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道家类 》 老子新解:何新全新诠释古代经典 》
第41节
何新 He Xin
上士闻道,勤而行之①;中士闻道,若存若亡②;下士闻道,大而笑之③,不笑不足以为道。故建言有之④:明道若昧,进道若退,夷道若类⑤,上德若谷,大白若辱⑥,广德若不足,建德若偷,质真若渝⑦,大方无隅,大器晚成⑧,大音希声⑨,大象无形。道隐无名。夫唯道,善贷且善成⑩。
①士,在先秦原为最低级的贵族阶层,后游离出来成为有知识有技艺者的通称。“勤而行之”,傅奕本作“而勤行之”。勤,勉力也,读为尽,尽力曰勤。或读为堇,敬也。敬奉。
②若存若亡,存,有也。亡,无也。若有若无,即将信将疑。
③俞樾说:“王念孙《读书杂志》曰:‘大笑之’本作‘大而笑之’,犹言迂而笑之也。《牟子》引《老子》正作‘大而笑之’,《抱朴子·微旨篇》亦云:‘大而笑之’,其来久矣,是牟、葛所见本皆作‘大而笑之’。今按王说是也。‘下士闻道,大而笑之’与上文‘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两句相对。傅奕本作‘上士闻道,而勤行之’,‘下士闻道,而大笑之’,盖误移两‘而’于句首。”
④建,王弼注:“建,犹立也。”高亨以为建言乃书名。何按:说皆不确。建古音乾,通前。建言即前言也,先人之言。
⑤明道若昧,“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22章)“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23章)
进道若退,王弼注:“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
夷,平。类,累也。
杨增新说:“舟之覆不于瞿塘滟滪而于平流,车之覆不于孟门太行而于康庄。所谓危者使平,易者使倾也。于至平者视之若未平,则无往而不平矣。故曰夷道若累。”
⑥上德若谷,“上德不德,是以有德。”(38章)
辱,易顺鼎说:“按‘辱’者,《仪礼·士昏礼》注云:‘以白造缁(染黑)曰辱。’”范应元说:“辱,黑垢也。”
大白若辱,王弼注:“知其白,守其黑,大白然后乃得。”
⑦俞樾说:“‘建’当读为‘健’,《释名·释言语》曰:‘健,建也,能有所建为也。’是建、健音同而义亦得通。‘建德若偷’,言刚健之德,反若偷惰也。正与上句‘广德若不足’一律。”
建德若偷,王先谦《释名疏证补》:“‘《秦策》韦昭注:健者,强也。’”“守柔曰强。”(52章)“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76章)
刘师培说:“按上文言‘广德若不足,建德若偷。’此与并文,疑‘真’亦当作‘德’。盖‘德’字正文作‘’,与‘真’相似也。‘质德’与‘广德’一律。”
高亨说:“刘说是也。盖《老子》原书‘德’字悉作‘’,后人改作‘德’。此句误作‘真’或‘直’,不然,亦必被改作‘德’矣。《论语·雍也篇》:‘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皇疏:‘由实也。’是质有实义之证。渝,借为窬。《说文》:‘窬,空中也。’质德若渝,犹实德若虚耳。”
渝,变,《说文》:“渝,变,污也。”
何按:质、至古通,此处可用作“至”。《庄子·刻意》:“夫恬淡寂寞虚无无为,此天地之平,而道德之质也。”俞樾说:“按‘质’当读为‘至’。《史记·苏秦传》:‘已得讲于魏,至公子延。’《索隐》:‘至当为质,谓以公子延为质也。’是至、质古通用。至可以为质,质亦可以为至矣。‘道德之质’,即道德之至也。《天道篇》曰:‘夫虚静恬淡寂寞无为者,天地之平而道德之至。’文与此同,而字正‘至’,是其明证。”
真,《淮南子·本经训》:“质真而素朴。”高诱注:“真,不变也。”54章:“修之于身,其德乃真。”
⑧方,《易·恒·象》:“君子以立不易方。”孔颖达疏:“方,犹道也。”
成玄英说:“隅,角也。”
器,一用之才。《论语·公冶长》:“子贡问曰:‘赐也何如?’子曰:‘女,器也。’曰:‘何器也?’曰:‘瑚琏也。’”何晏注:“孔安国曰:‘言汝是器用之人也。’”晚,免也,莫也。无也。
⑨希声,“听之不闻,名曰希。”(14章)
希,鲜,小也。
⑩罗振玉说:“敦煌本‘贷’作‘始’。”帛书《老子》乙本正作“善始且善成”。(甲本缺)于省吾早有此说,据改。
何按:始,作“贷”亦通。贷,范应元注:“贷,施也。”81章:“圣人不积,既以为人,己愈有;既以与人,己愈多。”
请欣赏:
请给我换一个看看! 拜托,快把噪音停掉!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资料来源】北京工业大学出版社 |
|
|
新版序 | 序(1) | 序(2) | 序(3) | 序(4) | 序(5) | 序(6) | 序(7) | 序(8) | 序(9) | 序(10) | 序(11) | 第1节 | 第2节 | 第3节 | 第4节 | 第5节 | 第6节 | 第7节 | 第8节 | 第9节 | 第10节 | 第11节 | 第12节 | |
| 第 [I] II [III] [IV] 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