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交礼仪 成就你的君子風範:禮樂人生   》 第52節:禮儀傳承與當代教育(7)      彭林 Peng Lin

  朱熹在他的《大學章句序》裏說,上古時候的學製,分為“小學”、“大學”兩個階段。從王公以下一直到庶人的子弟,八歲開始入小學,學習灑掃、應對、進退等等比較簡單的禮節,以及禮、樂、射、禦、書、數方面的基礎知識。到了十五歲的時候,從天子到元子、衆子,以至公、卿、大夫、元士的嫡子,以及庶民子弟中的學業優秀者,要入大學,學習窮理、正心、修己、治人的學問。朱熹認為,小學和大學是古人為學的兩個階段,兩者的分工是“小學是學其事,大學是窮其理”。
  朱熹在《題小學》裏說,古代小學所教給孩子的灑掃、應對、進退一類的禮節,以及愛親、敬長、隆師、親友的道理,看起來都很簡單、細小,但是,這一切都是孩子修身、齊傢、治國、平天下的根基,千萬不能小看。小小年紀就懂得灑掃應對、入孝出悌的禮節,無論何時何地都謹記不忘。一有時間,就知道要誦詩讀書,練習詠歌舞蹈。將來長大了,再行深造,窮理修身,哪裏會有不成材的道理?而且,灑掃應對,入孝出悌,必須在童稚時期講習,因為這個時候孩子比較單純,身上壞習氣比較少,衹要教導得法,就能根植在他們的心田。如此一步一步引導,好的習慣就會隨着他的年齡的增長而增長,而不會有教育不好的問題。
  朱熹不僅提出了一係列教學的宗旨,而且還把禮作為為學、修身、處事、接物的依據,他的影響可謂是超越古今,意義深遠。
  為了使童蒙教育能夠與西周的文武之道接軌,朱熹親自編寫了兩本非常著名的童蒙教育的教材,一本是朱熹與劉清之合編的《小學》,另一本是《童蒙須知》。《小學》一書,分內外篇,共六捲。內篇有《主教》《明倫》《敬身》《稽古》等四捲,外篇有《嘉言》和《善行》兩捲。全書以儒傢的道德理念作為準繩,采擷儒傢經典中尤其是禮書中的文句編連而成,主要是介紹一些最基本、最淺顯的道理。《小學》面世之後,被列入學官,受到全社會的重視,在士大夫和民間廣為流傳。這本書在明朝傳入朝鮮,經過著名學者金宏弼等的提倡,備受儒林的推崇,認為這是淑世教民最切要的著作。後來,《小學》又被政府指定為朝鮮學校教育的基本教材,屢屢翻刻印行,廣頒於國中。
  朱熹認為,對兒童的教育,大道理一定不能多,那些東西孩子理解不了,要緊的是要求他怎麽做。所以,他的《童蒙須知》重在規範兒童的行為。全書分為衣服冠履、語言步趨、灑掃涓潔、讀書寫文字、雜細事宜等五部分。朱熹在這本書的開頭對各章的內在邏輯做了說明:“夫童蒙之學,始於衣服冠履,次及語言步趨,次及灑掃涓潔,次及讀書寫文字,及有雜細事宜。”可見五章的順序是刻意安排的,有一個先後秩序和輕重緩急的考慮在裏面。
  《童蒙須知》裏的許多材料都是從《禮記》裏面選取來的。朱熹認為,《禮記》裏的《麯禮》《少儀》《內則》,以及《弟子職》等篇,就是上古時代小學教育殘留下來的教材,所以,他特別重視這些材料,認為要弘揚儒傢的聖賢之道,就一定要把這些材料作為基礎。但是,古今異製,古禮難以簡單移用,必須“因今之禮而裁酌其中”,因此,朱熹又在其中增加了適宜於時勢的內容,再條分縷析,分類編排。務求每一條的要求都非常具體、明確,便於孩子理解和操作。下面我們來舉些例子。例如《衣服冠履第一》提到孩子的儀容時,就有許多具體的要求:
  大抵為人,先要身體端整,自冠巾、衣服、鞋襪,皆須收拾愛護,常令潔淨整齊。
  《禮記》說:“禮義之始,在於正容體。”要進入禮儀場合,首先要端正容體,就是要端正身體,把衣冠穿戴整齊。朱熹把這一點放在“為人之先”的地位來要求,是深得古禮的大旨的。與先秦的衣服相比,宋人的服飾有了很大的變化,朱熹並沒有要求孩子們都換上古裝,那種服裝已經過時了,應該與時俱進,認同大傢的服裝。但是,古禮對於衣冠要整潔的要求並沒有過時,所以他要求“先要身體端整”,冠巾、衣服、鞋襪,要“常令潔淨整齊”。



   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前一章回   後一章回 >>   


【資料來源】中華書局
第1節:禮樂人生前言第2節:禮樂原典與君子人生(1)第3節:禮樂原典與君子人生(2)
第4節:禮樂原典與君子人生(3)第5節:禮樂原典與君子人生(4)第6節:禮樂原典與君子人生(5)
第7節:禮樂原典與君子人生(6)第8節:禮樂原典與君子人生(7)第9節:禮樂原典與君子人生(8)
第10節:禮樂原典與君子人生(9)第11節:禮樂原典與君子人生(10)第12節:禮樂原典與君子人生(11)
第13節:禮樂原典與君子人生(12)第14節:禮樂原典與君子人生(13)第15節:禮樂原典與君子人生(14)
第16節:禮樂原典與君子人生(15)第17節:禮樂原典與君子人生(16)第18節:禮樂原典與君子人生(17)
第19節:禮樂原典與君子人生(18)第20節:禮樂原典與君子人生(19)第21節:禮樂原典與君子人生(20)
第22節:禮樂文化與人文素養(1)第23節:禮樂文化與人文素養(2)第24節:禮樂文化與人文素養(3)
第   [I]   II   [III]   頁

評論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