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名山大川 》 走進大秦嶺:中華民族父親山探行 》
第53節:平民宗教
王若冰 Wang Rebing
平民宗教
漢代以前的中原地區,本來就沒有正兒八經的宗教。最早在中國本土生長起來的宗教,就在秦嶺地區,而且就是至今彌漫在整個秦嶺的道教。
從老子在函𠔌關寫下《道德經》五千言,再到他在樓觀臺設壇講經,一直到東漢以前,老子的思想還僅僅是一種形而上的哲學。真正使老子的道學思想走嚮宗教祭壇的,是三國時期流行於漢中的民間宗教"五鬥米教"。
在漢中一帶查閱縣志,到處都可以見到張魯和"五鬥米教"的痕跡。
那天和陪我一起去褒河上遊尋找古棧道遺跡的漢中畫傢魏玉新閑聊,我問他為什麽在漢中看不見佛教寺院,卻到處是道教道觀時,他告訴我,道教起源於"五鬥米教"。"五鬥米教"最盛行的時候,就是張天師張道陵孫子張魯稱王漢中的時代。所以在以漢中為中心的陝南地區,從古至今,人們就信道教。
張魯的出現,老子走上了神壇。
張魯就是幫助劉邦打下天下的漢留侯張良的第十世孫。
在三國時期魏蜀將領裏,張魯算不上成功的英雄,卻是一位出色的宗教領袖。
東漢末年的漢中一帶處在亂世當中。公元200年,張魯殺死張修,成為割據漢中的一方霸主,並開始利用"五鬥米教",實施他在中國歷史上建立第一個政教合一政權的宏圖理想。作為以老子《道德經》、莊子《華南經》和其祖父張道陵所著《老子想爾註》為宗教經義讀本的"五鬥米教",這時已經從黃老思想、佛教和儒學中獲得了足夠的營養,形成了自己的教規、教義和宗教儀式。
張魯應該是從張角利用太平道發動的黃巾軍起義中獲得了某種啓示,再加上當年祖父張道陵在四川創立"五鬥米教"對他的耳濡目染,張魯對"五鬥米教"的長處和短處,肯定了如指掌。所以除了嚮入教的教徒收取五鬥米以外,他還在交通路口"立義捨,置義米、義肉其中,行者取之,量腹而已,不得過,過多雲鬼病之。"
張魯的這種做派,全然就是老子無為而治思想的一次實驗!而且還給老子的學說裏賦予了一種可控製人們靈魂的東西--鬼神。
人的靈魂,也許衹有另一種靈魂纔可以統治。所以道教在張魯的"五鬥米教"時期,第一次成功地走嚮了主宰人的精神世界的位置。據我所見到的資料介紹,張魯稱霸漢中的三十多年間衹信鬼神,不設官員。入教的一般教徒都稱鬼卒,部門首領都稱祭酒,不分尊卑,無論貴賤。他還廢除嚴刑酷法,如果有人犯了錯誤,先教育,然後行刑。有小過的人,先自己反省,服罪後罰其修路百步即可獲釋。犯了大罪的人,也要先給他三次改正的機會,然後行刑。而且還規定,春夏之際不能殺人,處决犯人,要放在秋鼕之際天氣轉涼的時候。
四五百年以前,老子在《道德經》裏所夢想的絶聖棄智,忘情寡欲,無為而治的理想社會,竟在秦嶺以南的漢中被張魯付諸實現了。而這種社會,也正是已經被經年戰亂折磨的痛苦不堪的平民百姓所夢想的生活。
我在漢中、西鄉等地的地方志書上多次看到,在張魯用"五鬥米教"治理漢中的那個時期,漢中一帶竟出現了路不拾遺,夜不閉戶的太平盛世,"關西民從子午𠔌奔之者數萬傢"。張魯政教合一的政權,使"民夷便樂之"、"競共事之"。
可以想象,在魏、蜀、吳三國鼎立之勢即將形成的前夜,秦嶺以北的中原地區,漢江以南的巴蜀和漢江東首的東吳大地,到處都是戰亂和災荒,而偏偏就在秦嶺巴山之間的漢中,一種讓平民百姓神往的生活正在開始。
在平坦的漢江𠔌地,在林深山高的秦嶺巴山腳下,碧緑的稻田五穀成熟,臨河的吊腳樓上炊煙裊裊。過往的行人可以在義捨裏隨意享用早已經備好的義米、義肉;逃荒而來的流民也無需繁雜的禮儀,可以和當地人一樣加入這種信奉鬼神,崇拜師君張魯的"五鬥米教"。
人們就這樣,在一種新鮮而令他們感動的宗教儀式中,一天又一天平靜而自在地過着自己的日子。
這種如夢似幻的生活,一直沿續到曹操攻破陽平關,張魯被俘,纔宣告結束。
張魯被曹操封為鎮南王之後,秦嶺巴山之間這種在黃老哲學指導下建立的政教合一--這種中世紀時期纔在歐洲開始的政治體製,也永遠在中國歷史上銷聲匿跡了。
在漢中這塊文雅柔麗的山水之間穿行的那些日子,我試圖尋找到道教初創時的遺跡,然而漢江浩蕩,秦嶺巍巍,在盛夏稻穀碧翠的漢江岸邊,除了勉縣溫傢鎮灌子嶺還有一座張魯之女張琦瑛的墓葬外,走馬嶺上的張魯城,已經蕩然無存。而且根據我的理解,現在的張魯女墓,應該是人們按照古代烈女的形製,保存下了她的墓葬的。
建安十八年,馬超投奔張魯。張魯大概是出於建立政治聯姻的緣故吧,將自己唯一的女兒許給了馬超。可是好景不長,不知是什麽傳言,攪亂了張琦瑛和馬超的婚事。於是這位剛烈女子竟終身未嫁,幫助她的父親傳播"五鬥米教"。那座墓葬,就是她死後尊擡她的老百姓給建的。
張魯創建"五鬥米教"的時候,也許早已意識到,在中國,實在是太缺少一種能夠成為貧民百姓精神歸宿的宗教了。所以他那平等、友善、寬容的宗教教義,也就成了讓當時的老百姓趨之若鶩的精神上帝。
事情的另一方面也還存在。佛教傳入中國後,歷代禪封的皇傢佛教寺院不計其數,但特別受統治者恩寵的道觀,好像並不多見。我一直在思考,這是不是和道教初創時期,張魯政教合一的體製曾經給曹操政權帶來的威脅,以及道教一開始就是一種貧民的宗教有關呢?
從鳳縣到漢中,新修的高速公路要翻過一座又一座莽莽山嶺。與留壩鎮相鄰的南星鎮,是陳倉古道的起點。去那裏的山林裏尋訪古道遺跡的時候,在一座山嶺上,我看見了一塊猩紅的石碑,上面寫着"祭酒梁"。
祭酒梁,應該就是這座山嶺的名字了。
那麽,這個祭酒梁,與張魯當年行政官製裏的"祭酒"有沒有關係呢?
一路上,我問了好些人,都沒有答案。(2100)
请欣赏:
请给我换一个看看! 拜托,快把噪音停掉!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資料來源】花城出版社 |
|
|
第1節:我所瞭解的秦嶺(代序一)(1) | 第2節:我所瞭解的秦嶺(代序一)(2) | 第3節:我所瞭解的秦嶺(代序一)(3) | 第4節:從崦嵫山開始(1) | 第5節:從崦嵫山開始(2) | 第6節:創世記(1) | 第7節:創世記(2) | 第8節:創世記(3) | 第9節:創世記(4) | 第10節:創世記(5) | 第11節:東方聖母(1) | 第12節:東方聖母(2) | 第13節:東方聖母(3) | 第14節:東方聖母(4) | 第15節:東方聖母(5) | 第16節:神農(1) | 第17節:神農(2) | 第18節:一個民族的背影 | 第19節:東方特洛伊之戰(1) | 第20節:東方特洛伊之戰(2) | 第21節:大禹(1) | 第22節:大禹(2) | 第23節:大禹(3) | 第24節:遭遇《黑暗傳》(1) | |
| 第 [I] II [III] 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