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家评传 》 金庸與《明報》 》
第52節:第十五章 押 攤(1)
張圭陽 Zhang Guiyang
第十五章押 攤
金庸:"全香港都反對大核,這不存在押攤不押攤問題。《明報》押攤已押了三十年,有錯有對,我們沒有認輸,我辦《明報》這麽多年,主張都是一貫的,並沒有改變過。"
1986年4月26日,蘇聯的切爾諾貝爾核電廠發生爆炸,輻射塵遍及北歐、中歐及西歐。這次核電意外在世界各地引起頗大的震撼,在香港也引起社會不安,因為距離香港五十公裏的廣東省大亞灣,正在準備興建核電廠。
大亞灣核電廠事件
大亞灣核電廠是中、英、法三國合作生産的項目,價值三十七億港元,可生産1800千瓦電力,七成電力供應香港。這項計劃自1980年公佈後,並沒有引起香港公衆的多大註意。1984年中,大亞灣核電廠平整地基,也沒有引起香港報界的任何反對。
蘇聯切爾諾貝爾核電廠發生事故之後,香港的環保團體長青社、地球之友、核電關註組在5月6日首先表示了關註,要求暫時停止興建大亞灣核電廠。同一天,深水埗區議會的代表亦嚮兩局議員請願。5月7日,前財政司彭勵治說香港在製定緊急應變措施時,會考慮到切爾諾貝爾事故因素。5月15日,一百六十七位大學講師、教師發表公開信,要求有關方面公開安全資料。5月31日,各界反對大亞灣核電廠的團體,組成"爭取停建大亞灣核電廠聯席會議"。
從4月27日至6月5日,《香港時報》、《明報》、《文匯報》刊登了四百七十八則大亞灣核電廠的新聞。大亞灣核電廠的新聞,約占所有新聞量的一成。
6月4日,《明報》發表社評《香港就成死港!》,強調"任何地方的核電站萬一發生事故,附近居民都可疏散撤退,香港人也可疏散撤退,香港卻成了死港。這是根本的原則"。"死港"理論一出,在香港報界亦引起了爭議,更多香港居民,在報界爭議的情況下,關註起大亞灣核電廠的問題。
報界在大亞灣核電廠的問題上,大致可以分為三種立場,一是興建派,如《大公報》、《文匯報》及自稱民族主義者的《中報》;二是停建派,如《香港時報》等;而香港報章的主流看法,是遷建派,如《明報》、《信報》、《成報》、《星島日報》、《南華早報》及《虎報》,主張中國政府另外覓地興建,遠離香港,不致因為萬一的意外,使香港成為死港。
6月11日,李鵬副總理訪問倫敦時表示,不會延期興建大亞灣核電廠。香港則有更多民間團體發起反核簽名運動。6月17日,金庸在編輯委員會會議上作出明確指示:"關於大亞灣核電廠的事,《明報》要積極反對,此事未必不能輓救。現在一般人衹在科學方面考慮,尚未考慮到政治因素。如有讀者來信,可多刊登。我們先自己組織輿論,我先寫幾篇社評。"編輯部亦準備着力采訪有關核電廠的新聞。
6月21日,金庸用政治觀點解說大亞灣核電廠的社評見刊。這篇題為《要計算政治安全係數》的社評,強調中國决策人士應該三思,因為香港是鄧小平"一國兩製"的第一個實驗,如果因為核電廠的一個小小的人為錯誤,"香港的交通、運輸、金融、製造、出口、旅遊、商業,全部垮臺"。社評說,這種政治上的風險,中國决策人要再作考慮。
《明報》的新聞版面,也在6月下旬之後,用了許多篇幅報道有關核電廠的消息。而凡是對停建、遷建核電廠有利的消息,《明報》均以頭條方式報道,如新華社香港分社社長許傢屯答應嚮北京反映香港人反對興建核電廠的心願,大部分區議會主席反對興建核電廠,三個區議會討論核電安全問題。有些頭條新聞標題更帶有強烈的呼籲色彩,如"建核電廠合同九月簽署,表達港人意願迫在眉睫"。
7月上旬,香港多個區議會包括黃大仙、荃灣、葵涌、青衣等要求港府迫使中電不嚮核電廠買電。7月11日,立法局派兩個團去歐洲、美國考察核電廠的安全問題。8月17日,"爭取停建大亞灣核電廠聯席會議"代表帶同一百零四萬個香港市民簽名去北京,反映香港人的憂慮。8月31日,立法局考察團報告,認為核電廠是安全的。到了9月23日,大亞灣核電廠興建合同正式在北京簽署。香港一百多萬個簽名反對核電廠的運動,亦就此告終。
香港報業就此事的立場,在這三個多月期間,也起了不同的變化。在立法局考察團公佈考察結果後,一些原本反對興建核電廠的報紙,如《星島日報》、《成報》轉而贊同報告書的內容,進一步把反對的聲音降低。而在6、7月期間尚未積極報道核電廠事件的左派報章,在8、9月轉趨活躍起來,不斷在新聞及評論上強調核電廠的安全性。與《明報》爭奪讀者群的《中報》,更在評論上炮轟《明報》,指《明報》在反核運動上投錯了機,受所謂內幕消息誤導,以為北京會改變核電廠計劃,搶先反核空氣,結果押錯了寶。
《中報》是《臺灣日報》老闆傅朝樞1980年在香港創辦的一份日報,以知識分子為讀者對象,以《明報》為競爭對手。傅朝樞創辦《中報》時,就把鬍菊人從《明報月刊》挖走。鬍菊人1979年11月任《明報月刊》總編輯時,月薪四千七百元,傅朝樞以月薪萬元相邀,鬍菊人也就離開《明報》到《中報》,出任總編輯。不到十個月,鬍菊人與傅朝樞關係交惡,鬍菊人改任《中報月刊》總編輯,《中報》編務交由傅朝樞兒子傅獻堂出掌。《中報》第一天發行時銷六萬份,由於《中報》屢次更改編輯方針,時而重點在經濟新聞,時而港聞,更進而大辦黃色副刊,銷路跌至不足五千份。
《中報》1986年7月24日至26日一連三天在社評中評《明報》的核電立場。第一天社評《核硬漢乎?神經漢乎?》指《明報》社評作者犯了邏輯思維的錯誤,……似神經漢的鬍言亂語,旨在"恐嚇"。第二天社評《恐嚇香港人乎?恐嚇鄧小平乎?》指《明報》社評作者不衹恐嚇香港人,也在恐嚇鄧小平、鬍耀邦等領導人。第三天《中報》社評《且看〈明報〉這回如何下馬?》。
请欣赏:
请给我换一个看看! 拜托,快把噪音停掉!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資料來源】湖北人民出版社 |
|
|
第1節:第一章 香港--1959年(1) | 第2節:第一章 香港--1959年(2) | 第3節:第一章 香港--1959年(3) | 第4節:第一章 香港--1959年(4) | 第5節:第一章 香港--1959年(5) | 第6節:第二章 少年金庸(1) | 第7節:第二章 少年金庸(2) | 第8節:第二章 少年金庸(3) | 第9節:第二章 少年金庸(4) | 第10節:第三章 野 馬(1) | 第11節:第三章 野 馬(2) | 第12節:第三章 野 馬(3) | 第13節:第三章 野 馬(4) | 第14節:第四章 創刊的故事(1) | 第15節:第四章 創刊的故事(2) | 第16節:第四章 創刊的故事(3) | 第17節:第四章 創刊的故事(4) | 第18節:第四章 創刊的故事(5) | 第19節:第四章 創刊的故事(6) | 第20節:第四章 創刊的故事(7) | 第21節:第五章 尋找讀者(1) | 第22節:第五章 尋找讀者(2) | 第23節:第五章 尋找讀者(3) | 第24節:第五章 尋找讀者(4) | |
| 第 [I] II [III] 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