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四书类 》 孔學感悟集:論語力 》
第52節:孔子其人(10)
於丹 Yu Dan
孔健 Kong Jian
孔子主張"使民以時"、"不誤農時",這也為了"愛人"。在孔子的時代,一傢一戶的小百姓每年要無償地為統治者服勞役,而且農忙時節也要服勞役。這樣,嚴重影響了耕播和收穫,給千傢萬戶造成了損失。孔子並不反對服勞役,但反對在農民大忙的時候抽走勞動力,在孔子看來,作為統治者,做事要考慮到百姓的利益,百姓服勞役必須是在農閑的時候。
由上可知,孔子提出的"仁者愛人"是在對苦難中的百姓起保護作用,維護着百姓的實際利益,在為百姓講話,抑製統治者的貪欲。這個主張意在緩和統治者與被統治者之間的矛盾,具有社會的進步意義。
"仁"是一種美德,同時還是人的一種本性。在孔子看來,正因為人有這種美好的本性,人才不是動物,所以孔子說:"仁者人也"。這裏,孔子從人性的角度,進一步闡述了仁的重要性。
"仁"既然是人的本性,人的美德,那麽,作為一個人就不要違背"仁",違背了就會做不仁的惡事壞事。仁之於人,猶如空氣和水,誰也離不開,哪怕是一頓飯的工夫也不可離開。當你匆忙的時候不要忘了它,當你在罹難顛沛流離的時候也不要拋棄它。人活着要不違仁、不棄仁,永遠與"仁"同在。
應該一生追求"仁",為社會和人類做出貢獻,為了"仁"要肯於犧牲自己,不計較個人得失,見義勇為,乃至犧牲自己的生命。孔子說得好:"無求生以害仁,有殺身以成仁。"這種殺身成仁捨生取義的精神形成了中國人的傳統美德。宋代范仲淹講的"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明末清初顧炎武講的"天下興亡,匹夫有責",就是這種傳統美德的體現,首先考慮的是天下國傢,是民族的危亡,人民的生存,而不是個人的安危和榮辱。他們把孔子提倡的"愛人"推及到愛整個國傢民族和全民衆生。
以政為德
魯國有位公卿貴族叫季康子,掌管朝政,治國的重任自然要落在他的肩上。如何治國呢?他去請教有學問的孔子,說:"我想殺掉一些壞人,親近一些好人,你看怎麽樣?"孔子不以為然,回答說:"你治國當政,何必一定要大開殺戒呢?最好的辦法是為官的人要帶頭行善做好事,衹要你從善,百姓就會跟着學你從善,這就看你往哪條路上引。在位者的高尚道德好比是風,小百姓的道德趨嚮好比是草,風往哪邊吹,草就往哪邊倒。"這裏講了一種治國者的導嚮作用。
這番話,道出了孔子的心聲,他反對亂殺人的暴政,主張寬大為懷的德政。他說:"為政以德,統治者就像明亮的北極星,安然地在自己的位置上閃閃發光,而周圍的群星就護衛着它。"這裏,孔子講得很形象,把君民關係比作北極星與群星的關係,官民和諧,北極星與群星互相輝映。其所以此,就因為統治者實行了德政,對百姓寬厚。寬則得衆,孔子為統治者開了治國的良方,實行德政可以得到百姓的擁護。
请欣赏:
请给我换一个看看! 拜托,快把噪音停掉!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
|
第1節:前言 《論語力》"出籠"花絮(1) | 第2節:前言 《論語力》"出籠"花絮(2) | 第3節:前言 《論語力》"出籠"花絮(3) | 第4節:前言 《論語力》"出籠"花絮(4) | 第5節:序一 為日文版《論語力》出版所作的序言(1) | 第6節:序一 為日文版《論語力》出版所作的序言(2) | 第7節:序二 中國出現"於丹現象"的背景(1) | 第8節:序二 中國出現"於丹現象"的背景(2) | 第9節:於丹:在成長中的感悟(1) | 第10節:於丹:在成長中的感悟(2) | 第11節:於丹:在成長中的感悟(3) | 第12節:於丹《論語》扶桑行(1) | 第13節:於丹《論語》扶桑行(2) | 第14節:於丹《論語》扶桑行(3) | 第15節:於丹《論語》扶桑行(4) | 第16節:於丹《論語》扶桑行(5) | 第17節:於丹日本講座(1) | 第18節:於丹日本講座(2) | 第19節:於丹日本講座(3) | 第20節:於丹日本講座(4) | 第21節:於丹日本講座(5) | 第22節:於丹日本講座(6) | 第23節:於丹日本講座(7) | 第24節:於丹日本講座(8) | |
| 第 [I] II [III] 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