饮料 上午咖啡下午茶   》 宋梓:在巴黎的咖啡館裏(2)      賈平凹 Gu Pingao

  有一句話是這樣說的:“我不在傢,就在咖啡館;不在咖啡館,就在去咖啡館的路上。”如果你今天在巴黎蒙馬特爾高地熱鬧的街道上散散步,你突然想喝一點紅酒,或者是喝一杯咖啡,然後看看報,聽聽音樂,與朋友說說話,你可以隨便找一傢燈光柔和的咖啡館進去,那裏完全可能像你自傢的客廳一樣凡俗、自在和隨意。而且很可能你隨便落座的位子曾是某個名人的座位,而他或她與這傢咖啡館的關係早已成了膾炙人口的故事,這裏窗上垂着的白色蕾絲,溫暖的蠟燭,紅白格子桌布,無不訴說着這傢咖啡館古舊的顯赫歷史和年華的似水流轉。在很多年前,在蒙馬特爾高地,畢加索、達利、雷諾阿、梵高、馬蒂斯等這些我們熟悉的大師們,曾經在這裏度過了自己的年輕時代。他們在周圍的咖啡館裏流連忘返,他們以給人畫像為生,並用大多數時間熱烈地討論畫作,他們在貧睏潦倒中積聚着一生中最重要的思想和創造力,一個屬於自己世界的激情。梵高在巴黎時,曾經住在一傢咖啡館的樓上,因此他對咖啡館充滿了感情,他的著名畫作中就有《夜間的露天咖啡座》和《夜間咖啡館》,他生前最希望的是“在這咖啡館舉辦一次我的個人畫展”。畢加索當年曾經居住在蒙馬特爾高地的洗衣船公寓,他在自己的畫室裏為好朋友舉辦盛宴,然後去附近的咖啡館與朋友聚會,與女人約會,讓牛奶咖啡的香醇緩緩細細地燃燒掉沉淪和痛苦。
  哲學家薩特有一張著名的照片,他坐在咖啡圓桌前,讀着放在咖啡杯子旁邊的書,這張照片就是在聖日耳曼廣場的某個咖啡館裏拍的。二次大戰期間,歐洲戰火紛飛,物資奇缺,巴黎的咖啡館可能是惟一暖和的地方。薩特那時正在闡述他的存在主義理論,在1942—1943年間的聖日耳曼區的咖啡館裏,他完成了他最重要的哲學著作《存在與虛無》。我想象薩特在咖啡館裏寫作會如何,是否聞着咖啡香,看明亮的陽光在握筆的指間跳躍,然後對着喧囂或寂靜,點燃一支煙,等待文思如泉涌一般。不過實際上那一年薩特在咖啡館寫作時,似乎並不是那麽富有情緻,他寫書的那個鼕天很冷,咖啡館的老闆卻有辦法弄到煙草和取暖的煤。有記載說,薩特整日待在那兒寫作,裹着一件人造皮毛外套,又難看又不合身,但很暖和,他一般連續寫上4個小時,很少從稿紙上擡起頭來。德·波伏娃這樣描述薩特,說他就像“一個裹着毛皮的小墨水瓶”。當然薩特也與德·波伏娃在咖啡館裏約會,討論他們的感情或某個哲學命題,這使薩特可以暫時從哲學裏回歸現實。至今,在聖日耳曼大道的花神咖啡館,依然保持着他們昔日坐過的靠窗的位子,供人們憑吊或遐想。現在來到這裏的年輕人,個個昂着頭,好像在聞空氣裏的那些渴望成功的激情、靈感迸發的迷亂和夢想成真的驚喜。不知他們中間,誰可能是下一個薩特!



   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前一章回   後一章回 >>   
盧非易:苦東西,與好朋友分享(1)盧非易:苦東西,與好朋友分享(2)
張耀:17世紀下半葉咖啡進入歐陸的歷史(1)張耀:17世紀下半葉咖啡進入歐陸的歷史(2)
張耀:17世紀下半葉咖啡進入歐陸的歷史(3)陳丹燕:咖啡旅行(1)
陳丹燕:咖啡旅行(2)陳丹燕:咖啡旅行(3)
陳丹燕:咖啡旅行(4)陳丹燕:咖啡旅行(5)
陳丹燕:咖啡旅行(6)陳丹燕:咖啡旅行(7)
陳丹燕:咖啡旅行(8)陳丹燕:咖啡旅行(9)
陳丹燕:咖啡旅行(10)陳丹燕:咖啡旅行(11)
陳丹燕:咖啡旅行(12)陳丹燕:咖啡旅行(13)
陳丹燕:咖啡旅行(14)陳丹燕:咖啡旅行(15)
陳丹燕:咖啡旅行(16)韓承煥:咖啡之旅(1)
韓承煥:咖啡之旅(2)韓承煥:咖啡之旅(3)
第   [I]   II   [III]   [IV]   [V]   [VI]   頁

評論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