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记录 西藏遊記:女人上路   》 第53節:北京-山丹-哈密(2)      李彥 Li Yan

  22:10 山丹出口 1100KM
  狂奔一天15個小時,1100公裏,狀態很好,非常興奮,打破了昨天的行車記錄,也是有史以來自己最長的連續行車記錄,不論是時間還是距離,完全體會到了駕駛的真正樂趣。
  飛馳國道,穿越鄂爾多斯高原,下黃河浮橋,穿梭在石嘴山的亂石路面和大貨車大廠區之中,石中高速上一直以時速140公裏的速度飛馳,我的車車表現真好,給我極大的安全感。在中寧下高速轉入省道,過黃河大橋,來到石空。
  從來未能預料能夠舊地重來,石空和三年前沒有很大的區別,那也是個枸杞飄香的季節,我背着大包來看大佛寺,現在竟是自駕車來重過石空,車輪飛轉之間,往事不免浮上心頭。
  那是一個金色的秋天,我和頭髮一起在固原看過須彌山石刻,又來到石空寺。對寺中大佛的印象此刻全然也無,卻記得那寺中的老僧和寺後的古長城。
  石空寺在石空當地是沒人知道的,當地叫做大佛寺。清晨的空氣清冽幹爽,太陽光均勻地撒嚮大地,農民們都把收穫的稻穀攤在路上晾曬,不時會有裝滿幹草的拖拉機經過,每輛車都大的驚人,那草堆上肯定是特別舒服的。
  田地的盡頭是山,黃色的山崖上嵌着紅色的大佛寺,寺前是金沙村,穿村而過,剛收穫的蘇子香彌散在空氣中。大佛寺的圍墻外,還有兩座佛閣和一座山門似的建築,都是新建的吧,但是顯得並不新,還有新鑄的大鐘,已經是風雨滄桑模樣了。山頂盤旋着悠閑的野鴿子。遠遠的,一個老僧嚮我們走來:
  “你們是哪裏來的?”
  “我們從固原來。”這是我的一貫伎倆。
  “你們傢裏是哪裏的麽?”原來很精的,他竟穿了一雙愛世剋斯的高幫鞋,和灰藍色的短僧衣還挺相配。
  “北京來的。”衹好從實招來。
  “你們是學生嗎?”
  “是的是的。”就坡下驢,萬一要門票可以…….
  “你是外國人吧。”
  “不是,不是。”這下可遭了,當成老外對待該多冤呢。
  “這是什麽?”指指我的相機。
  “女娃娃拿這個不好,給我,看我能不能用。哈哈哈哈。”
   正想該如何對付他呢,他已經走開了,
   “給您照一張吧。”這可是個好機會啊,
   “不要,不要。哈哈哈哈。”愛逗的老僧走遠了。
   沒有門票。
  空山不見人,也無人語響。一條臺階通嚮寺後山頂,旁邊就是用著名的固沙法抑製住的沙坡。用稻草作成網格,再在其中種草,這好象是目前最行之有效成的低成本固沙方法。山並不高,是呈橫亙的壩子狀的山型,由於遠遠的看見了山上斷續的長城和烽火臺的遺址,所以一心想靠近去看個究竟。山頂到了,原來後面是繼續綿延嚮北的荒山,高度都差不多,有一些深淺不一的溝壑。一座廢棄的烽火臺,衹剩土堆,周圍散落着瓦器的殘片。長城嚮北邊和西邊輾轉而去,在山脊和荒原上留下麯折有力的筆觸。山坡上散落一些民墳,都是亂石堆的墳塋。還有一些治沙留下的工程,草網格裏種植了一些灌木,土地還是半沙化的。地上好象單車轍的小溝,原來是瀉洪的“水利工程”,想來這裏雖然雨水不多,可是一旦下雨,土地的涵水能力差,山洪很容易産生。適當的疏導是必然的。
  不遠處的戈壁灘漸漸變成了沙漠,在美麗的陽光下,沙丘呈現出介於粉紅和那不勒斯黃之間的曖昧的顔色,迷人至極。天至藍至純,沙丘上布滿各樣的足跡,就象細針在綢緞上綉出的花邊。沙子細極了,象面粉一般細,和海邊的沙灘完全不同。沙丘總能讓人聯想到人體的麯綫,可能是太柔軟的緣故吧,坐落在沙漠中的烽火臺遺址也並不顯得孤寂,坐在沙丘上,遙望不遠處的黃河,兩岸布滿農田,母親河滋養了多少華夏的兒女呀。
  沒有拾到想往中的沙漠瑪瑙,因為沙漠太小了吧,不過頭髮在沙漠“做詩”後,偶然拾得遺珠一枚,比彈球略小,通體透明,表面變幻不定的緑色光澤似有似無,內中還有一根頭髮似的東西,顯得十分神秘。我們稱之為夜明珠,如獲至寶,妥善收藏,待回京後請專傢鑒定。
  下山路上遇到無數蜥蜴和兩衹野兔,還有無數螞蚱,惹的頭髮象獵犬般發足追逐,我則勸他立地成佛,不要殺生。下山來到寺中,老僧已經回寺,我登上後面的大佛樓,寺中的建築上有不少造型富有特色的磚雕和琉璃,為以往所未嘗見。頭髮在廊下和老僧談心,兩個人閑閑地抽頭髮帶來的三五煙。原來這寺始建於唐,後面的佛樓中有石窟,可是已經坍塌了,所以禁足。而山上的長城是秦代的,歷經千年,屹立不倒。後山的沙漠近兩年被治住了,不然,連這廟也給吞了。原來如此。
  老僧的師傅在新疆,自己也到北京廣濟寺呆過一個月,有三五個同伴一起出傢在此。佛樓上傳來鷂子的鳴叫聲,幾衹鷂鷹盤旋空中,可能附近有他們的窩吧。山下古寺,何其清淨,何其閑雅,一隻微型蛤蟆從石階下爬過,頭髮說待將來看破紅塵之時,也來此出傢。這話音就象陽光下的一陣暖風,悠悠蕩去,還未曾捕捉到一絲蹤影,就已無影無蹤。
  仍然是三年前的路,通往石空寺的路口還修築了牌樓,物是人非,頭髮不知在做什麽,那老僧還在寺中嗎?
  中午的陽光讓人疲倦,石空一晃而過,轉眼就到來中衛,我們在中衛的高廟邊吃面,算是看過高廟了。風聲要了削面,上來一份9寸盤的,把風聲嚇了一跳,連說:太多了,要小份的。回族大媽說這就是小份。等我的青拌面上來,一點不誇張地說,比風聲的盤子還大兩圈,上面還有各色蔬菜和羊肉,我完全崩潰了,說:不帶這樣的。大笑後努力進食,還要了一種叫做沙蔥的涼拌菜,碧緑的,象整齊的一綹綹秀發,味道也很好,沒有蔥的怪味。最終衹是把菜消滅掉,筋鬥好吃的麵條怎麽也得剩了,不由得人不稱贊西北的面食工夫到傢。飯店的人們都坐在邊上看我們,大媽說風聲象個寧夏人,而我不象,我說是因為風聲的毛眼眼象回族人的樣子,一個小夥計一會來我們桌上取餐巾紙,一會又來倒茶,總共四五次,我戲說是藉口來多看風聲幾眼的。



   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前一章回   後一章回 >>   


【資料來源】光明日報出版社
第1節:前言第2節:旅行簡歷第3節:北京——澤當(1)
第4節:北京——澤當(2)第5節:北京——澤當(3)第6節:澤當—果傑—納木錯(1)
第7節:澤當—果傑—納木錯(2)第8節:澤當—果傑—納木錯(3)第9節:澤當—果傑—納木錯(4)
第10節:澤當—果傑—納木錯(5)第11節:澤當—桑耶寺—拉薩(1)第12節:澤當—桑耶寺—拉薩(2)
第13節:澤當—桑耶寺—拉薩(3)第14節:澤當—桑耶寺—拉薩(4)第15節:澤當—桑耶寺—拉薩(5)
第16節:澤當—桑耶寺—拉薩(6)第17節:澤當—桑耶寺—拉薩(7)第18節:澤當—桑耶寺—拉薩(8)
第19節:北京—成都—拉薩(1)第20節:北京—成都—拉薩(2)第21節:拉薩—日喀則—定日(1)
第22節:拉薩—日喀則—定日(2)第23節:拉薩—日喀則—定日(3)第24節:定日—紮西宗—樟木(1)
第   [I]   II   [III]   [IV]   [V]   頁

評論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