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家评传 》 我的父親張恨水 》
第52節:巔峰之作《巴山夜雨》(2)
張伍 Zhang Wu
身邊的左鄰右捨日常發生之事,他們笑、哭、吵、鬧雖是司空見慣,習以為常,但經父親那枝如椽的巨筆,一提煉一放大,就會讓人有一種全新的感觸,在反省的思考中,又有原來如此般的恍然大悟!加之小說的語言幽默犀利,使讀者在哂笑中又會噙着澀澀的淚水,所以連載時就受到讀者的熱烈歡迎。我也非常喜歡這部小說,在連載時,我雖然還是個孩子,然每日必讀,可能因為描述的是我們童年生活過的山村,故而覺得那麽親切自然,又那麽真實動人。而行文的衝淡,更能襯托出父親沸熱的血和火樣的情,因之,許多人都說書中的李南泉,是父親的“夫子自道”,是帶有自傳體的小說。這話當然不確,它畢竟是小說,不是自傳。但是這話又並非空穴來風,因為書中的一切,正是他親自經歷的生活,誠如1945年刊載的“張氏宏願”消息所云:“將以其自身之生活為經,而以此小社會之種種動態為緯。”所以書中是對他生活軌跡的投射,處處有着他依稀可辨的身影。
那麽,父親用濃筆重墨精心刻畫的李南泉是一個什麽樣的人物呢?這是一個很復雜的知識分子形象,是文藝作品中從未出現過的人物。他窮睏潦倒,卻蔑視權貴,安貧若素,不為五鬥米折腰,橫門拒絶富商送來的“潤筆”及車馬費;可同時,又為了150元給一個素不相識的壽星寫“壽序”。他敢於頂撞權傾一時,炙手可熱的方二小姐,但又為魚肉一方的黃副官自盡而感喟人生之短暫。他自視是一個抗戰文人,同時
又自嘆“百無一用是書生”。他堅主抗戰,堅信勝利必將到來,卻又無可奈何地冷眼旁觀着“村民們”的“桃色新聞”。用書中奚太太的話說:“說你名士派很重,可又頭巾氣很重;說你頭巾氣很重,可是你好像有幾分革命性。”是的,李南泉承認自己就是這樣“矛盾地生活着。”正是這樣一個有血有肉真實可信的人,在戰爭的鑄煉中,他的思想也得到一次難得的鍛造,隨着戰爭的深入,他也逐步清醒,在沉思中反省,預感到社會要有一次大的變革。
《巴山夜雨》還用了大量的篇幅來描述侵華日寇慘絶人寰的暴行。他們采取“疲勞轟炸戰術”,連續八日七夜地輪流肆虐,滅絶人性的狂轟濫炸,就連山民聊避風雨的草房都不放過。飛機多則幾百架,少則幾架,不斷地空襲、投彈、射擊,企圖以發瘋般的轟炸給中國民衆造成強大的心理壓力。就是在無數個惶惶不可終日的警報聲中,有多少家庭毀於炮火,又有多少平民百姓無辜慘死,《巴山夜雨》在“人間慘境”一章中,對日本侵略者擢發難數的罪行,進行了血淚的控訴和憤怒的聲討:這些現象,更刺激着甄子明不得不提快了腳步走。走近了兩路口看時,那冒白煙的所在,正是被炸猛烈的所在,一望整條馬路,兩旁的房屋全已倒塌。這帶地點,十之八九,是川東式的木架房子,很少磚墻。屋子倒下來,屋瓦和屋架子,堆疊得壓在地面,像是穢土堆。兩路口的地勢,正好是一道山梁,馬路是山梁背脊。兩旁的店房,前臨馬路,後面是木柱在山坡上支架着的吊樓。現在兩旁的房屋被轟炸平了,山梁兩邊,全是傾斜的穢土堆,又像是炮火轟擊過的戰場。電綫柱子炸斷了,還挨着地牽扯了電綫,正像是戰地上布着電網。尤其是遍地在磚瓦木料堆裏冒着的白煙,在空氣裏散布着硫磺火藥味,絶對是個戰場光景。這裏原是個山梁,原有市房攔住視綫。這時市房沒有了,眼前一片空洞,左看揚子江,右看嘉陵江,市區現出了半島的原形,這一切是給甄子明第一個印象。隨着來的,是兩旁倒的房子,磚瓦木架堆裏,有傢具分裂着,有衣被散亂着,而且就在面前四五丈路外,電綫上挂了幾串紫色的人腸子,磚堆裏露出半截
请欣赏:
请给我换一个看看! 拜托,快把噪音停掉!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資料來源】團结出版社 |
|
|
第1節:序言 | 第2節:從張戴氏太夫人說起(1) | 第3節:從張戴氏太夫人說起(2) | 第4節:江南水鄉的學童生活(1) | 第5節:江南水鄉的學童生活(2) | 第6節:江南水鄉的學童生活(3) | 第7節:老書房的苦澀記憶(1) | 第8節:老書房的苦澀記憶(2) | 第9節:青年時代的摯友(1) | 第10節:青年時代的摯友(2) | 第11節:青年時代的摯友(3) | 第12節:青年時代的摯友(4) | 第13節:主編《夜光》與《明珠》(1) | 第14節:主編《夜光》與《明珠》(2) | 第15節:主編《夜光》與《明珠》(3) | 第16節:《春明外史》的“外史”(1) | 第17節:《春明外史》的“外史”(2) | 第18節:《春明外史》的“外史”(3) | 第19節:民國的“《紅樓夢》”(1) | 第20節:民國的“《紅樓夢》”(2) | 第21節:民國的“《紅樓夢》”(3) | 第22節:熱鬧非凡的《啼笑因緣》現象(1) | 第23節:熱鬧非凡的《啼笑因緣》現象(2) | 第24節:熱鬧非凡的《啼笑因緣》現象(3) | |
| 第 [I] II [III] 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