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评论 從諸葛亮到潘金蓮   》 《子不語》中的靈魂物語(4)      王溢嘉 Wang Yijia

  《子不語》中也有這類的前世故事,《羞疾》一文說,瀋秀纔年三十餘時忽得羞疾,每食必舉手搔面、如厠必舉手搔腎曰:“羞!”傢人以為癲,醫治無效。瀋秀纔自言疾發時,有黑衣女子捉其手如此,不得不然。傢人以為妖,請張真人捉妖。張真人請城隍查報,得知瀋秀纔前世為某鎮葉生妻,黑衣女子乃其小姑,小姑私慕情郎,葉妻在人前以手戲小姑面曰:“羞羞!”小姑忿而自縊!此段前世恩怨遂使瀋秀纔在今生得了羞疾。
  靈魂的輪回轉世加上佛傢的因果報應,構成了一個“老嫗能解”的“詮釋學”,它不僅可以解釋一個人為什麽會得狐臭、會有羞疾,還可以解釋一個人的際遇窮達乃至群體的興衰。儒傢學者說“格物緻知”,但民間百姓喜歡的還是“格靈緻知”,在事未易察、理未易明的時代,它滿足了人們對“為什麽”的好奇心。
  對靈魂信仰的反諷
  就《子不語》豐富的素材而言,以上所引,難免有挂一漏萬之嫌,但我們多少已可看出,袁枚所筆記的故事,雖然雜亂無章,實際上相當完備地反映了民間信仰中靈魂的理論架構。不過在滄海之中,我們也看到幾則對靈魂信仰提出嘲諷的故事。《鬼弄人》一文說,馮秀纔夢神告知今歲江南鄉試題目,次日即預作熟誦之,入闈,果驗,以為必出,結果榜發無名。夜間獨步,聞二鬼咿唔聲,聆之,則其闈中所作文;一鬼誦之,一鬼拊掌曰:“佳哉解元之文!”馮驚疑,以為是科解元,必割截捲面,偷其文字。入京具狀控於禮部,禮部行查,乃子虛烏有。馮生因此獲誣告之罪,謫配烏竜江。
  《棺床》一文說,陸秀纔求宿材屋,主人以東廂一間延賓。陸見房中停一棺,心不能無悸,而取易經一部燈下觀,期以闢邪。二更猶不敢息燭,和衣而寢。俄而聞棺中有聲,一白須朱屨老翁掀棺蓋起,陸大駭,屏息以觀,見翁至陸坐處,翻其易經,了無懼色,並袖出煙袋,就燭上吃煙。陸以為此必惡鬼,渾身冷戰,榻為之動。白須翁視榻微笑,竟不至前,已而入棺覆蓋。陸終夜不眠,次早詢於主人,始知棺內乃主人之傢君,並未死,七十大慶後而以壽棺為床,每晚必臥其中,夜出而被陸誤以為鬼。
  《趙氏再婚成怨偶》則說,布政司鄭某妻趙氏,病卒,臨訣誓曰:“願生生世世為夫婦。”卒之日,劉傢生一女,生而能言,曰:“我鄭傢妻也。”八歲路遇鄭傢奴,指認之,並詢一切妯娌上下奴婢田宅事,歷歷如繪。劉女十四歲,有人以兩世婚姻乃太平端事,勸鄭續劉女,時鄭年六旬,白發飄蕭,女嫁年餘,鬱鬱不樂,竟縊死。
  關於靈魂,很多人說“寧可信其有,不可信其無”,但這三個故事卻告訴我們,因為“信其有”而導致了可笑,甚至悲劇的下場。雖然在《子不語》中,這種醍醐灌頂的聲音是微弱的,但它有點類似弗洛伊德所說“理性的聲音”,弗洛伊德說:“理性的聲音雖然微弱,但除非我們聽從它,否則它的聲音是不會停止的。”
  筆者無意在本文中以理性、科學的角度來談論《子不語》中的靈魂物語(對科學觀點有興趣的讀者,可參閱拙著《靈異與科學》一書),理性主義大師康德早就說過:“鬼(靈魂),在公開的場合,總是受到質疑;但在私底下,總有它秘密的相信者。”我們要探尋的是,這種“秘密的相信”代表什麽含意。
  死亡的議題,深邃的關註
  袁枚在《子不語》的序中說:“文史外無以自娛,乃廣采遊心駭耳之事,妄言妄聽,記而存之,非有所惑焉”,但我看他是大有所“惑”的,而這個“惑”是他所熟知的儒傢思想無法為他解的。
  弗洛伊德指出,靈魂信仰乃是來自人類對死亡的恐懼,認為人有不朽的靈魂,可以說是消除此恐懼的一種“願望達成”。但更進一步看,靈魂信仰實在是在反映人類對死亡的“雙情態度”:人一方面希望自己有不朽的靈魂,一方面在看到別人的靈魂出現時,卻又會産生莫名的恐懼。《子不語》中的靈魂物語正生動地反映了這種“雙情態度”,有些靈魂形態是受歡迎的,譬如《莊生》裏出竅的靈魂、《煞神受枷》裏亡夫的靈魂、《曹能始記前生》裏的靈魂,但有些靈魂形態卻是受到拒斥的,譬如《飛僵》裏的僵屍、《鬼逐鬼》裏的縊死鬼、《羞疾》裏的靈魂。
  這些靈魂物語,固然多少具備了“正人心、寓勸懲”的功能,但就像我們前面所說的,它另有其他功能,鬼、僵屍、附身、前世等,更像是一種挖掘人類心靈的工具,人類一直以這種工具來刺激神經,滿足他們對感覺的饑渴;同時宣泄他們黑暗心靈中的性與攻擊欲望。這些題材實在是人類最原始的關註,誠如美國恐怖小說傢巴剋(C.Barker)所言,在看這類恐怖故事時,“當人們受到驚嚇或壓抑,當人們將眼睛移開,那一定是眼前存在着令他們難以負荷的東西,如果這種東西令他們難以負荷,那一定是最重要的議題。”
  這個重要的議題雖為儒傢思想所漠視,但除非我們正視它,否則它的聲音是不會停止的,即使時至今日,它仍一直以類似的結構重複現形!



   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前一章回   後一章回 >>   


【选集】千古一奇梅
自序 古典世界裏的散兵遊勇孔明心態與諸葛亮人格(1)孔明心態與諸葛亮人格(2)
孔明心態與諸葛亮人格(3)孔明心態與諸葛亮人格(4)林黛玉的愛情、疾病與死亡(1)
林黛玉的愛情、疾病與死亡(2)林黛玉的愛情、疾病與死亡(3)林黛玉的愛情、疾病與死亡(4)
《封神榜》中的魔法與命運(1)《封神榜》中的魔法與命運(2)《封神榜》中的魔法與命運(3)
《封神榜》中的魔法與命運(4)包公案中的欲望與正義(1)包公案中的欲望與正義(2)
包公案中的欲望與正義(3)包公案中的欲望與正義(4)《周成過臺灣》悲情的解讀(1)
《周成過臺灣》悲情的解讀(2)《周成過臺灣》悲情的解讀(3)《周成過臺灣》悲情的解讀(4)
《聊齋》狐妖故事的心理學探索(1)《聊齋》狐妖故事的心理學探索(2)《聊齋》狐妖故事的心理學探索(3)
第   [I]   II   [III]   頁

評論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