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家评传 》 远去的国学大师及其时代:狂人刘文典 》
第53节:偶像陈寅恪(5)
章玉政 Zhang Yuzheng
但刘文典可能没有想到,陈寅恪这次所出的"对对子"的题目,竟然引发学术界一片哗然,久久不能平息。
"事情发生的时候,中国的中小学教育,已经由政府明令,推行白话文达十年之久。尽管社会上坚持用文言文写作者依然不乏其人,但作为整体的教育体制而言,白话文已经牢牢占据了统治地位。所以,陈寅恪此举引起社会各界不少批评,大多是说陈是在开倒车。"9 当时中国学术界正在热捧马建忠的《马氏文通》,并将之作为国文考试的文法依据。陈寅恪则认为,这是一种"认贼作父,自乱宗统"的行为。
《马氏文通》是我国第一部系统的古代汉语语法学专著。作者马建忠是江苏丹徒人,清末洋务运动的积极分子,自幼好读,打下了扎实的《小学》功底,成年后留学法国大学学习自然科学和法学,通晓法语、拉丁语、英语和希腊语。经过多年积累,晚年模仿印欧语系的语法写出《马氏文通》一书,成为我国语法学的开先河之作。新文化运动之后,很多高校招生考试,都以这本书所主张的文法作为答题依据。
然而,陈寅恪却一直不肯认同这一"畅销书"所传达的核心理念。他凭借自己精通多国语言特性的优势指出,印欧语系的语法规律,有的确实可以作为中国文法的参考和借鉴,比如梵文中的"语根"之说。但倘若将其属于某种语言的特性,放之四海而皆准,并视之为天经地义、金科玉律,按条逐句,一一对应于中文,有不合的地方,便指其为不通,这就未免有些牵强附会了,"文通,文通,何其不通如是耶"?
胡适是《马氏文通》和白话文运动的坚定支持者,因而陈寅恪的命题被认为是"对五四以来新文化运动的异议与批评"。尤其是他出的对子上联"孙行者",有几个学生以"祖冲之"相对,已被认为是绝对了,但陈寅恪心里的标准答案其实就是"胡适之"。
他自己后来解释说,"孙行者"这道题的创意来自苏东坡的诗句"前生恐是卢行者,后学过呼韩退之"。"韩卢"是战国时一种狗的名字,"行"与"退"均为步履进退的动词,"者"与"之"均为虚字。他希望学生拿"胡适之"来对"孙行者",就是依据同样的思维路径,将之视为嵌字联,取"猢狲"两字,这对于一向主张白话文运动的胡适也是一种善意的调侃。
外界辩难与攻击的观点纷纭,总的来说,主要是认为,"对对子"不过是"下流玩意儿",根本就不应拿来用作录取大学新生的考试题目。众多责难很快汇聚到了刘文典那里。他将这些声音一一反馈给了陈寅恪。
不久后,陈寅恪在《清华暑期周刊》第七卷第六期上发表《答记者问》一文,解释自己出题的初衷。1932年9月5日,天津《大公报·文学副刊》再次刊出陈寅恪的《与刘叔雅论国文试题书》,这是一篇"于命题之旨颇多发挥"的信函,发表后即被国内众多报刊转载。
陈寅恪说,在真正中国文法没有成立之前,学术界不应自欺欺人,而应寻求一个过渡时代的救济方法,作为暂时代用品。他个人主张采用"对对子"作为这个暂代品,因为"对对子"至少有四大功能:
(甲)对子可以测验应试者,能否知分别虚实字及其应用。
(乙)对子可以测验应试者,能否分别平仄声。
(丙)对子可以测验读书之多少及语藏之贫富。
(丁)对子可以测验思想条理。
请欣赏:
请给我换一个看看! 拜托,快把噪音停掉!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资料来源】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
|
|
第1节:序篇 被忽略的"国学狂人"(1) | 第2节:序篇 被忽略的"国学狂人"(2) | 第3节:序篇 被忽略的"国学狂人"(3) | 第4节:朋友胡适之(1) | 第5节:朋友胡适之(2) | 第6节:朋友胡适之(3) | 第7节:朋友胡适之(4) | 第8节:朋友胡适之(5) | 第9节:朋友胡适之(6) | 第10节:朋友胡适之(7) | 第11节:朋友胡适之(8) | 第12节:朋友胡适之(9) | 第13节:朋友胡适之(10) | 第14节:朋友胡适之(11) | 第15节:朋友胡适之(12) | 第16节:朋友胡适之(13) | 第17节:朋友胡适之(14) | 第18节:朋友胡适之(15) | 第19节:痛斥蒋介石(1) | 第20节:痛斥蒋介石(2) | 第21节:痛斥蒋介石(3) | 第22节:痛斥蒋介石(4) | 第23节:痛斥蒋介石(5) | 第24节:痛斥蒋介石(6) | |
| 第 [I] II [III] 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