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诗人评传 》 山長水闊知何處 》
第52節:桃花幾度吹紅雨(6)
宋浩浩 Song Haohao
--《花犯·梅花》
梅花如不施脂粉的妙齡女子,花瓣上點點露痕象少女的傷春清淚。周邦彥一邊吟詩,一邊凝望着這些梅花,轉瞬之間一些花瓣便被風吹落在青苔之上。去年所見到的景象和如今並沒有太大的變化,梅花尤是舊時的風情,怎耐人事卻如此無常。寫這首詞的時候周邦彥已有所預料,他的溧水知縣生涯似乎也快要結束了,朝廷會有新的調令下來。所以他嘆息到,也許等到青梅浸酒的時候,自己也已離去,正可能行駛在煙浪空茫的清江之中。不過即使到那時,他說自己也會懷念起這一剪瀟灑的梅枝、懷念起這黃昏斜照下的脈脈溪水。
周邦彥做溧水知縣時,其實非常關心汴京政局變化的,元祐八年高太後去世,舊黨人士又失去了靠山。十月份哲宗趙煦即位,次年將年號改為紹聖,起這個年號的用意就是要勵精圖治,繼承他父皇神宗皇帝的變法事業,重新推行變法,起用新黨,貶逐舊黨。周邦彥本來是熙豐新政的擁護者,當年因不願迎合舊黨人士而流落南方數十載。現在朝廷變化如此之大,作為縣令的他不會不知道,按道理這個時候正該他上表訴苦的時候,也可能是他飛黃騰達的時候,可他沒有,從一個側面也可以看出當初他寫賦文給神宗皇帝完全是真心的,並沒有站在哪一個黨派的立場上,更不是一個愛鑽營的小人。他不但不願迎合與之相左的舊黨也不願意嚮新黨陳情期得重用。所以,在這幾年中,他並沒有得到升遷,這位聲明赫赫、文採風流的才子似乎被新皇帝以及執政者給遺忘了。到了紹聖三年的二月份,不知道朝廷中哪位執政者想起了遠在江南做知縣的周邦彥,覺得這樣的人才應該重用。而此時的周邦彥也已四十多歲,在外流浪了近十年,終於纔等到了朝廷的召還,是辛酸還是高興,一時百感交集,無法言說。去京城任什麽職務呢,原來是國子監主簿,這個職務是主管文教的,對飽讀詩書的周邦彥來說到也很合適。可見朝廷那幫官員心裏是清楚的,做了這麽多年溧水知縣,無疑讓周邦彥受了委屈。
周邦彥沒有料到的是,離開江南回到汴京後,年輕氣盛志在"紹述",一心要繼承父親神宗事業的哲宗皇帝,要親自召見自己,這讓周邦彥感激淋涕。在召對時,新帝讓周邦彥重呈《汴都賦》,十年易過,物是人非,周邦彥一字一句感傷地讀着當年的賦文,不禁潸然淚下。舊主當年的知遇,新主此時的恩寵,以及十年流放生涯中的許多往事都一齊涌上心頭,真是百感交集,朝臣與新帝聽完周邦彥的誦讀無不感懷流涕。
五
讀完這篇舊時的賦文之後,周邦彥又呈上了一篇陳情表。在表裏周邦彥告訴了哲宗皇帝這些年在外的坎坷遭遇,並且許諾現在陛下您要恢復變法,自己還會象當年支持神宗皇帝一樣支持您。由於文采極佳且情真意切,哲宗回宮覽後大喜,特意擢升周邦彥為秘書省正字。新帝對周邦彥的提升,也許正如當年神宗皇帝對邦彥的嘉奬一樣,都是要嚮世人昭示變法的决心。不管如何,周邦彥時來運轉的時候到了。
可是在最深層面,周邦彥並不是個政客,他衹是個文人,然而作為官員他不可能遠離當時的政治環境。這也正是個悖論,沒有回汴京時周邦彥朝思暮想,回來後卻發現周遭的事物與想象中大有差距。哲宗、徽宗二朝的政局日益腐敗,這是讓他感到最不舒心的原因之一。另外一個原因是那群所謂的新黨成員,這群人哪裏是在謀求新的變法,全部假藉着王安石當年變法的名義結黨營私,都是群姦佞小人。周邦彥曾在一首詞中把這些人比作軀馳利祿、奔競塵土的逐臭蒼蠅。哲宗苦心想恢復的"熙豐變法",成了他們打擊迫害政敵的一根棍子,遇到不順眼的政敵就把阻撓變法的帽子扣上去。熙寧、元豐年間的那種嚴肅的變法與反變法的善意的政見之爭,到了現在哲宗手裏完全蛻變為無原則的政權奪勢的大混戰。浮躁而缺乏經驗,又急於求成的哲宗,自以為用了一群得力幹將在繼承着先帝遺志,實際上不知不覺地充當了那些打着王安石旗號招搖撞騙、壞事亂政一黨的庇護傘。所以朝廷不久後就黨禍大興,一片烏煙瘴氣,各級官僚機構也越加腐爛,百姓更是生於水深火熱之中。周邦彥似乎有種預感,要是還這樣下去,這北宋王朝的命運會不會走到盡頭?
哲宗趙煦是個短命的皇帝,纔做到元符三年,就駕崩了。皇帝的位置傳給了他的弟弟端王趙佶,這個趙佶也就是大名鼎鼎的宋徽宗。趙佶即位之初,由於朝廷中還有一批正直且憂國憂民的執事大臣不斷進諫,也采取了一些開明的措施,使熙寧、元祐兩黨的矛盾有了一定程度的緩和,比如下詔追復已故舊黨領袖司馬光、呂公著、文彥博等人的官爵,蘇軾等人也蒙赦內遷;同時假藉"紹述"之名的姦人蔡卞等也相繼被罷官,局勢因此還算安穩了一段日子。到了年末,趙佶覺得元祐和紹聖兩個時期的朝政均有所失,想以"大公至正"的原則來消釋朋黨,調和兩大陣營的矛盾,於是下令改元為"建中靖國"。這一改元,從上至下精神為之一振,朝政出現了新的氣象,有些官員甚至覺得這種氣象簡直可比當年仁宗的慶歷之治。可趙佶畢竟衹是趙佶,他是個文人、藝術傢,治國終非他的長項,你看,他不久頭腦就犯昏了,一改自己的初衷,又重新起用了那些早已變質的"新黨"人士,他先用投機分子曾布為相,改元為崇寧,表示要重行熙寧新法,接着讓大姦臣蔡京獨攬大權,建中初政取得的那一丁點成果衹能又喪失殆盡。周邦彥看在眼裏急在心裏,他無法對政局起任何影響力,目睹着小人亂國而沒任何辦法。比如說蔡京,周邦彥太瞭解他了。元祐年間他背叛新黨而投靠司馬光,騙取了舊黨的信任,紹聖年間,新黨得勢,他又搖身一變回到了新黨陣營,當上了戶部尚書。後來曾布主政,將他逐出朝堂。他在外面閑居的時候又巴結大宦官童貫,通過童貫賄賂皇帝的宮姬近侍博得了徽宗的好感,逐步起復。這個時候曾布與韓忠彥交惡,無奈之下曾布衹能主動引蔡京入朝助自己一臂之力,於是蔡京就趁此機會重整旗鼓,很快就把曾布的位置取代了,奪得相位。就這樣一來,蔡京成了北宋末年左右朝政達二十年之久的頭號人物,朝內朝外的官員中,從執政侍到帥臣監司,無非其門人親戚。當時一些正直人士都紛紛上書要求罷免他,但徽宗執迷不悟,對他恩寵有佳。蔡京於是更加有恃無恐,幹盡禍國殃民的勾當,北宋元氣大傷,最終到了崩潰的邊緣,這與蔡京亂政有直接的關係。
此時的周邦彥已近六旬,這二十年來,他一直在這樣一個極端腐敗黑暗的朝堂中度過,他的心情矛盾而痛苦。作為曾經頌揚過變法的人,周邦彥勢必要受到這些"新黨"人物的騷擾,蔡京集團也非常看好他,想起用他,讓他歸入自己的勢力範圍。但周邦彥是一個有氣節的人,他從沒巴結過蔡京集團的人物,一直保持着人格的獨立。面對宋徽宗的荒淫享樂,周邦彥甚至藉唐玄宗天寶之禍來寫詩諷刺他,為他也為一個王朝敲響了警鐘。可皇帝和宰相哪裏會註意到一個文人的嘮叨,周邦彥衹能獨自苦悶,嘆息無力改變現實。這種狀態下,他寄情在詩詞創作和對音樂麯調的整理與審定工作中。二十年來,他主要以詞人和音樂專傢的身份活躍於主流文化圈,可以說當時會填詞的詞人不少,但象周邦彥這樣兼通音樂的則極少。宋徽宗喜歡音樂繪畫,自然就看上了周邦彥,於是讓他擔任大晟府的提舉,這個大晟府是北宋當時最高的音樂機關。周邦彥不能拒絶這個任命,這段時期他所創作的詞雖仍以豔情綺思為主,可比起江南羈旅時的作品已經深深打進了悲切的身世之感和傢國之痛。
周邦彥被任命大晟府提舉的時候,徽宗和蔡京正在拼命地製禮作樂,粉飾太平,許多汲汲求仕的文人趁機討好朝廷,以詞進身。這時周邦彥纔明白徽宗讓自己做大晟府提舉的真實用意,是要讓他這個久負盛名的文學家兼音樂傢來領導這場歌舞升平、貢諛頌聖的大合唱。可是他們不瞭解周邦彥,不知道他年輕時就"不能俯仰取容",不合時宜是他永遠不變的本色。周邦彥上任之後,竟不願承旨贊頌祥瑞,以迂回的方式抵製了聖意。這樣一來很快就得罪了皇帝以及一些掌握實權的宰相,周邦彥能做到這一點的確需要很大的勇氣。相反,他寫的仍是一些傷春自艾的詞作,太平盛世他是不會頌揚的:
正單衣試酒,恨客裏,光陰虛擲。願春暫留,春歸如過翼,一去無跡。為問花何在,夜來風雨,葬楚宮傾國。釵鈿墮處遺香澤,亂點桃蹊,輕翻柳陌,多情為誰追惜!但蜂媒蝶使,時叩窗槅。東園岑寂。漸蒙籠暗碧。靜繞珍叢底,成嘆息。長條故惹行客,似牽衣待話,別情無極。殘英小,強簪巾幘。終不似,一朵釵頭顫裊,嚮人欹側。漂流處,莫趁潮汐。恐斷紅,尚有相思字,何由見得?
--《六醜·薔薇謝後作》
不求春天永在,衹望她能暫時停駐。可即使這小小的願望都不能滿足,春天竟如飛鳥一樣掠去,消逝得無影無蹤,詞人的痛惜之情百轉低回不能退去。而那一夜的狂風驟雨,那一樹被落的嬌豔薔薇,更是讓人心寒心痛。驟雨之後的東園一片沉寂,衹剩下詞人清冷的嘆息。依依牽住衣袖的柔條和那些憔悴的殘花,似乎有無限的情意要嚮他傾訴。不等傾訴,這些花兒就隨水而逝,令人酸楚。春天將要離去,青春年華也不再常駐。這首豔麗婉約的詞很快傳到了宋徽宗耳朵裏,他覺得周邦彥確實名不虛傳,不愧為詞壇聖手。可是我現在讓你做了大晟府提舉,朝廷命官,是要你歌功頌德的,怎麽詞中多是哀婉之音?美是美矣,可這與新法推進無益啊,而且也不能讓老百姓知道現在朝廷很太平國傢很穩定。周邦彥是不願做幫閑文人的,本想利用他才華為自己服務的徽宗皇帝,衹能掃了大興。沒有半年,周邦彥這個提舉職務就被罷斥。
六
讓周邦彥沒料到的是,朝廷在罷免了他的官位之後,居然再次要將他流放他鄉。二十年前,他已受夠了羈旅貶謫之苦,沒想到現在已經六十三歲了還要重新踏上謫途。作為一個文人,周邦彥無力反抗命運的安排,衹好逆來順受。現在流放的去處是偏遠的河朔之地,沒等多久,朝令夕改的朝廷又變了主意,讓他再次南下任處州知州,好在那個地方離故鄉杭州並不遠,權當回鄉。
此時的北宋朝廷已經走到了它的黃昏。周邦彥拖着老邁和疲憊的身體,一路南行,背後是古道夕陽,背後是青山野徑。他的前方是闊別已久的故鄉,這一南去,便再沒回到汴京。
请欣赏:
请给我换一个看看! 拜托,快把噪音停掉!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
|
第1節:引子 | 第2節:水風空落眼前花(1) | 第3節:水風空落眼前花(2) | 第4節:水風空落眼前花(3) | 第5節:水風空落眼前花(4) | 第6節:水風空落眼前花(5) | 第7節:水風空落眼前花(6) | 第8節:山長水闊知何處(1) | 第9節:山長水闊知何處(2) | 第10節:山長水闊知何處(3) | 第11節:山長水闊知何處(4) | 第12節:山長水闊知何處(5) | 第13節:山長水闊知何處(6) | 第14節:山長水闊知何處(7) | 第15節:亂紅飛過鞦韆去(1) | 第16節:亂紅飛過鞦韆去(2) | 第17節:亂紅飛過鞦韆去(3) | 第18節:亂紅飛過鞦韆去(4) | 第19節:亂紅飛過鞦韆去(5) | 第20節:故 國 晚 (1) | 第21節:故 國 晚 (2) | 第22節:故 國 晚 (3) | 第23節:故 國 晚 (4) | 第24節:故 國 晚 (5) | |
| 第 [I] II [III] 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