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书类 论语新解——思与行   》 乡党篇第十(2)      He Xin

  [原文]
  君子不以绀饰①,红紫不以为亵服②。当暑,袗绤③,必表而出之。缁衣,羔裘;素衣,麑裘;黄衣,狐裘④。亵裘长短,右袂⑤。必有寝衣,长一身有半⑥。狐貉之厚以居。去丧,无所不佩。非帷裳,必杀之⑦。羔裘玄冠不以吊。吉月,必朝服而朝。
  [译文]
  (10.6)君子不用深青带红的颜色做衣服领子和袖口的镶边,不用红色、紫色做平时家穿的私服。夏天,穿葛布单衣,出门则必套外衣。穿黑色罩衣则配黑色羔羊皮袍;白色的罩衣则配鹿皮袍;黄色罩衣则配狐皮袍。在家穿的皮袍可长可短,有开口。睡觉必有睡衣,长度要达到身长的一半。用狐貉的厚皮来做坐垫。只在丧期过后,才佩戴各种饰品。除了礼服一定要截去多余的布。不要穿黑羔羊皮袍、黑色礼帽去吊丧。每年正月初一,一定要穿礼服去朝见君主。
  [注释]
  ①绀音赣,音邹,都是表示颜色。“绀”是深青中透红的颜色,相当于今天的“天青”;“”是青多红少,比绀更暗的颜色,“铁灰色”。“饰”是滚边,镶边,缘边。古代,黑色是正式礼服的颜色,而这两种颜色都近于黑色,所以不用来镶边,为别的颜色作装饰。
  ②古代大红叫“朱”,这是很贵重的颜色。“红”和“紫”都属此类,也连带地被重视,不用为平常家居衣服的颜色。
  古代帛的染色分许多道工序,一、二、三道染向红的方向,染成之色称,入黑汁为绀,绀再入黑汁为,入黑汁为玄,玄入黑汁为缁,缁为纯黑。孔子不用绀镶边,不用红紫为私居之服用,其原因大体有两种解释。郑玄认为,绀紫色类乎玄色,红色类乎色,而玄、是祭服颜色,所以不宜用它们做镶边、亵衣。又一说是认为它们都不是正色,讨厌它们夺了正色。
  ③袗音轸,单也。此处用为动词。音痴,细葛布。绤音隙,粗葛布。
  ④古代穿皮衣,毛向外,因之外面一定要用罩衣,这罩衣就叫做裼(音锡)衣。这里“缁衣”、“素衣”、“黄衣”的“衣”指的正是裼衣。缁,黑色。古代所谓“羔裘”都是黑色的羊毛,就是今天的紫羔。麑音倪,小鹿,它的毛是白色。
  ⑤亵裘长为了保暖。古代男子上面穿衣,下面穿裳(裙),衣裳不相连。因之孔子在家的皮袄就做得比较长。袂,袖子。右袖较短,为做事方便。
  ⑥寝衣即被。古代大被叫“衾”,小被叫“被”。
  ⑦帷裳,礼服,上朝和祭祀时穿,用整幅布做,不加剪裁,多余的布作褶叠(褶叠古代叫做襞积),犹如今天的百褶裙。
  杀,去声,减少,裁去。“杀之”就是缝制之先裁去多余的布,不用褶叠,省工省料。
  [原文]
  齐,必有明衣,布①。齐必变食②,居必迁坐③。
  [译文]
  (10.7)斋戒,一定要着清洁之衣,以布做。斋戒时,一定要改变饮食,一定要独居一室。
  [注释]
  ①布一般是用草棉(棉花)纺织的,但古代没有草棉,布的质料,王夫之《四书稗疏》说:“古之言布者,兼丝麻枲葛而言之。练丝为帛,未练为布,盖今之生丝绢也。清商曲有云:‘丝布涩难缝’,则晋宋间犹有丝布之名。唯孔丛子谓麻苧葛曰布,当亦一隅之论。”赵翼《陔余丛考》说:“古时未有棉布,凡布皆麻为之。记曰‘治其丝麻,以为布帛’是也。”
  ②变食,便食也。
  杨伯峻说:“古人有三种说法:(一)《庄子·人间世》说:颜回曰:‘回之家贫,惟不饮酒食茹荤者数月矣。如此,则可以称齐乎?’曰:‘是祭祀之齐,非心齐也。’有人据此,便把‘不饮酒,不茹荤’(荤是有浓厚气味的蔬菜,如蒜、韭、葱之属)来解释“变食”。(二)《周礼·天官·膳夫》:‘王日一举……王齐,日三举。’这意思是王每天虽然吃饭三顿,却只在第一顿饭时杀牲,其余两顿,只把第一顿的剩菜回锅罢了。天子如此,其他的人更不会顿顿吃新鲜的。若在斋戒之时那就顿顿吃新鲜的,不吃回锅的剩菜,取其洁净,这便是‘变食’。(三)金鹗《求古录·礼说》补遗,‘变食不但不饮酒、不食葱蒜等,也不食鱼肉’。”
  ③迁坐即改变卧室。古代的上层人物平常和妻室居于“燕寝”;斋戒之时则居于“外寝”(也叫“正寝”),和妻室不同房。唐朝的法律还规定如举行大祭,在斋戒之时官吏不宿于正寝的,每一晚打五十竹板。这或者犹是古代风俗的残余。(杨伯峻说)



   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Previous Chapter   Next Chapter >>   


【Source】北京工业大学出版社
编辑推荐内容简介图书目录学而篇第一(1)学而篇第一(2)
学而篇第一(3)学而篇第一(4)为政篇第二(1)为政篇第二(2)为政篇第二(3)为政篇第二(4)
为政篇第二(5)八佾篇第三(1)八佾篇第三(2)八佾篇第三(3)八佾篇第三(4)八佾篇第三(5)
八佾篇第三(6)八佾篇第三(7)里仁篇第四(1)里仁篇第四(2)里仁篇第四(3)里仁篇第四(4)
No.   [I]   II   [III]   Page

Comments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