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饮食文化 》 盐与文明 》
9.咸味往事(2)
王仁湘 Wang Renxiang
天津地区古有盐神崇拜,至今滨海一带还流传着盐母教人煮土成盐的神话。宿沙氏神话早于盐母,但在天津地区,盐母庙的出现却早于山西夏县的盐宗庙。在芦台和汉沽盐场,都建有盐母庙。现在两座庙宇都成了小学校址,在汉沽还存有庙碑,记载着盐母的神话。
在《宁河县志》中,记载了“神母效灵”的传说。那是说五代时,由于藩镇各据一方,幽州地面断盐一年之久,民间疾病流行。忽然有一天,有一老母来临,教给人们用碱土煮盐的方法。几天过后老母不见了,人们纷纷传言是圣母显灵,于是决意立庙铸像。
盐母祠坐落在原芦台镇中大街路北,名为“芦台兴宝圣母庙”,约建于五代后期。历经数度重修,立碑作记三次。元代至元五年(1268),经翰林院直学士高鸣主持重修。元大德十一年(1307),平州路廉访使赵铸再度重修。明代万历二十二年(1594年),又经长芦盐运司青州分司同知陈九功重修。
清代嘉庆十三年(1808),汉沽李斗宾等人捐资,在寨上三官庙东建起第二座盐母庙,并立有庙碑。
过去每当农历年初,芦台、汉沽的滩户都要到庙中祭祀,将香火献给盐母。
盐宗庙与管王庙
清代同治元年,两淮盐运使乔松年(鹤侪)在泰州以600缗钱,购得原清代名画家顾坚别墅,易名“小香岩”。又将西侧的明珠禅院改建为盐宗庙,建大门三楹,左右翼墙各一门。庙于同治二年落成,乔公亲撰“新建盐宗庙记”一文,碑嵌庙内壁间。
盐宗庙在光孝寺与泰州行宫之间,庙内正殿供奉煮海盐祖神宿沙氏,两侧是胶鬲和管仲立像,他们分别是古代盐商和盐务管理者的代表。在偏殿还以木塑彩身供奉着范仲淹、文天祥,大约是因为他们在管理和保卫盐场的经历中发挥过重要作用。
依照后世的说法,管子的官位相当于宰相。可是他在古代盐业界地位崇高,居然高到了称王的位置,被尊称为“管王”,而且还有专修的享受香火的庙宇,称为“管王庙”。
泰州城北有一处明代早期建筑,它就是一座少有的管王庙。管王庙是泰州市区现存最古老的建筑,结构独特,在泰州乃至苏北地区非常罕见。
管王庙位于市区城北篮子行街,坐东面西,现在是一家杂货店。外表与周围老房子并无二致,已显得有些破旧。管王庙是古代盐工所建,一是为了纪念春秋初期盐政祖师管仲,二是给盐工留个歇脚的地方。管王庙中间原来供奉着两尊一人高的坐像,分别是盐宗管仲和管娘娘,两边还有四尊半人高的将官塑像。原来管王庙有大门堂、小天井、厢房和厅屋,后来在城市街道建设中部分被拆毁。管王庙现在尚存的厅屋,平面近似方形,中间大,两边稍小,减前金柱,后金柱落地,是元代至明代建筑的法式。
明初泰州城筑东西两坝阻隔江水北注,从此北来盐船都要抬盐过坝,盐运繁忙,抬盐工人收入较丰,于是盐工建庙于通衢,在此可以瞻仰管子,也可以歇脚休息。
盐池众神
河东盐池也有池神,并建有很大规模的池神庙。
在运城盐池内的卧云岗上,有一个以池神庙为主体的建筑群落。池神庙奉祀盐池之神,同时奉祀盐风神与太阳神。现存庙宇规模较大,保存也还比较好。
池神庙主体建筑有三大殿,中殿祀奉盐池之神,左殿祀奉条山神,右殿祀奉风洞神。运城盐池有神的历史非常久远,最初的池神被称作宗。在唐代以前,便建有宗庙,只是规模不大,并不引人注目。
到唐代宗大历十二年(777),由于阴雨连绵,酿成灾害,民户房田多被损坏,盐池生产受到很大损失。当时兼任河东租庸盐铁侍御史的崔陲时曾祝告上天保佑,果然雨住天晴,便向朝廷报告。唐代宗非常欢喜,诏封运城盐池为“宝应灵庆池”,又封盐池之神为“宝应灵庆公”。此后不久,就在盐池里的卧云岗上,修筑了池神庙。
上一页
[返回目录]
请欣赏:
请给我换一个看看! 拜托,快把噪音停掉!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
|
1.玄滋素液(1) | 1.玄滋素液(2) | 1.玄滋素液(3) | 1.玄滋素液(4) | 1.玄滋素液(5) | 1.玄滋素液(6) | 1.玄滋素液(7) | 1.玄滋素液(8) | 2.穿井取卤(1) | 2.穿井取卤(2) | 2.穿井取卤(3) | 2.穿井取卤(4) | 2.穿井取卤(5) | 2.穿井取卤(6) | 2.穿井取卤(7) | 2.穿井取卤(8) | 2.穿井取卤(9) | 3.煮海熬波(1) | 3.煮海熬波(2) | 3.煮海熬波(3) | 4.阳光产品(1) | 4.阳光产品(2) | 4.阳光产品(3) | 5.造盐者:盐丁(1) | |
| 第 [I] II [III] [IV] 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