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书类 国学基本教材·论语卷   》 第52节:论人(12)      Li Xian

  (三)
  子曰:"甚①矣,吾衰也!久矣,吾不复梦见周公②。"(《述而》第七·五)
  章旨
  孔子自叹其道尚未实行,而人已衰老
  注释
  ① 甚过分,此指太厉害。
  ② 周公姓姬,名旦,相武王,佐成王,制定礼乐制度,周朝因而大治。
  析论
  周公是文王之子,武王之弟,他承继父兄之德,制礼作乐,使周天下大治,后世视之为圣人。鲁国是周公的封国,所以周礼尽在于鲁。孔子是鲁国人,对周公极为景仰,他所传的道,正是尧、舜、禹、汤、文、武、周公往圣先王之道。他所期待推行的,正是周代制度,所以时时念及周公,因为周公是先王之道,周代制度的代表。常言道:"日有所思,夜有所梦。"孔子因为时时景仰周公,所以夜里也会常梦见周公。可是现在年老体衰,已好久"不复梦见周公",弦外之音就是说不能再见到周代制度了。
  孔子年轻时,时时以推行先王之道为职志。《子罕》篇记载子畏于匡,孔子说:"文不在兹乎!"正表明了孔子以文化传承者自居,而实现周公之道正是孔子念兹在兹的心愿。可是年老力衰了,不容易再见到周代制度的实现,于是发出如此深沉的感慨。不过由于孔子的立说传道,使先王之道成为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的主流,孔子无愧于周公,我们是否也该无愧于孔子呢?
  (四)
  叶公①问孔子于子路,子路不对②。子曰:"女③奚④不曰:'其为人也,发愤⑤忘食,乐以⑥忘忧,不知老之⑦将至云尔⑧!'"(《述而》第七·一八)
  章旨
  孔子自述为学之乐以示人。
  注释
  ① 叶公楚国叶县尹,姓沈,名诸梁,字子高,僭称公。叶,音shè。
  ② 不对没有回答。
  ③ 女通"汝",你。
  ④ 奚何。
  ⑤ 发愤自觉不满足而奋力去做。愤,心求通而未得。
  ⑥ 以犹"而",连词。
  ⑦ 之无义,介词。
  ⑧ 云尔语尾助词,相当于白话的"罢了"。
  析论
  每个人都有忘忧、忘食的经验,喜欢下棋的人,下起棋来,就忘了时间;爱聊天的人,聊起天来没完没了;爱打球的人,打起球来,也会忘了时间和忧愁;爱看小说的人,看起小说来,也是没日没夜的,总觉得时间过得特别快。
  叶公向子路问孔子,子路没有回答。子路没回答的原因,大概是不知道怎么样来形容孔子,孔子知道了,就把自己描述了一番。
  孔子自我描述的一段话中,有两个关键的词语要把握,一个是"发愤",另一个是"乐"。孔子到底发愤什么?乐什么?孔子一生的成就在他的道德,所以所发愤的是进德修业,他为了进德修业,竟然忘食;从进德修业中,获得的满足与快乐,又把忧愁给忘了。处在这种忘忧、忘食的境界中,连老了都不自觉,这就是孔子成为圣人的根本所在。
  一个人想做一件事,全心投入是成功的必要条件,专注于该做的事,还怕啥事做不成;但专注于不该做的事,那就非身败名裂不可了。选择什么是我们所该专注的,是一件非常重要的课题。
  (五)
  子曰:"盖①有不知而作②之者,我无是也。多闻,择其善者而从之,多见而识之③,知之次④也。"(《述而》第七·二七)
  章旨
  孔子自述不妄作,其为学方法在于多闻多见,择善而从之、识之。



   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Previous Chapter   Next Chapter >>   
第1节:序第2节:论道德(1)第3节:论道德(2)第4节:论仁爱(1)
第5节:论仁爱(2)第6节:论仁爱(3)第7节:论仁爱(4)第8节:论仁爱(5)
第9节:论仁爱(6)第10节:论孝友(1)第11节:论孝友(2)第12节:论孝友(3)
第13节:论孝友(4)第14节:论孝友(5)第15节:论修养(1)第16节:论修养(2)
第17节:论修养(3)第18节:论修养(4)第19节:论修养(5)第20节:论修养(6)
第21节:论修养(7)第22节:论修养(8)第23节:论修养(9)第24节:论修养(10)
No.   [I]   II   [III]   Page

Comments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