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四书类 》 國學基本教材·論語捲 》
第53節:論人(13)
李鍌 Li Xian
註釋
① 蓋大概,副詞。
② 不知而作不知事理而妄自著述。
③ 多見而識之此句意為"多見,擇其善者而識之",乃承上而省略。識,音zhì,記也。
④ 知之次指次於"生而知之"者。
析論
本章說明孔子研究學問的嚴正態度。孔子曾經利用魯國保存的史料寫《春秋》,他先把所得資料區分為"所見異詞"、"所聞異詞"和"所傳聞異詞"三類,再仔細推敲斟酌,考量其可信度,進而寫成《春秋》。《春秋》中每寫一個字都有來歷,所以孔子自言自己不是一個"不知而作之者"。
學問是由見聞思辨而來,所見所聞越多,自然學問就會增長,但是所見所聞可能有異說,也可能有好壞善惡之別,並不是凡所聞皆是,凡所見皆是,孔子對於它們加以思辨,擇其善者而從之,可見他學習態度的認真了。
不知而作,是憑空杜撰,是孔子所厭惡的。孔子以多聞多見而擇善從之,雖不及上知(zhì)(生而知之)之能創作,亦可算是次於上知的人。孔子的智慧很高,但行事謹慎,尤於創作一事,絶不妄作,自稱"知之次",是自謙之語,這種穩健謙虛的態度,值得我們學習。
(六)
子曰:"莫我知①也夫②!"子貢曰:"何為③其莫知子也?"子曰:"不怨天,不尤人④;下學而上達⑤。知我者,其天乎!"(《憲問》第一四·三七)
章旨
孔子慨嘆世人不瞭解他,因而告訴子貢,他是個不怨不尤、下學上達的人。
註釋
① 莫我知即"莫知我",言無人能真切瞭解我。莫,沒有人,否定代詞。
② 也夫置於句末的語氣助詞。夫,音fú,此處表感嘆語氣。
③ 何為猶"何謂",相當於"怎麽說"、"為什麽說"。
④ 不怨天不尤人不埋怨上天,也不責怪他人。怨,埋怨。尤,責怪。
⑤ 下學而上達下學人事,上達天理。
析論
《史記·孔子世傢》記載孔子說這段話時已七十一歲了,他從五十五歲起周遊列國,到六十八歲時再回到魯國教書課徒。他周遊列國的用意在宣揚自己的學說主張,希望有國君能夠用他,使他一展抱負,促進天下大同。但是各國國君以徵伐為尚,都以孔子王道學說難見急效而未加重用。現在孔子七十二歲了(孔子七十三歲卒),天下依然混亂,他的學說依然不被采用,所以就發出了"莫我知"及"知我其天"的感慨。
孔子下學人事,人事有否(pǐ)有泰,孔子能安然處之,所以不尤人;孔子又上達天理,唯天理表現在人事上,有窮有通,孔子也能洞察它們,所以不怨天。有了這種豁達開朗的胸襟,縱然沒有人瞭解自己,對於自己又有何損?孔子之所以發出"莫我知"之嘆,乃慨嘆"莫我知"而"莫我用",因為"莫我用",所以孔子的政治理想就無法實現了,衹好說"知我者,其天乎"啦!
問題與討論
1. "飯疏食,飲水,麯肱而枕之",這種生活有什麽樂趣呢?
2. "待賈而沽"和"待價而沽"有什麽不同,孔子為什麽要待賈而沽?
3. 讀了孔子自述諸章,你認為孔子是怎麽樣的人?四、時人評孔子
以下三章記載隱者和孔門弟子對孔子的評論。隱者離群索居,不問世事,對積極入世、充滿憂世之心的孔子,不瞭解者居多,因此,贊賞惋惜者有之,冷嘲熱諷者有之;弟子對孔子的觀感,則因來自切身深刻的體會,對孔子充滿崇仰、愛戴之情。從這兩種不同的反應,我們一方面看到聖人之道弘大,故不易為世人知曉的現象,另一方面藉正、反兩面的評述,更加彰顯孔子之為人。
请欣赏:
请给我换一个看看! 拜托,快把噪音停掉!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
|
第1節:序 | 第2節:論道德(1) | 第3節:論道德(2) | 第4節:論仁愛(1) | 第5節:論仁愛(2) | 第6節:論仁愛(3) | 第7節:論仁愛(4) | 第8節:論仁愛(5) | 第9節:論仁愛(6) | 第10節:論孝友(1) | 第11節:論孝友(2) | 第12節:論孝友(3) | 第13節:論孝友(4) | 第14節:論孝友(5) | 第15節:論修養(1) | 第16節:論修養(2) | 第17節:論修養(3) | 第18節:論修養(4) | 第19節:論修養(5) | 第20節:論修養(6) | 第21節:論修養(7) | 第22節:論修養(8) | 第23節:論修養(9) | 第24節:論修養(10) | |
| 第 [I] II [III] 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