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史 揭秘清宮懸案:正說清朝十二帝   》 道光帝旻寧(2)      閻崇年 Yan Chongnian

  宗室建議:嘉慶剛斷氣,總管內務府大臣禧恩,建議由旻寧繼位。禧恩,宗室,滿洲正藍旗,睿親王淳穎之子。這裏要補充一句,就是睿親王多爾袞沒有兒子,其弟多鐸的兒子多爾博過繼給多爾袞,襲睿親王。多爾袞被革王爵、撤廟享後,多爾博又歸宗多鐸後。乾隆給多爾袞平反,恢復多爾袞睿親王封號,多爾博仍為多爾袞的繼承者。其時多爾博已死多年,命他的五世孫淳穎襲睿親王爵。睿親王淳穎是嘉慶懲治和珅所依靠的重要親信和得力大臣,他的兒子禧恩,初入宮為頭等侍衛,繼升為御前侍衛,後升為內務府大臣。嘉慶二十五年(
  1820年)七月,禧恩作為內務府大臣,隨嘉慶皇帝車駕到避暑山莊。《清史稿·宗室禧恩傳》記載:“仁宗崩於熱河避暑山莊,事出倉猝,禧恩以內廷扈從,建議宣宗有定亂勳,當繼位。樞臣托津、戴均元等猶豫。禧恩抗論,衆不能奪。會得秘匱朱諭,乃偕諸臣,奉宣宗即位。”禧恩出身宗室,地位重要,影響亦大,其建議沒有得到軍機大臣托津、戴均元等認同,這道光《情殷鑒古圖》說明,奉旻寧嗣位一事在當時似曾經過一場激烈的爭論。禧恩建議旻寧繼位表明:嘉慶生前並未就嗣位之事在大臣中公佈,禧恩建議時也未公啓匣。否則,托津、戴鈞元等不會“猶豫”而不表態。所謂“公啓匣,宣示御書”之說,存在矛盾,大可存疑。禧恩衹是內務府大臣,按照“傢法”,他沒有資格“建議旻寧繼位”,可是他又為什麽違背“傢法”而這樣“建議”?此為歷史疑雲之二。
  太後懿旨:孝和睿皇后傳懿旨讓旻寧嗣位。嘉慶先後有兩位皇后,第一位是孝淑睿皇后,喜塔拉氏,為道光的生母,她衹當了一年多的皇后就病死;第二位皇后是孝和睿皇后,鈕祜祿氏。她生下兩個兒子——皇三子綿愷和皇四子綿忻,但她對旻寧備加照顧,他們關係很好。孝和睿皇后並不知嘉慶皇帝密詔匣在什麽地方,她應當也不知道“秘密立儲”所立的皇太子是誰。然而,當她在北京皇宮驚悉嘉慶崩於熱河行宮噩耗時,便發出懿旨:“今哀遘(gòu)升遐,嗣位尤為重大。皇次子智親王,仁孝聰睿,英武端醇,現隨行在,自當上膺付托,撫馭黎元。但恐倉卒之中,大行皇帝未及明諭,而皇次子秉性謙衝,素所深知。為此特降懿旨,傳諭留京王大臣,馳寄皇次子,即正尊位。以慰大行皇帝在天之靈,以順天下臣民之望。”這個皇太後懿旨,對於旻寧嗣位,關係極為重要。旻寧在熱河接奉懿旨時,伏地叩頭,感恩不盡!後來所有正史均衹記載了避暑山莊公啓匣之事。道光復奏皇太後文曰:“子臣(旻寧)跪奏:本月二十五日,皇父聖躬不豫,至戌刻大漸……維時御前大臣、軍機大臣、內務府大臣,恭啓匣,有皇父御書:嘉慶四年四月初十日卯初,立皇太子(旻寧)朱諭一紙。該大臣等,合詞請遵大行皇帝成命,以宗社為重,繼承大統。子臣遜讓,至再至三。該大臣等,固請不已。本日(二十九日),恭奉懿旨,子臣即正尊位。皇父、皇母,恩慈深厚,子臣伏地叩頭,感悚不能言喻……謹將匣所藏皇父朱諭,恭呈懿覽,謹繕折復奏,恭謝慈恩。七月二十九日。”當年康熙繼位,是孝莊太後的意思,但是用順治遺詔名義宣佈的,而不是用皇太後“懿旨”的名義。這裏産生了問題:皇太後指令旻寧繼位違背“祖製”、“傢法”,如果懿旨同遺詔發生矛盾怎麽辦?此為歷史疑雲之三。
  朝臣態度:《清史稿·托津傳》記載:“仁宗崩於熱河避暑山莊,事出倉猝,托津偕大學士戴均元,手啓寶盒,奉宣宗即位。”托津,為滿洲富察氏,自嘉慶十年(1805年)開始任軍機大臣,又任正白旗領侍衛內大臣、東閣大學士,可謂樞密老臣、朝廷重臣。《清史稿·戴均元傳》也記載:“扈從熱河,甫駐蹕,帝不豫,嚮夕大漸。戴均元,乾隆進士,官協辦大學士、軍機大臣、上書房總師傅。均元與大學士托津督內侍檢禦篋,得小金盒,啓,宣示御書立宣宗為皇太子,奉嗣尊位,然後發喪。”這兩條記載,同《清史稿·宗室禧恩傳》記載不一致。包世臣所撰《戴公(均元)墓碑》文,記載當時尋找並開啓匣的情狀:在嘉慶臨終時,由托津、戴均元督促太監,翻箱倒匱,尋覓匣,最後由近侍於身間找出小金盒。而前引《清史稿·宗室禧恩傳》所載,禧恩建議立旻寧,托津、戴均元均猶豫,則並無其事。托津、戴均元開啓金盒時,也沒有見記載當事人旻寧在常人們對此事的真偽産生懷疑。此為歷史疑雲之四。
  實錄記載:嘉慶秘密立儲朱諭密旨緘藏在“匣”內。《清仁宗實錄》載:“上(嘉慶)疾大漸,召御前大臣賽衝阿、索特納木多布齋,軍機大臣托津、戴均元、盧蔭溥、文孚,總管內務府大臣禧恩、和世泰,公啓匣,宣示御書:嘉慶四年四月初十日卯初,立皇太子□□(旻寧)。”《清仁宗實錄》是道光繼位之後修纂的。《清宣宗實錄》也記載:“仁宗疾大漸,召御前大臣賽衝阿、索特納木多布齋,軍機大臣托津、戴均元、盧蔭溥、文孚,總管內務府大臣禧恩、和世泰,公啓匣,宣示御書:嘉慶四年四月初十日卯初,立皇太子□□(旻寧)朱諭一紙。戌刻,仁宗崩……扈從諸臣,遵奉硃筆遺旨,請上即正尊位。上號慟僕地,良久方起。”《清宣宗實錄》是鹹豐修的,不會同他父皇纂修的《清仁宗實錄》相違背。以上兩個“實錄”總算把這件事作了自圓其說。在相關的檔案中,“公啓匣”為“公啓密緘”。據此,當嘉慶病危時,臨終前召戴均元、托津、禧恩等八大臣,“公啓匣”,立旻寧為皇太子。然而,這同前面《清史稿·宗室禧恩傳》的記載相矛盾。此為歷史疑雲之五。



   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前一章回   後一章回 >>   
天命汗努爾哈赤(1)天命汗努爾哈赤(2)天命汗努爾哈赤(3)
天命汗努爾哈赤(4)天命汗努爾哈赤(5)天命汗努爾哈赤(6)崇德帝皇太極(1)
崇德帝皇太極(2)崇德帝皇太極(3)崇德帝皇太極(4)崇德帝皇太極(5)
順治帝福臨(1)順治帝福臨(2)順治帝福臨(3)順治帝福臨(4)
順治帝福臨(5)順治帝福臨(6)康熙帝玄燁(1)康熙帝玄燁(2)
康熙帝玄燁(3)康熙帝玄燁(4)康熙帝玄燁(5)康熙帝玄燁(6)
第   [I]   II   [III]   [IV]   頁

評論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