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书类 論語講義   》 先進第十一(1)      李裏 Li Li

  上半部《論語》講完了,從十一篇開始就是下半部了,上半部可以說是整個《論語》的綱目,孔子的基本思想在上半部裏幾乎全部講了,下半部衹是對上半部思想的補充和發揮。就像我們做雕塑,塑一尊人像,塑好放在那兒就已經是一件成品了,但是我們還可以進一步給它穿上衣服,給它繪彩貼金——不做這些,它是一尊塑像,做了這些,它就是一尊更精美的雕像。《論語》下半部做的就是這個工作。你讀了上半部就已經夠用了,讀下半部是要更深入、更細微、更全面地來認識孔子的思想、儒傢的學說。
  朱子說“此篇多評弟子賢否”,《先進》多是評價弟子的賢和不賢。實際上在上半部裏,《公冶長》和《雍也》也是在品評弟子,《先進》這一篇也是,但是這一篇的評點和前兩篇是不一樣的。前兩篇是比較抽象的,這一篇是用比較具體的事情來評點,而且多半是孔子晚年回憶錄似的評說,所以其中感情色彩極濃厚。
  子曰:“先進於禮樂,野人也;後進於禮樂,君子也。如用之,則吾從先進。”
  這一段話很不好理解,大傢要先明白一點,明白什麽呢?前半句“先進於禮樂,野人也;後進於禮樂,君子也”,不是孔子說的,是當時的一句流行語,“如用之,則吾從先進”這一句是孔子說的,是孔子對前半句流行語的評價。“先進”就是指先輩,“後進”就是後輩,那麽先輩和後輩具體指代什麽呢?這裏的先輩指代先民,後進就是指當時的人。這句話應該這樣解釋,禮樂的狀態,在先民的時候是質勝於文,內容是很充分的,衹是形式不像現在那麽完備,可是到了周朝的時候,形式已經非常完備,當時的人,他們的禮樂的情況是形式大於內容。註意,先民是內容大於形式,而時人是形式大於內容。但時人卻認為形式大於內容纔是真正的君子,反而把內容大於形式稱為野人。孔子曾說:“鬱鬱乎文哉。”周朝的禮樂、文物制度很興盛,但實際上形式上有點過了,過度註重形式就會顯得浮華——在浮華與樸實之間,孔子一嚮是寧願樸實也不願浮華的。所以孔子說,如果我要用禮樂的話,我還是效法先民,比較樸實,而不學今天這樣浮華的。當時的人是把當下的非常當作正常,而把先民的正常當成了非常。比如我穿長衫,中國人穿自己的傳統服裝,本來是極正常的事,大傢卻表示驚異,以為非常,這就是把正常當非常,把非常當正常。
  子曰:“從我於陳、蔡者,皆不及門也。”德行:顔淵,閔子騫,冉伯牛,仲弓。言語:宰我,子貢。政事:冉有,季路。文學:子遊,子夏。
  這是孔子晚年的回憶。他回憶說,我周遊列國到了陳國、蔡國,那個時候跟隨我的弟子現在都不在我身邊了。孔子六十歲那年在陳國絶糧,在蔡國遭厄,睏頓於陳、蔡。當時跟隨孔子的弟子今天都或死或散。說這句話時孔子七十餘歲,將到生命的盡頭,回憶起來,不無凄愴。當時跟隨孔子的弟子有哪些呢?以四科來歸納,德行最好的有四個:顔回、閔損、冉雍、仲弓。能說會道的,口才很好的有兩個:宰我和子貢。從政的有兩個:冉有和子路。長於文學的有兩個:子遊和子夏。用德行、言語、政事、文學四科來劃分孔門弟子,實是孔子門人記錄孔子的言行時所為,是以各人所長來區分,並非孔子自己分了四科來教弟子,也不是說有德行的弟子不通文學,衹是在某方面最突出而已。清代大學者俞樾,就是章太炎的老師,俞平伯的曾祖,專門寫了一篇《孔門四科考》來論證這個問題。後來孔子這十個弟子,加上有子、子張、朱熹,稱為“十二哲”。以前在孔廟裏,孔子像的兩邊供奉四聖,大殿兩旁供十二哲。四聖就是顔回、曾子、子思、孟子。其中顔回是復聖,曾子是宗聖,子思為述聖,孟子為亞聖。下面就是孔子對他這些弟子的具體回憶。
  子曰:“回也非助我者也,於吾言無所不說。”
  《先進》篇中有八條是孔子在回憶、評說他最心愛的弟子顔回的。孔子說,顔回並不是一個能幫助我的人,但是他對我說的話沒有不感到喜悅的。“說”通“悅”。 為什麽說顔回不是一個能幫助我的人?“啓予者商也”,卜商在文學上還可以啓發一下我,顔回是一句話也不說。為什麽那些能幫助孔子的人,孔子對他們喜歡的程度反而沒有那麽高,顔回不能幫助孔子,孔子還那麽喜歡他?因為凡是孔子說的話,顔回沒有不感到喜悅的。這句話很有趣。什麽叫凡是孔子說的話,沒有不感到喜悅的呢?“說”,內心的喜悅,從這句話就足見顔回對孔子知之深,理解之透,孔子每說一句話他都能從中受益。他深切地理解了孔子說的每一句話的含義。非顔回不能知孔子,他之無所不悅,就是基於對孔子的深切的理解。顔回雖然沒有闡述孔子的學說,把孔子的學說進一步發揚,但是他首先是孔子的知己,他瞭解孔子的思想,他深刻地認識孔子的思想。從這段話也可以看出孔子評判弟子的價值取嚮和標準。孔子並不看重弟子對於他的功利方面的意義,而是看重他們對他的道的理解與傳承。



   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前一章回   後一章回 >>   
序一序二 深入淺出 微言大義(1)序二 深入淺出 微言大義(2)序三 讀《〈論語〉講義》
序論(1)序論(2)序論(3)學而第一(1)
學而第一(2)學而第一(3)學而第一(4)學而第一(5)
學而第一(6)學而第一(7)學而第一(8)學而第一(9)
學而第一(10)學而第一(11)學而第一(12)學而第一(13)
學而第一(14)為政第二(1)為政第二(2)為政第二(3)
第   [I]   II   [III]   [IV]   頁

評論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