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志 追憶繁華京城過往煙雲:圖說北京三千年   》 老北京的會館      葛忠雨 Ge Zhongyu

  北京城位於華北大平原最西北部、太行山與燕山結合部的山前地帶。這裏是從華北去往東北、西北和蒙古的諸多山間通道的共同起點,又是沿太行山麓從中原到北方的通道的終點。由於華北大平原曾經湖沼密佈,衹有通過這條通道纔可以往來於北京與中原地區之間。在未有鐵路之時,從中原至北京必經永定河渡口,再經廣安門入城。清末修鐵路時,京漢鐵路北端也是經豐臺、馬傢堡、永定門,最終至前門。這樣,元、明、清各朝來京的大批官員、舉子、商人都要經過宣武區舊城區進入京城,這一地區,因為明朝有“宣南坊”之名稱,也被稱為宣南地區。清代以後,“宣南”泛指宣武門以外之南城地區
  由於此處地近內城,且鄰近繁華的前門商業區,更是因為道路的四通八達,明清時期,這裏雲集了全國各地大部分的會館。每條鬍同裏,少則三四處,多則十幾處,它們往往緊緊相鄰,形成了宣南一帶濃厚而獨特的會館文化。所謂會館,在明清時期多是由各地在京城為官者出面,聯絡官員、富商出資修建,為本地來京參加科考的舉子提供食宿的館捨,用現在的話說就是“駐京辦事處”。這些會館在明清、民國時期,網羅同鄉、聯誼鄉情,發揮了相當重要的作用。解放以後,這些會館失去原有的作用,有的被各式機構占用,有的改建為民居。
  保存至今的會館,或因歷史人物而知名,或因建築特色如戲臺、房廈而知名。每一個會館,都住過該省進京的舉子,都出過進士,都有許多故事。宣武區菜市口十字路口東南的大吉片地區是北京現存會館的核心區。隨着會館的不斷聚集,一些商人開始在會館附近開設為士子提供書籍、紙張、文具的店鋪。會館附近逐漸繁榮起來。
  這些會館中,最有名氣的是南海會館和中山會館。南海會館舊址位於米市鬍同43號,始建於清道光四年(1824年)。原為董文恪(董邦達)故第,由在京海南籍官員籌資買下,後又購入一幢相鄰的房捨組成了南海會館。光緒八年(1882年),康有為來京參加會試,至1898年戊戌變法失敗,都曾住在這裏。康在這裏寫過許多詩文,並與維新派多次策劃變法方案。1895年4月,當日本強迫清政府簽訂喪權辱國的《馬關條約》時,康連夜起草了萬言書,並發動1200多人聯名到督察院投遞,即歷史上有名的“公車上書”。他還在會館內創辦報刊《中外記聞》,成立粵學會、保國會,強烈宣傳變法維新。維新變法失敗後,康由此出走香港,其弟弟康廣仁被捕入獄,9月28日,與譚嗣同等在菜市口刑場就義。南海會館尚存重要石刻《南海會館碑記》等。
  中山會館在宣武區珠朝街5號,相傳為明代權臣嚴嵩的花園別墅,分前、中、後三大院,這些大院又被許多小跨院環抱着,大門內是一座木影壁,繞過去便是大客廳,客廳的四周有回廊環繞,另外有魁星樓、戲臺、假山、水池等。院內還種有各種樹木,是一所十分優美的會館。
  中山會館的前身是廣東香山會館,由孫中山先生的同鄉唐紹儀創辦,後因香山縣改中山縣,香山會館也就更名為中山會館。這裏很早就是有志青年進行革命活動的場所,廣東青年會在這裏活動過,後來又成立了“中山少年學會”。中山會館曾是我黨的一個地下聯絡站。現在原建築大部分還保留着,已是北京市文物保護單位。



   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前一章回   後一章回 >>   


【資料來源】黃山書社
繁華有因:“漂”來的北京虎踞竜盤:棋盤結構的北京城缺憾之惑:北京古城墻缺個角
中軸傾斜:京城中軸綫之謎皇傢寺院:先有潭柘寺,後有北京城古城的“雙竜”佈局
中南海的歷史滄桑北海九竜壁的傳說什剎海的由來之謎
正陽門箭樓千斤閘探秘天安門城樓設計者之謎前門大柵欄之謎
太廟被李自成燒毀了嗎社稷壇的五色土景山坐像之謎
北京城的“後門”故宮又稱紫禁城之謎宮門:解讀故宮之謎的鑰匙
揭秘皇城三大殿故宮房間為何是九千九百九十九間半故宮三大殿院內為何不種樹
東華門門釘也有謎團元代皇帝為何沒有陵墓神秘的明代皇帝葬儀
第   [I]   II   [III]   頁

評論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