,纔有此戰。竊想通商一事,乃天朝二百年來恩例,何妨一例通融,仍循舊製。”楊芳道:“我朝原許各國通商,寧獨使英人嚮隅?奈英人私賣違禁的鴉片,不得不與他交涉。且英人很是刁狡,今朝乞撫,明朝挑戰,如何可以通融?”美領事道:“這倒不妨。英領事義律,已有筆據呈交呢。”隨取出義律筆據,交與楊芳。楊芳瞧着,乃是幾行漢文,有“不討別情,惟求照常貿易,如帶違禁貨物,願將船貨入官”等語,便道:“照這筆據,似還可以商量。但英商再有販運違禁貨物,那便怎麽處置?”美領事道:“英國商人,並未隨同茲事,若準他通商,貨船便即入口,就使英兵要戰,英商也是不肯,反可製服兵船,豈不是斂兵息爭的好事麽?”楊芳道:“貴領事既與他說情,本大臣就替他奏請便是。衹英艦不得無故闖入,須等上諭下來,或和或戰,再行答復。”美領事應諾而去。
  楊芳回省與怡良商議,彼此意見相同,遂聯銜會奏,大旨以敵入堂奧,守具皆乏,現由美領事為英緩頰,姑藉此羈縻,為退敵收險之計。此奏很是。這奏一上,總道廷旨允從,失之東隅,還可收之桑榆,誰知道光帝偏偏不依,真正氣數。竟下旨嚴斥道:
  覽奏,憤懣之至!現在各路徵調兵丁一萬六千有餘,陸續抵粵,楊芳乃遷延觀望,有意阻撓,汲汲以通商為請,是復蹈琦善故轍,變其文而情則一,殊不可解。若如此了結,又何必命將出師,徵調官兵。且提鎮大員,及陣亡將弁,此等忠魂,何以剋慰?楊芳、怡良等,衹知遷就完事,不顧國傢大體,殊失朕望,着先行交部嚴議。弈山、隆文經朕面諭一切,必能仰體朕意,現已到粵,兵多糧足,自當協力同心,為國宣勞,以膺懋賞,斷不準提及通商二字,坐失機宜,此次批折,着發給閱看。欽此。
  是時靖逆將軍弈山,及參贊隆文,還有總督祁,俱已到粵,楊芳接見,便與敘起戰事利害,及奏請羈縻緣由。弈山道:“皇上的意思是决計主剿,所以參贊出奏,緻遭嚴斥。兄弟亦知粵東空虛,但難違上命,奈何?”祁道:“聞得前時林製軍,辦理的很是嚴密,何妨請他一議!”弈山點頭稱善,當由祁取出名刺,去請林則徐。
  原來林則徐雖已被譴,尚未離粵,聞祁相邀,隨即入見。祁引他見了弈山,弈山便問防剿事宜。則徐道:“現在寇入堂奧,剿堵兩難。省城又是卑薄得很,無險可扼,欲要輓回大局,很不容易。衹有暫時設法羈縻,計誘英艦,退至獵德二沙尾外面,連夜下樁沉船,用重兵大炮把守,令他無從闖入。一俟風潮皆順,葦筏齊備,再議乘勢火攻,方出萬全。”弈山默然不答。意中還不以為然,想總要吃個敗仗,方覺爽快。祁道:“聞省河一帶,都有英船出沒,如何誘他出去?”則徐道:“那總有法可想。”祁道:“這卻還仗大力。”則徐道:“林某在粵待罪,恨不將英人立刻驅逐,奈因琦中堂處處反對,無能為力,負罪愈深。今日得公等垂青,林某敢不效死。”忠忱貫日。言未畢,外面報聖旨下來,要林公出接。則徐忙出去接旨,係授則徐四品京堂,馳赴浙江會辦軍務。則徐束裝即行,粵東失了臂助。
  義律待了多日,未見楊芳復音,復來催索煙價。弈山叱回,即欲發兵出戰。楊芳諫道:“兵船未備,水勇未集,此時不宜浪戰,還請固守為是!”弈山道:“各省兵士,已調集一萬七千名,粵兵亦有數萬,若再頓兵不戰,上頭亦要詰責,衹好與他拼一死戰便了。”若能與他拼一死戰,也不失為忠臣,衹怕是空說大話。於是令提督張必祿,屯西炮臺,出中路,楊芳由泥城出右路,隆文屯東炮臺,出左路;並遣四川客兵,及祁所募水勇三百名,駕着小舟,攜火箭噴筒,駛出省河,突攻英船。英船不及防備,被焚桅船二衹,舢舨船二衹,小船五衹,英兵亦斃了數百名,並誤傷美人數十。又開罪美國了。弈山聞報,正欣喜過望,慢着!忽遞到敗耗,說是英兵來打回覆陣,把我兵輪三艘毀去,我兵敗退,英艦已闖入十三洋行面前,弈山又憂慮起來。忽喜忽憂,活繪出一個庸帥。次日,探馬又飛報英兵大至,天字炮臺守將段永福敗走,炮臺被陷,炮臺上面的八千斤大炮,都被英人奪去;接着又報泥城炮臺守將岱昌及劉大忠,亦已敗退。弈山搓手道:“不得了!不得了!”何不出去死戰?忙檄兩參贊及張必祿回守省城。自己不敢出戰,到也罷了,還要調回別人保護自己,真是沒用的東西!
  公文才發,又接到緊急軍報,據稱:“港內筏材油薪船,並水師船六十多艘,統被英兵及漢姦燒盡。現在英兵已進攻四方炮臺了。”弈山此時,好象兜頭澆下冷水,一盆又一盆身子都冷了半截,免不得上城了望。目中遙見火光燭天,耳中隱聞炮聲震地,他在城上踱來踱去,急得愁腸百結,突見東南角上有旗號展出,後面隨着許多人馬,不覺大驚,險些兒跌下城來,仔細一瞧,乃是自己兵隊,方略定了一定神。等到兵馬已到城下,後隊乃是兩參贊押著,忙即下城,開門延入。楊芳道:“四方炮臺,據省城後山,為全城保障,現聞英兵進攻,參贊等正思馳援,因奉調回來,不敢違命。好在城中尚無要事,待楊某出去救應。”奕山道:“不,不必。昨日閩中到有水勇,已由祁督遣調往援,此刻城中吃緊,全仗諸公保護,千萬不要離城。”
  正議論間,探報四方炮臺,又被英人奪去。楊芳着急道:“怎麽如此迅速!楊芳都着急起來,我知這位弈將軍,恐怕連話都說不出了。四方炮臺一失,敵兵據高臨下,全城軍民,如坐穽中,奈何奈何?”弈山道:“這這這,全仗楊楊果勇侯,出出力保全。”楊芳不暇答應,急率軍士登城固守,佈置纔畢,城北的火箭炮彈,已陸續射來。楊芳親至城北督防,兀坐危樓,當着箭彈,終日不退。老天恰也憐他忠心,鎮日裏大雨傾盆,把英人射來的火器,沾濕不燃。城中人心,稍稍鎮定。
  看官!你道英人何故這麽強?粵兵何故這麽弱?小子細查中外掌故,方知英領事義律,雖是求撫,暗中卻屢嚮本國調兵。水軍統帥伯麥,早到中國,經過好幾次戰仗,上文統已敘明;陸軍統帥加至義律,亦到粵多日;這時候復來了陸軍司令官臥烏古,帶了好幾千雄兵,來粵助陣,所以英兵越來得厲害。這邊粵中將弁,因海口已失,心中早已惶懼;弈山又是個紙糊將軍,名目新鮮。並不敢出去督戰。大帥安坐省城,將弁還肯盡力麽?因此英兵進一步,粵兵退一步;英兵越進得猛,粵兵越退得遠。炮臺失了好幾個,兵船軍械,奪去無數,將弁恰是一個不傷。應為將弁賀喜。弈山住在圍城中,既不敢戰,又不敢逃,衹好虛心下氣,嚮屬員問計。苦極!還是廣州知府餘保純,獻了一個救急的妙法子,無非是“議和講款”四字。當由餘保純出去議款,經了無數口舌,復由美利堅商人,居中調停,定了四條款子,開列如下:
  第一條 廣東允於煙價外,先償英國兵費六百萬圓,限五日內付清。
  第二條 將軍及外省兵,退屯城外六十裏。
  第三條 割讓香港問題,待後再商。
  第四條 英艦退出虎門。
  餘保純回報弈山,弈山唯唯聽命。遂搜括藩運兩庫,得了四百萬圓,還不夠二百萬圓,由粵海關湊足繳付英人。一面又下令出城,退屯六十裏外的小金山。楊芳敢怒而不敢言,衹請留城彈壓,弈山也沒有工夫管他,徑自出去。隆文隨着出城,心中也憤恚萬分。到了小金山,隆文生起病來,竟爾逝世。小子敘到此處,也嘆息不置,隨筆成一七絶道:
  主和主戰兩無謀,庸帥何能建遠猷?
  城下乞盟太自餒,西江難濯粵中羞。
  和議已定,英人曾否退兵?且待下回再詳。
  ----------
  去了一個琦善,又來了一個弈山。清宣宗專信滿人,以致專閫諸帥,多屬庸駑,雖以老成歷煉之楊芳,屢建奇績,洊膺侯爵,至此發言建議,猶不能邀宣宗之信用;彼關天培輩,寧尚值宸衷一顧?忠憤者徒自捐軀,狡黠者專圖幸免,邊事之壞,自在意中。觀琦善之被逮,為之一快;繼任者為一弈山,又為之一嘆。關天培等之殉難,為之一慟;楊芳、怡良會奏之被斥,尤為之一惜。至城下乞盟,願允四款,更不禁涕淚交垂矣。書中自成波瀾,閱者心目中,應亦轆轤不置。



   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前一章回   後一章回 >>   


【选集】歷朝通俗演義 In the past dynasties earthliness fictionalized history
自序第一回 溯往事慨談身世 述前朝細敘源流
第二回 喪二祖誓師復仇 合九部因驕緻敗第三回 祭天壇雄主告七恨 戰遼陽庸帥覆全軍
第四回 熊廷弼守遼樹績 王化貞棄塞入關第五回 猛參政用炮擊敵 慈喇嘛偕使傳書
第六回 下朝鮮貝勒旋師 守甯遠撫軍奏捷第七回 為敵作倀滿主入邊 因間信讒明帝中計
第八回 明守將獻城賣友 清太宗獲璽稱尊第九回 朝鮮主稱臣乞降 盧督師忠君殉節
第十回 失輜重全軍敗潰 迷美色大帥投誠第十一回 清太宗賓天傳幼主 多爾袞奉命略中原
第十二回 失愛姬乞援外族 追流賊忍死雙親第十三回 闖王西走合浦還珠 清帝東來神京定鼎
第十四回 抗清廷丹忱報國 屠揚州碧血流芳第十五回 棄南都昏主被囚 捍孤城遺臣死義
第十六回 南下鏖兵明藩覆國 西徵奏凱清將蒙誣第十七回 立宗支粵西存殘局 殉偏疆岩下表雙忠
第十八回 創新儀太後聯婚 報宿怨中宮易位第十九回 李定國竭忠扈駕 鄭成功仗義興師
第二十回 日暮途窮寄身異域 水流花謝撒手塵寰第二十一回 弒故主悍師徼功 除大憝衝人定計
第二十二回 蓄逆謀滇中生變 撤藩鎮朝右用兵第二十三回 馳偽檄四方響應 失勇將三桂回軍
第   [I]   II   [III]   [IV]   [V]   頁

評論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