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媒介 明报·大家大讲堂   》 第53节:夏志清:五四文学与台湾当代文学(1)      钱穆 Qian Mu

  夏志清:五四文学与台湾当代文学
  题按:夏志清先生系美国耶鲁大学英语系博士,现任哥伦比亚大学东亚语文系中国文学教授。夏先生著作极多,作品散见于外国著名学术杂志。他所著《中国古典小说》、《现代中国小说史》名重于中外学术界,对中国古今小说的评介另开创一新局面。本刊趁夏先生伉俪访港之便,请他谈谈对当前台湾文学的观感。
  戴天:今天晚上,我们准备用一个大题目来访问你,就是"五四的文学与当代的台湾文学",请夏先生大致发表一下你对这方面的意见。
  夏志清:前者已经忘了,后者还不曾念,你叫我从何说起呢?(众笑。)
  戴天:是这样的,夏先生,我们看过你写的一本书《现代中国小说史》,一直写到1957年,以后的就没有再写下去。而台湾省、美国的中国学人,亦甚少批评1957年之后这一段时期。所以我们很希望夏先生能够在今天晚上谈一下1957年到1970年之间这一段时期的台湾文学,用一个比较批评的方法,就是用五四文学(包括30年代的文学在内)来做标准,比较一下现在的台湾文学。
  夏志清:大体上说,当代的台湾文学,应该比五四时代的文学进步了,特别是写作技巧这一方面。这当然是指最有成就的台湾作家而言。但两者比较,最大的不同,我想还是在于五四的时候,一方面是文学,一方面是政治,而现在台湾则比较纯粹只是文学,也可以说是more dedicated to literature(热心于文学)。五四时代的文学,却多用来传播政治思想。
  戴天:是的,我们看过夏先生一篇文章,好像也是在《明报月刊》发表,提及五四文学的时候,就说,它们大致上都有一个主题,也就是忧时伤国。从这一点去比较,今天台湾的情形,也应该算是多难之秋啦,那么,台湾的作家,是否也有必要对国是多发表一下意见呢?
  夏志清:你是说那篇叫做Obsession with China的文章?我那篇文章主要是要表明,五四以后到1949年这一段时期的文学,与传统中国文学有什么不同,以及建国后的文学,又有什么不同。我想有一点很重要的就是,过去中国古代,一向都是文人第一,这是事实,至于是好是坏,那当然很难说,我们今天晚上也不好花时间讨论这一点。总之,古代的文人,也许由于尚未有外洋冲击的关系,好像大部分都是不大关心现实政治的,顶多是讲讲皇帝啦,民间疾苦啦之类。五四到建国这一段时期,文人才开始大量关心中国的前途问题,虽然那个时代的文人,由于大部分都分心于政治,不论他们创作多勤,他们真正的文学修养,其实都很差。而台湾的文人呢,也不好说是不踏实,但他们好像的确不很在乎大陆的情形,也没有要骂就骂,要批评就批评的表现,好像他们总避免接触到大问题。台湾的年轻人,不管写诗的也好,写小说的也好,似乎一心一意都放在纯文学之上,在文学的领域里,more concerned with what's going on(对文学潮流似乎很开心),而没有顾及其他。
  戴天:是的,夏先生那篇文章亦好像有提到,五四时代虽然有感时伤国的爱国精神,但是以文学论文学,他们却没有接上西方文学的主流,而台湾现代文人的唯一目的,则似乎旨在接上这主流?
  夏志清:也无所谓接不接啦。当然,肯多研读20世纪早期西方文学的大师,总是好现象,自己眼界开了,创作时总想避免浅薄和俗套。相反的,当代美国年青作家,尤其是新左派的,他们故意要抛弃20世纪的"现代传统",自己思想非常霸道,文字也不考究,和台湾那些受过"现代传统"熏陶的作家比起来,实在要粗糙得多。



   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前一章回   后一章回 >>   
第1节:余英时:学术何以必须自由(1)第2节:余英时:学术何以必须自由(2)
第3节:余英时:学术何以必须自由(3)第4节:余英时:学术何以必须自由(4)
第5节:余英时:学术何以必须自由(5)第6节:余英时:学术何以必须自由(6)
第7节:余英时:学术何以必须自由(7)第8节:余英时:学术何以必须自由(8)
第9节:余英时:学术何以必须自由(9)第10节:余英时:学术何以必须自由(10)
第11节:余英时:学术何以必须自由(11)第12节:余英时:学术何以必须自由(12)
第13节:李约瑟:中国与西方(1)第14节:李约瑟:中国与西方(2)
第15节:李约瑟:中国与西方(3)第16节:李约瑟:中国与西方(4)
第17节:余英时对话刘梦溪:为了文化与社会的重建(1)第18节:余英时对话刘梦溪:为了文化与社会的重建(2)
第19节:余英时对话刘梦溪:为了文化与社会的重建(3)第20节:余英时对话刘梦溪:为了文化与社会的重建(4)
第21节:余英时对话刘梦溪:为了文化与社会的重建(5)第22节:余英时对话刘梦溪:为了文化与社会的重建(6)
第23节:余英时对话刘梦溪:为了文化与社会的重建(7)第24节:余英时对话刘梦溪:为了文化与社会的重建(8)
第   [I]   II   [III]   [IV]   [V]   页

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