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家类 寶島佛教六十日參學記:僧眼看臺灣 Taiwan Buddhist sixty days participating school in mind: Taiwan sight monk   》 第53節:僧眼看臺灣(52)      體恆 Ti Heng

  並不是每一位老方丈都能有良好的健康與飽滿的精神,方丈"終身製",使許多方丈年邁體衰還操勞不已;方丈健康欠佳或精力不濟,就會造成寺院的許多事務沒有辦法處理;而寺院事務長期不處理,則會造成弘法事業的空轉。方丈"終身製",使寺院換屆"遙遙無期";老人長期占據要位,年輕人得不到歷練--年輕人是未來佛教的中堅,閱歷與能力的欠缺,必然導致佛教的衰落。方丈"終身製",使不少方丈終老任上,這會造成寺院前後銜接的空檔與僧團管理的混亂。
  臺灣佛教早在十幾年前,就已悄然對方丈任期展開了改革,佛光山是這次改革的引領者。星雲大師退出了佛光山的方丈之後,由弟子心平接任,心平之後心定接任,心定之後又已經換了兩屆。目前來看,佛光山的方丈任、退職已然形成了一個固定的制度,誰很難一直擔任這個位置。方丈任期製的確立,不但為佛光山帶來了長遠、平穩發展的契機,也為佛光山培養了重要的領導團體。從這裏來看,方丈的任期應該有一定的限製。
  方丈選舉與任期的限定,看似現代化、西方化,其實恰恰是對中國傳統僧伽制度的回歸!
  三、方丈的權力
  傳統的禪宗寺院,雖然名義上方丈是一寺之主,其實方丈並不怎麽過問寺院的實際事務,就像現代國傢的"虛君"或"元首"一般。其主要職責在於領衆修學,傳揚佛陀教法。寺院分為多個部門,如傳統所說的四大堂口--禪堂(或為"維那寮")、庫房、客堂、丈室(或為"衣鉢寮")。日常事務主要由各個部門分工負責--如傳統寺院的"四大班首(首座、西堂、後堂、堂主)"與"八大執事(監院、知客、維那、副寺、典座、僧值、司庫、衣鉢)"。
  "四大班首"與"八大執事"多是大衆推薦選舉,每人負責一個層面或者一個崗位的事務,分工明確、相互合作、相互監督,而且定期調換工作崗位,一方面培養執事的多種能力,一方面防止各部門出現利益集團化。所以那時的寺院整齊有序,僧團清淨和樂。可以說,傳統寺院的"執事"制度既是對一寺之首的輔助,也是對方丈權力的分散與約束。有一個健全的人事班子,方丈的權力纔不至於過度膨脹,泛濫成災。
  雖然現在大陸的寺院也都有班首、執事,但多數寺院的執事都是方丈全憑個人好惡任命。有些方丈在任命"執事"時,基本上不管能力如何,不論德行怎樣,衹考慮是否聽自己的話,是否按自己的意志行事;而且,執事沒有任期的長短,也沒有相互之間的調換。
  於是,有些人能力不是很強而長期占據要職,有些人學德欠修卻身居高位,有些職位一人做到終老,有些職位三天兩頭換崗。因為"執事"沒有"執事"的能力,"執事"不能執行"執事"的權力,於是寺院就變成了方丈的"一言堂",執事人浮於事,大衆人心浮動,都無心於佛法修學。



   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前一章回   後一章回 >>   
第1節:自序第2節:僧眼看臺灣(1)第3節:僧眼看臺灣(2)第4節:僧眼看臺灣(3)
第5節:僧眼看臺灣(4)第6節:僧眼看臺灣(5)第7節:僧眼看臺灣(6)第8節:僧眼看臺灣(7)
第9節:僧眼看臺灣(8)第10節:僧眼看臺灣(9)第11節:僧眼看臺灣(10)第12節:僧眼看臺灣(11)
第13節:僧眼看臺灣(12)第14節:僧眼看臺灣(13)第15節:僧眼看臺灣(14)第16節:僧眼看臺灣(15)
第17節:僧眼看臺灣(16)第18節:僧眼看臺灣(17)第19節:僧眼看臺灣(18)第20節:僧眼看臺灣(19)
第21節:僧眼看臺灣(20)第22節:僧眼看臺灣(21)第23節:僧眼看臺灣(22)第24節:僧眼看臺灣(23)
第   [I]   II   [III]   頁

評論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