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类 性情解读:刘绪义读春秋   》 第52节:宋襄图霸,是是非非总成空(1)      Liu Xuyi

  7、宋襄图霸,是是非非总成空
  齐桓托孤
  齐桓公死后,其霸业会落在谁身上呢?这是一个问题,既是当年诸侯十分关切的一件头等大事,也是今天历史学家感兴趣的问题。按理,自应由继承齐桓公国君之位的人来承继霸主之位,可惜的是,齐桓公一死,齐国陷于一片混乱之中。放眼中原,郑国可谓气数己尽,自己国内都忙不迭的内部倾轧;邻近的鲁国,自己的麻烦也了不得难;南方的楚国,虽然已正在崛起,但这个时候仍然鞭长莫及。中原诸国中势力稍大的国家就数宋国,这时的宋国国君就是宋襄公,他会不会成为继齐桓公之后的新一代霸主呢?
  宋是殷商后裔微子启的封国。公元前11世纪中叶,周人灭亡了商王朝。按照当时的观念,胜利者不能灭绝前朝的宗祀。所以,武王封纣王之子武庚于殷,以奉商汤宗祀,并分封自己的三名王弟管叔、蔡叔、霍叔于故商之地为"监",监督武庚治民,史称"三监"。武王死后,周公旦摄政,引起了"三监"不满,"三监"便与武庚联合叛乱,发动了著名的"三监之乱"。主政的周公东征征讨"三监"、诛武庚、平三监。
  "三监之乱"后,周公对殷商遗民进行了新的规划,那些反抗情绪激烈的殷商遗民被强行迁至东部,由中央政府直接加以管束。为安抚起见,周成王又另封微子启于宋,公爵,建都于商之发祥地商丘,以续商之宗祀。
  微子启是商王帝乙之子,商纣王帝辛的同母长兄,名启,被封于微,故称微子。《史记·宋微子世家》云:"孔子称微子去之,箕子为之奴,比干谏而死,殷有仨仁焉。"微子、箕子、比干,被孔子称为殷之"三仁"。比干被杀,箕子被囚,周武王伐纣灭殷,微子携祭器归周,在后人看来就是顺应历史潮流,弃暗投明。
  史称微子启受封宋之后,颇有德政,深受臣民的爱戴,国家很快稳定,周人的"以殷治殷政策"也终于收到了良好效果,一度困扰统治者的历史遗留问题基本得到解决,殷商遗民从此开始与周人融合。
  西周时期,宋国作为前朝后裔,"于周为客",周王给予宋国以"贵客"的待遇,规定它不必向中央纳粟,并有权使用商朝的礼仪制度,享受着其它诸侯国所没有的特权。不过,除了优厚的政治待遇,宋国的分封对于周王室而言,还有一项特殊的作用。宋国地处黄淮平原,所处的地理位置近于东南,正是阻挡淮河流域东南夷入侵的第一道防线,宋国是真正意义上的周王屏藩,战争是宋人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作为商王朝的直系后裔,又是周室封国,宋即有遵守西周礼法制度的一面,又被允许保留商朝礼乐和文化传统。商王朝脱胎自东夷族,民风膘悍,十分好战。读《诗经·商颂》,或是《尚书·商书》,都可以发现商人的文化内涵与周人有着明显的区别,这种区别集中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殷商(包括宋人)重鬼神与祭祀,而周人则重人文;二是对殷人宋人都崇尚力,而周人重德。宋人继承了商人的文化传统,对武力和征服给予充分的肯定和崇尚,神权与尚力的思想贯穿始终。相比之下,周人的文化内涵是"德"与"孝"等道德观念,而将战争视为"刑"。周人将战争与刑罚视作同一类事物,仅仅视征伐为惩罚有罪者的手段。宋人作为商人的直接后裔,又身处与强大的东南夷作战的最前沿,强悍的民风始终没有退色。微子以后,历代宋君继续尊守"于周为客"的祖制,以维护周室为己任,富国强兵,发展生产,终西周一代,宋国从受封之初的百里之国逐渐随着周与东南夷的战争进程而向东南地区扩张,至春秋初年发展成为中原地区的一等大国,其疆域含今河南东部、江苏西部、安徽北部、山东南部,地处黄淮,横跨四省。
  到春秋初年,当郑国小霸中原之际,宋国一直就是郑国的主要竞争对手。《左传·桓公二年》载,宋殇公即位的十年间,曾发动了十一次战争。宋殇公于隐公四年即位,即一战伐郑,围其东门;再战取其禾;隐公五年,三占取邾田;四战邾、郑,入其郛;五战伐郑,围长葛;隐公九年,郑伯假以王命伐宋,殇公于是与郑六战;七战于隐公十年,宋鲁大战于菅;八战,宋卫入郑;九战,宋蔡卫三国伐戴;十战,郑伯入宋。隐公十一年,郑伯以虢师大败宋师是为十一战。这些战争大多还是宋国主动出击而挑起的,足见宋国的势力。
  宋国地处一望无际的平原,面对膘悍善战的夷人进攻时无险可守,也易攻难守。因此,主动出击,以攻为守,这是宋殇公在世时选择的战略。除此之外,如何有效的防御外敌,也是历代宋国国君考虑最多的问题。没有地理之便,那就只有依靠高大坚固的城墙和宽阔深渊的护城河来抵御。最早的"高筑墙,广积粮"就发端于此。考古发崛证实,宋国城池大多达到了顶宽12-15米,底宽在25-27米之间,高11.5-12米的规格。而直到战国时期的魏国城墙高度通常都只在6米上下,厚也不过十来米;鲁国城墙高不过4.5米,底宽20米。一般情况下,城墙的高大坚固是与其国力成正比的。可以看出他们的战斗力丝豪不弱。
  宋国为商朝之后,"以奉先祀",保留着浓厚的殷商文化的传统和风俗习惯,信鬼神、好祭祀,就连政治制度也于其它的诸侯国存在很大差异。宋国与众不同的政治制度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独特的君位传承方式。商王朝的王位继承制度是"以弟为主,而以子继辅之",大多采用兄终弟及的方式。自商汤至纣王帝辛,二十九帝中有十四帝是以弟继兄之位,即便传子也多传兄弟之子。这与西周及绝大多数诸侯国所采取的嫡长子继承制有很大区别。依嫡长子传承制,君主只能由嫡长子继承,别子、庶子、兄弟均无缘大位,嫡长制的明显优势便是从制度上尽可能减少了兄弟争立情况的出现。相比之下,兄终弟及的传继方式可以让国家得到"长君、贤君",不至于弄出个少不更事的幼君而导致大权旁落,但缺点也很明显,君位继承不成定制,容易引发君位争夺战。
  宋国是由殷商遗民建立的国家,被允许保留自己的文化传统,同时也包括继承制度。宋国的君位传继同样也是父死子继和兄终弟及并存,这为后来的宋国带来了不小的麻烦。微子死后,立他的弟弟子衍为国君,这是宋国建国后第一次以兄终弟及传授君位。
  据说微子的嫡子早死,所以这次兄终弟及没有留下后遗症。宋国第五代君主宋愍公去世后,立弟弟宋炀公即位,这次兄弟相继就出了乱子,宋愍公的儿子鲋祀杀死了叔叔宋炀公,夺取了君位。进入东周初年,宋宣公成为第三个立弟弟继位的宋君,把君位传给了弟弟宋穆公;宋穆公临死前,为了回报哥哥的恩情,又不立自己的儿子公子冯,而立哥哥的儿子宋殇公与夷,再次引发内乱。殇公与夷在十年后被执政大夫华督所杀,太子冯随后夺取了君位,即位为庄公。之后,宋国的内乱始终不断,几易其君,《春秋》讥讽宋国的动乱从宣公废掉太子让自己的弟弟即位开始,国家连续十代都不得安宁,宋国就是在这十世之乱中渡过了东周初年的一百年,直到宋襄公的出现为止。
  前面我们说过,宋殇公之时的宋国之乱,并不完全是因战争频繁引起的,实实有华督贪人美色的成分在;而宋庄公之乱则是因他贪赂无信之故。鲁桓公十一年,郑庄公死,宋庄公参与郑国的内乱,他设计逼迫郑国另立国君,随后又向其索取贿赂,最后迫使郑国反击,并且与郑结仇,其间鲁国多次充当宋郑之间的调停人,但都因宋庄公自大固执而失败。鲁桓公十二年,宋鲁盟约也随之破裂,宋国的老百姓又重新卷入战乱之中。鲁桓公十二年,《左传》便记载"宋有无信之誉"。
  宋庄公死后,闵公即位,宋乱并未停止。宋闵公之死则完全是因为一句玩笑引起的杀身之祸。
  鲁庄公十一年秋,宋国发大水;鲁庄公派使者去慰问灾情。宋闵公说:"孤对于上天不诚敬,上天降灾,还以让惊动了邻国的国君,实不敢当。"你听,说得多好啊。于是鲁国大夫臧文仲便不禁赞叹说:宋国恐怕要兴起了吧。禹汤责罚自己,他们勃然兴起;桀纣责罚别人,他们马上灭亡。而且列国发生灾荒,国君称孤,这是合礼的。言语惶恐而名称合于礼,这就差不多了。然而不久又听说这是公子御说的,臧孙达便说:这个人适合当国君,因为他有爱护百姓之心。
  鲁庄公十一年夏,宋国为了报复乘丘一役而侵鲁国,庄公出战,鲁国"败宋师",就是对方还没有摆开阵势。如果摆开了阵势,那就是叫"战"了。大崩溃叫"败绩",俘虏敌方勇士叫"克",伏兵而击败敌人叫"取某师"。



   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Previous Chapter   Next Chapter >>   
第1节:为不刊之言,著将来之法(1)第2节:为不刊之言,著将来之法(2)
第3节:为不刊之言,著将来之法(3)第4节:为不刊之言,著将来之法(4)
第5节:为不刊之言,著将来之法(5)第6节:为不刊之言,著将来之法(6)
第7节:为不刊之言,著将来之法(7)第8节:一个谣言,一个女人,一台烽火(1)
第9节:一个谣言,一个女人,一台烽火(2)第10节:一个谣言,一个女人,一台烽火(3)
第11节:一个谣言,一个女人,一台烽火(4)第12节:一个谣言,一个女人,一台烽火(5)
第13节:平王东迁,历史不可承受之变(1)第14节:平王东迁,历史不可承受之变(2)
第15节:平王东迁,历史不可承受之变(3)第16节:平王东迁,历史不可承受之变(4)
第17节:平王东迁,历史不可承受之变(5)第18节:平王东迁,历史不可承受之变(6)
第19节:平王东迁,历史不可承受之变(7)第20节:平王东迁,历史不可承受之变(8)
第21节:平王东迁,历史不可承受之变(9)第22节:莽夫当国,历史不可承受之累(1)
第23节:莽夫当国,历史不可承受之累(2)第24节:莽夫当国,历史不可承受之累(3)
No.   [I]   II   [III]   [IV]   [V]   Page

Comments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