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诗人评传 》 解讀蘇東坡:女性情感捲 》
薄命佳人:顔色如花命如葉(1)
東方竜吟 Dong Fanglongyin
說到這兒,我們必須提到蘇軾名作之一《賀新郎》。這是一首屢讓世人稱贊,也每每讓人如同猜謎的作品,主旨究竟表達什麽,為誰而作,至少有五六種見解,可謂衆說紛紜,彈譏四起 。由於下文還要專論,這裏僅錄該詞的《序》:
餘倅杭日,府僚湖中高會,群妓畢集,惟秀蘭不來,營將督之再三,乃來。僕問其故,答曰:“沐浴倦臥,忽有扣門聲,急起詢之,乃營將催督也。整妝趨命,不覺稍遲。”時府僚有屬意於蘭者,見其不來,恚恨不已。雲:“必有私事。”秀蘭含淚力辯,而僕亦從旁冷語,陰為之解。府僚終不釋然也。適榴花開盛,秀蘭以一枝藉手獻座中。府僚愈怒,責其不恭。秀蘭進退無遽,但低首垂淚而己。僕乃作一麯,名《賀新郎》,令秀蘭歌以侑觴,聲容妙絶,府僚大悅,劇飲而罷。
這篇長序見於毛晉《宋六十名傢詞》本《東坡詞》,有人說這是根據宋人楊湜《古今詞話》改寫的,為此還有一係列是是非非,我們將闢專節評述。這裏衹想說明一點,從此序中,可以看到蘇軾在尷尬的場合裏,會極力為官妓解圍,至少在宋人的傳說中曾經如此。
蘇軾在任杭州通判時,還有一首《薄命佳人》詩,顯然在寫歌妓。詩的原文是:
雙頰凝酥發抹漆,眼光入簾珠的皪。
故將白練作仙衣,不許紅膏污天質。
吳音嬌軟帶兒癡,無限閑愁總未知。
自古佳人多命薄,閉門春盡楊花落。
詩中再次提起,這位美貌絶倫的佳人身着白衣,像仙子一般飄逸;她身為吳人,嬌音軟語,卻沒有塗脂抹粉,眼睛裏閃爍着珠淚,這種凄楚和傷悲,又與前面所說的周韶極為接近。不過,無論這位歌妓是誰,有一點毋庸置疑,那就是蘇軾對她充滿憐憫,同時又非常無奈。
“自古紅顔多命薄”一語,道盡數千年來歌兒舞妓的悲慘命運。在蘇軾之前,唐人也曾有過類似的歌詩:
陵園妾,顔色如花命如葉。
命如葉薄將奈何?一奉寢宮年月多。
——白居易《陵園妾》
每憐容貌宛如神,如何薄命不勝人?
——劉元淑《妾薄命》
十載來夫傢,閨門無瑕玼。
薄命不生子,古製有分離。
——張籍《離婦》
白居易藉宮女幽居、不得寵幸而抒發自己命運不濟的哀怨;劉元淑寫女子嫁給徵夫,終日孤守空房;張籍則寫女人因不能生育、從而被丈夫遺棄,三首詩從不同角度展現了那個時代發生在女性身上的悲劇。專寫妓女的詩,則以韋莊的《傷灼灼》最為突出:
嘗聞灼灼麗於花,雲髻盤時未破瓜。
桃臉曼長橫緑水,玉肌香膩透紅紗。
多情不住神仙界,薄命曾嫌富貴傢。
流落錦江無人問,斷魂飛作碧天涯。
韋莊在《傷灼灼》詩題下曾註道:“灼灼,蜀之麗人也。”這位謝卻富傢子弟之邀,寧願流落錦江紅塵的歌妓,最後命運就是天涯“斷魂飛”。深諳前賢詩文和蜀川掌故的蘇軾,在《薄命佳人》詩裏吸取了以上諸詩的意藴,卻用“閉門春盡楊花落”一語,暗示這一佳人最後的出路:遁入空門,成了尼姑。南宋人周煇後來記載道:
煇在建康,於老尼處得東坡元祐間綾帕子,上所書《薄命佳人》詩,末兩句全用草聖,筆勢尤超逸。尼時年八十餘矣。又於呂公經甫傢見所書《傷春詞》。
——《清波雜志》捲二《東坡八賦》
在《蘇軾詩集》裏,這首《薄命佳人》詩列於陪陳襄去吉祥寺看花詩之前,應是熙寧六年(1073)春天作。顯然,這位“佳人”當時已經出傢為尼。難能可貴的是,蘇軾在元祐四年(1089)重來杭州當太守時,居然為那“老尼”重題舊詩,可見他們之間的交往非同一般,甚至可以說,二人深有情誼。
周煇在《清波雜志》中說他所見到的另一首《傷春詞》,是蘇軾為友人呂文甫的亡妻安氏寫的,也很值得一提。呂文甫喪妻後,終日“念之不忘,思有以為不朽之托”,纔請東坡先生題詞。《傷春詞》是楚辭體,蘇軾在其中寫下這樣語句:
佳人與歲皆逝兮,歲既復而不返。
请欣赏:
请给我换一个看看! 拜托,快把噪音停掉!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选集】百傢講壇 |
|
|
毋庸回避:少年蘇軾曾逃婚(1) | 毋庸回避:少年蘇軾曾逃婚(2) | 流連山寺:古廟蛇洞存遣蹤 | 逼娶對象:鄰郡太守之好女(1) | 逼娶對象:鄰郡太守之好女(2) | 蘇洵明智:妙語婉轉除婚約(1) | 蘇洵明智:妙語婉轉除婚約(2) | 晚年追憶:寂寞蓮燈半在亡(1) | 晚年追憶:寂寞蓮燈半在亡(2) | 晚年追憶:寂寞蓮燈半在亡(3) | 愛妻王弗:自主相戀結姻緣(1) | 愛妻王弗:自主相戀結姻緣(2) | 定情之時:竊竊私語明月夜 | 定情之地:永生難忘短鬆岡(1) | 定情之地:永生難忘短鬆岡(2) | 正月二十:終生夢尋難遺忘(1) | 正月二十:終生夢尋難遺忘(2) | 緑眉未開:好風閑處任人猜 | 關係平等:自主戀愛作根基 | 亡妻之痛:為君哀毀因君衰(1) | 亡妻之痛:為君哀毀因君衰(2) | 賢淑繼室:妻卻差賢勝敬通(1) | 賢淑繼室:妻卻差賢勝敬通(2) | 賢淑繼室:妻卻差賢勝敬通(3) | |
| 第 [I] II [III] [IV] [V] [VI] 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