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四书类 》 孔學感悟集:論語力 》
第53節:孔子其人(11)
於丹 Yu Dan
孔健 Kong Jian
在位的統治者常常感到百姓難治,難管理,難於製伏,生怕他們為非作歹,犯上作亂,因而惴惴不安,提心吊膽。前面提到的季康子也不例外,常有這樣的心態。擺在他面前的嚴重問題就是感到魯國的盜賊太多,盜竊成為普遍現象,似乎遍地是賊,真令他頭疼。什麽原因呢?他不清楚。用什麽辦法去解决呢?他也束手無策。於是他又去請教孔子。孔子是明眼人,知道産生盜竊問題的根本原因是百姓處於貧睏狀態,因饑寒所迫。百姓又何故貧睏呢?不是他們懶惰,生産不出糧食和布匹,而是因為統治者的貪欲太大,無休止地嚮百姓巧取豪奪,搶占了他們的勞動果實。因此,解决盜賊的根本辦法是統治者要抑製自己的貪欲,少嚮百姓伸手。所以,孔子回答季康子說:"如果你們在位的人不存在那麽多的貪欲,即使你懸賞鼓勵百姓去盜竊,他們也不會去幹。"
孔子的話頗幽默,聽起來有趣。但這絶不是同季康子開玩笑,恰恰是說到了問題的癥結所在。
孔子的德政與統治者的暴政是對立的,同時與統治者的苛政也是對立的。不準亂殺人以反對暴政,呼籲剋製貪欲以反對苛政。在那時,苛政普遍存在,問題相當嚴重,孔子為此痛心疾首。有一次孔子和他的學生子路經過泰山,在深山裏,他們忽然聽見一位老婦人的悲慘哭聲。孔子讓子路前去打聽哭的原因。子路前去一看,老婦人守着一個墳頭痛不欲生,原來她是在哭剛死去不久的兒子,兒子被老虎咬死了。在此之前,兒子的父親、爺爺都被老虎咬死了,如今衹剩下孤苦無靠的老婦人,她怎麽能不哭呢?子路問老婦人:"你們怎麽不離開這老虎吃人的地方呢?"老婦人回答說:"躲在這深山裏可以逃掉官傢的稅收。"子路把這些情況告訴了孔子,孔子喟然長嘆:"苛政猛於虎也。"
暴政和苛政折磨着百姓。孔子纔為世出,心嚮百姓,提出了德政。百姓希望有德政。孔子順應民心,提出了富民的經濟政策。有一次,他和學生冉求到衛國去,他看到衛國的人口衆多,十分驚喜,認為是國傢興旺昌盛的象徵。冉求問他:"人口多起來了怎麽辦?"孔子回答說:"那就想法讓老百姓富裕起來。"學生又問:"富了以後又該做些什麽呢?"孔子說:"還要教育他們。"
這簡短的對話表現出孔子超出常人的見解,對百姓既要"富之",又要"教之",物質和精神兩個方面都考慮到了,一方面要提高百姓的生活水平,免受饑寒之苦,另一方面又要提高百姓的修養素質,富而知禮,以免越軌犯上。窮而為盜,社會不安定,富而不教,社會也同樣不得安寧。富之教之,先富後教,從物質到精神都富有則是最理想的。孔子從社會長治久安的高度,從維護封建統治秩序的角度,深刻地闡明了富民教民的重大意義。
请欣赏:
请给我换一个看看! 拜托,快把噪音停掉!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
|
第1節:前言 《論語力》"出籠"花絮(1) | 第2節:前言 《論語力》"出籠"花絮(2) | 第3節:前言 《論語力》"出籠"花絮(3) | 第4節:前言 《論語力》"出籠"花絮(4) | 第5節:序一 為日文版《論語力》出版所作的序言(1) | 第6節:序一 為日文版《論語力》出版所作的序言(2) | 第7節:序二 中國出現"於丹現象"的背景(1) | 第8節:序二 中國出現"於丹現象"的背景(2) | 第9節:於丹:在成長中的感悟(1) | 第10節:於丹:在成長中的感悟(2) | 第11節:於丹:在成長中的感悟(3) | 第12節:於丹《論語》扶桑行(1) | 第13節:於丹《論語》扶桑行(2) | 第14節:於丹《論語》扶桑行(3) | 第15節:於丹《論語》扶桑行(4) | 第16節:於丹《論語》扶桑行(5) | 第17節:於丹日本講座(1) | 第18節:於丹日本講座(2) | 第19節:於丹日本講座(3) | 第20節:於丹日本講座(4) | 第21節:於丹日本講座(5) | 第22節:於丹日本講座(6) | 第23節:於丹日本講座(7) | 第24節:於丹日本講座(8) | |
| 第 [I] II [III] 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