侠义小说 飛竜全傳   》 第五十一回 馮益鼓兵救高將 楊業决水淹周師      吳璿 Wu Xuan

  詞曰:
  
  堪悲金革,暴露奔波,驚傳刁鬥夢魂呼。貪名圖利誰嗟怨,何處家乡室又孤?寄身鋒刃,法重威多,怎分水火命來鋪。三軍應賤糧殊貴,一將功成萬骨枯。
   右調《踏莎行》
  
  話說楊懷亮奉了楊業之命,領本部兵至鐵籠原,與馮益同守𠔌口,兩下各立營寨,彼此照應,期待高懷德睏死𠔌中,以收全功。是日,懷亮因纍日辛苦,伏幾假寐片時,衹見營外走進一人,頭戴金幞頭,身穿白竜袍,揚揚赫赫,立於面前,叫聲:“懷亮兒,你怎麽骨肉不分,助異姓而殘手足乎?”懷亮舉眼一看,不是別人,原來是父親高行周。即忙跪下,叫道:“父親因何至此?孩兒自幼失離,拋棄多年。今在楊令公帳下招為義子,不能省視父母,兒之罪也。但孩兒從不曾幫助別人傷殘骨肉,父親此言何故?”行周道:“別的莫說,衹這鐵籠原被睏之人,難道你不知麽?”懷亮道:“那鐵籠原內被睏的,孩兒雖不知他姓名,總是敵國之人,該當如此,父親說他則甚?”行周道:“衹這一人,便是你自戕手足,傷殘骨肉了,尚不自悟,還要多言!”說罷,往外就走。懷亮忙叫道:“父親且慢去,孩兒還要問個端的。”叫了數聲,行周並不答應,一直往營外去了。懷亮隨趕出來,卻已不見蹤跡,不覺放聲大哭,便哭了醒來。見桌上燈燭通明,帳外巡邏已打三鼓。
  懷亮定性一回,呆呆想道:“此夢做得甚奇,方纔明明見吾父親說吾傷殘骨肉,又道𠔌中被睏之人就是手足。吾想手足乃是弟兄,吾衹有一個哥哥,名叫懷德,他諒來好好的住在傢裏,或者在於父親衙中,怎麽𠔌中的就是吾哥哥起來?實是難猜。”忽又想道:“這被睏的既是吾哥哥,怎麽夢中又見父親來說?若是父親來托夢,難道父親已棄世了不成?這些緣因,叫吾怎能明白?就是被睏之人,前日吾在陣上與他交鋒之時,武藝果然高強,衹是面貌依知廝像我哥哥。但天下同貌的甚多,我一時也不好想得。衹恨着交鋒時不曾問得姓名,終於難辨是否。”左思右想,忽然說道:“有了,我且待明日夜間,修書射入𠔌中,要他回答,如若果是吾哥哥,我好計議救他。兄弟既得相逢,連父母的存亡也就曉得了。”
  主意已定,等至明日黃昏,悄悄修下了書。至二更時分,兩下營中都已寂靜,懷亮便令心腹軍士:“以巡邏為名,將書射入𠔌中,等了回書,前來報我。須要機密,斷勿泄漏。”那軍士奉命,將書藏好,手執弓箭,先往𠔌口緊要之處,假意巡視了一遍。悄悄踅到山僻高處,取出書來,縛在箭上,去了箭鏃,搭上弓弦,望着𠔌中射去。正值軍士坐地,聽得箭響,取來一看,見箭上有書,忙來獻與懷德。懷德接來拆開觀看,喜得月色朦朧,可以照看,衹見上面寫道:
  
  鄂州高懷亮,奉令擁兵守𠔌,盡職役也。不意夢有所感,憶念手足飄零,未知所在。今𠔌中敵將,蹤跡可疑,如係同胞,可書名號為照;如其不然,別有商量。軍中機密,毋得自誤。立候回音,以便酌處。
  
  懷德看罷書,失聲淚下,說道:“吾弟不知存亡,誰想在於此地!若非皇天相信,安得有此機會,使吾兄弟重逢?此真大幸也!”隨身邊取出筆硯,就在字後寫着幾句道:
  
  鄆州高懷德,督兵伐叛,被睏幽原,糧草已無,事在危急。天遣賢弟相救,何幸如之!今以姓名為照,速宜裁度。會面之時,細談委麯。立望,立望!
  
  寫罷封好,仍縛箭頭,至原處射出。那軍士正在等候,拾了書,歸營來送與懷亮。懷亮拆開觀看,見了書詞,汪然淚下道:“若非此夢,幾使吾兄無葬身之地矣。”遂重賞了軍士。
  至天明,懷亮持書來告馮益道:“小將父親高行周,生我兄弟二人。今兄懷德被睏𠔌中,昨夜夢見父親來告,方知其實。因此特來稟知總管,望乞設謀垂救,小將感戴不忘。若事不成,願與吾兄同死。”言罷,淚流滿面。馮益聽言,奮然說道:“我亦周臣也,因得罪,投於山後,原非得意。今既有此事,我當與汝定計,救出爾兄,同去歸周可也。”懷亮拜謝道:“總管若肯如此,愚弟兄雖死不忘盛德。”於是馮益差人暗暗詣周營報知其故,約定黃昏,聽炮響為號,便當引兵來接應。兩下知會定了,都已整備。
  至晚,馮益撤去圍兵,放起炮來。高懷德聽得外面炮響,料着兄弟來救,即引部兵從內殺出,馮益招呼,合兵一處,殺奔關下。哨馬報入關中,令公大驚,令:“延昭領兵三千,速去拿來見我。”延昭得令,領兵出關,正遇懷亮。延昭道:“父親以汝為子,恩義兼隆,汝乃背反而去,是何道理?”懷亮道:“兄弟之情,不敢不救。”延昭大怒,挺槍直刺。懷亮舞鞭相迎。戰不數合,懷亮不敢戀戰,正待要走,忽正南上來了一支人馬,當頭便是鄭恩,舞刀來攻,延昭抵敵不住。那馮益與懷德催動後軍,掩殺過來,延昭勢力不支,回馬引兵而走。
  比及天明,周兵合為一處,來見世宗。世宗見救出懷德,又添二將,又得了許多軍馬,心懷大悅,即封馮益為禦營團練使,高懷亮為副先鋒。二人謝恩。懷德同弟懷亮拜謝匡胤等諸將。匡胤道:“前者吾亦被睏,蒙衆位之力,得脫其難。凡在同朝共事,何必言謝?喜得汝兄弟重逢,誠因禍而得福也。我等衆人當共設一席,聊為慶賀。”衆將道:“當得如此。”遂乃設席營中,彼此暢飲,盡歡而散。
  次日,世宗下令:“各營諸將,整頓營伍,攻取金鎖關。”諸將得令,分頭攻打,聲勢甚銳。楊業見馮益、懷亮二人叛去,悔恨無及,召諸將計議道:“周兵攻城甚急,爾等諸將有何謀劃以破之?”延昭進道:“周兵連營六座,攻吾關隘,意在必得。兼之趙匡胤、鄭恩、張永德、二高皆虎羆之將,似難與爭鋒。依兒之見,今且不必與之交戰,俟其懈怠,大人設計以破之,易如反掌矣。”楊業聽言大喜道:“吾兒此論,暗合吾心。”遂下令諸將,按兵不出,堅守城池。
  當時又過了數日,楊業帶了數騎,上高阜處觀看周兵,見旗幡嚴整,軍士雄偉,列營於汾水之原,兵勢浩大。又看那竜川水勢,白浪滔天,接連汾水。楊業看了,大喜道:“已入吾掌中矣。”回馬入帳,對王貴等說道:“周師十數萬,旦夕必受吾纍。”諸將問道:“主帥何以知之?”楊業道:“不識地利,安能活乎?”諸將盡皆未信。時當八月初旬,涼風透體,秋雨連綿。楊業差撥軍士,整備船衹,檢點水具,聽令應用。延昭問道:“陸地行兵,何用船衹?”楊業道:“兵傢玄妙,豈爾所知也!兵法雲:‘軍入陷地,有犯天時;逆天行道,必敗之道也。’方今秋雨連綿,汾水必然暴漲。吾故差人整頓船筏,備齊水具,往各處水口壅住。待等雨甚水發之時,放開閘壩,其水衝下,周兵盡為魚鱉矣。”延昭拜服道:“大人神機妙算,豈兒輩所能測也!”正是:
  
  安排妙計擒豪傑,預定奇謀捉帝王。
  
  卻說周兵因連日秋雨不止,滿營皆濕,匡胤來見世宗,奏道:“今吾大兵列於汾水原,地勢甚低,前望竜川,水勢泛溢。近日秋雨淋漓,倘楊業效漢關公决水之計,吾兵何以當之?”世宗道:“朕正慮此,未得其策。”即傳軍師王樸計議其事。王樸奏道:“臣夜觀天象,見殺氣聚於本營,於大軍甚為不利。主公速宜拔營移寨,庶幾可以免禍。”言未畢,衹聽得帳前一片的聲響,如萬馬奔騰,似千軍震鼓,澎澎湃湃,洶涌而來。世宗大驚,出帳上馬。衹見四面八方,水勢滔天,風雨更甚。各營將帥要備船衹,已來不及,頃刻之間,平地水長數尺。軍士慌亂,無處躲逃,惟有追波逐浪,淹沒漂流而已。此時趙匡胤保了世宗於高處奔走,正遇楊業父子各駕快船,搖旗擂鼓而來,見世宗繞岸而走,即便棄船登岸來追。匡胤怒聲若雷,揮刀躍馬,抵住楊業交戰。戰上數合,王貴一馬又到,匡胤奮力抵敵。卻好鄭恩、張永德、高懷德一齊殺來,見北軍勢盛,不敢戀戰,保了世宗先走。匡胤力戰,楊業又有王貴幫助,戰鬥多時,料不能勝,回馬拖刀而走。楊業那裏肯捨,拍馬追來。此時匡胤單騎奔走,纔過竜川壩,不期路滑泥濘,縱蹄一失,連人帶馬,陷入川澤之中。楊業一馬趕到,提起金刀,正劈個着,衹聽得一聲霹靂,匡胤頂上現出真竜,伸足往上抓住,金刀便不能下。楊業大驚,心下想道:“真命之主,不可傷也。”忽匡胤坐下赤兔馬,紅光一現,騰的縱出澤中。匡胤帶緊絲繮,正要望前奔走,衹見楊業勒馬提刀,不來追趕,叫聲:“且慢,此去絶路難行,君須望南而走,便是大路。當記今日楊業不殺之恩。”言罷,回馬而去。後人有詩以表之:
  
  殺運英雄角逐秋,鏖兵接下陣雲收。
  驊騮已陷翻騰起,帝王威風蓋九州。
  
  卻說趙匡胤誤被馬陷澤中,又見楊業追到,舉刀便砍,一明眼前昏黑,意亂心迷,一會兒纔得清醒,那馬已立在岸上。又見楊業勒馬停刀,指明去路,又說當記不殺之恩,言畢而去。心下沉吟,不知何故,策馬嚮南而走。衹見當頭一彪人馬到來,卻是鄭恩,因不見匡胤,領兵來尋。當時見了,一齊沿岸嚮南而走,但見水勢汪洋,各營軍馬盡都淹沒,其餘會水得命者,不上一二萬。後人有詩嘆雲:
  
  萬馬爭奔勢若潮,一時軍卒盡流漂。
  可憐無數河邊骨,猶帶冤聲涌怒濤。
  
  諸將保了世宗,退至數十裏,招集得命軍士,紮立營盤,查點將士,不見匡胤、鄭恩二人。世宗心慌,正欲差人尋覓,忽報二將已到,世宗方始心安。二人見駕,各各慰安。少頃,文武官員,隨徵將士,漸漸復集。世宗見折了許多人馬,忿怒不已,乃謂諸將道:“數日前已有神明報知其事,朕尚未明其故,不想今日果應斯言,殊可痛恨!”王樸奏道:“氣數有定,故不能逃。但勝敗兵傢常事,陛下不必憂焦,有傷聖體。”世宗怒道:“朕誓與楊業决一死戰,以報其仇!”匡胤奏道:“不可。軍士折傷大半,糧餉不繼,士卒已無戰鬥之心,陛下苦與之戰,恐其不利。不如暫且班師,再圖後舉,諒劉崇如釜中之魚,安能逃其生哉?”世宗自知銳氣已挫,難以奮興,衹得允從其議。先差人至忻州,暗暗抽回嶽元福這支人馬。然後下詔班師。各營將士得旨,無不歡喜,盡皆整頓回師。嶽元福奏道:“陛下,進兵易,退兵難。今楊傢與劉崇聲勢相依,非可小視,倘楊傢探知我軍退去,密地出兵來追,甚非所利。為今之計,陛下可命將斷後,以防彼兵追襲,陛下前軍緩緩而退,便無患矣。”世宗聽奏大喜,即命高懷德、高懷亮、馮益三人為前鋒,鄭恩、嶽元福、馬全義擁重兵斷後,自與趙匡胤、張永德、符彥卿、王樸、史魁等以下戰將並宿衛軍馬居中,即日焚其營寨,班師回朝。不提。
  且說楊業水淹周師,大獲全勝。探馬報稱周兵拔營退去。當有五郎廷德進言道:“周兵喪膽而去。孩兒願領輕騎追襲,務要趕上,將周主拿來獻功。”楊業道:“不可。兵法雲:“歸師勿掩,窮寇莫追。”吾觀周將知識者多,彼軍雖退,必有強將斷後,汝著追之,反遭其算矣。”延德乃止。正是:
  
  運籌帷幄能相慎,决策疆場不受欺。
  
  楊業既勝周兵,差人報捷於劉崇。劉崇得報,憤然嘆道:“高平之戰早得此人,焉有大敗?”即遣丁貴賫羊酒金帛等物至營中賞勞。令公拜受,俵分諸軍,衆各歡喜。次日,楊業隨丁貴入城朝見。劉崇安慰之,說道:“纍卿遠來,大勝周兵,於孤傢振威多多矣。”楊業奏道:“此皆大王之福與諸將之能,臣有何功,敢蒙奬譽?”劉崇大喜,設宴款待,是日君臣暢飲,盡歡而撤。楊業辭駕謝恩,因又奏道:“契丹姦詐莫測,勿宜親近,如竭府庫以與之,彼終無厭,而大王則自空其國矣。”劉崇深然其言,又賜以金珠珍玩之物。楊業拜受辭歸。
  至次日,下令拔寨回兵,正是鞭敲金鐙,人唱凱歌。大軍在路無詞。不日將至五臺山,楊業對王貴道:“五臺山有智聰長老,精於禪理,能知過去未來,久欲會晤,未得其便。今幸有此機會,欲與足下同往一訪,何如?”王貴道:“吾亦久聞此僧善知相法,公若去見,小將當得奉陪。”楊業遂將兵馬屯紮山下,同了王貴,帶了七子,後面跟隨着十數騎,一行人齊上山來。此時中秋以後,久雨初霽之時,見那山色空濛,雲光相映,層臺聳兀,峭壁巍峨,正合着兩句古詩道:
  
  晴光開斷壁,曝色半鬆亭。
  
  楊業帶了衆人上山來至寺前下馬,擡頭看那山門上,有一匾額,鎸着“五臺禪寺”四個大字。當時先着人進寺通報。不多時,智聰長老出來迎接。一行人進了山門,走過幾間大殿,至方丈見禮,分賓而坐。
  童子獻茶已畢,長老問道:“不知將軍貴駕降臨,有何高論?”楊業答道:“小可太原人氏,武職出身,姓楊名業,表字繼業。因救河東之厄,得勝回師,久仰禪師明測禍福,精察窮通,故此特來參禮,叩問前程,懇乞指示迷津,幸勿隱吝。”智聰道:“久仰將軍英名遠布,今得枉顧,貧僧法緣之幸也。”楊業遂令左右獻過禮物,乃是黃金十兩,紵絲二端。智聰辭不敢受。楊業道:“些須薄物,聊表相見之情,切勿固辭。”乃命童子收過。遂而叩問終身,要求指點。長老道:“將軍乃當代之柱石,舉世之英雄,今日運籌帷幄,他年垂名竹帛,又何待貧僧饒舌,妄擬清白哉?”楊業堅請再三,長老道:“既將軍不棄,貧藉有四句偈言,望將軍記取。”楊業道:“願聞。”長老遂將紙筆鋪排,寫出一首偈言道:
  
  立名無佞,建業天波。
  辛勤勞苦,李陵榮枯。
  
  寫畢,遞與楊業。楊業細看,不解其意,再三懇求,欲為解說。長老道:“此天機也,久後自應。將軍若能循理而行,其後福豈有量耶?”楊業遂將偈語收藏。又喚過七子,與智聰相之。智聰逐一相過,說道:“皆棟梁之器也,貧僧何用多言?”楊業道:“理貴直言,小可决無見怪,望禪師明言之。”長老笑道:“既將軍不嗔,貧僧衹得冒瀆了。細觀七位將軍,皆是忠國勤民之相;衹可惜剛直太露,他日恐不得其善終。七郎君目有變睛,須防箭厄。惟六郎君形貌光舒,可保其爵祿;然一生有憂無樂,好事多磨,雖得令終,未許安享。貧僧所論如此,亦在諸位小將軍之自保耳。望將軍勿罪。”楊業聽罷,撫掌大笑道:“大丈夫得死於沙場,幸也,何用計較哉!”
  此時天色已暮,智聰令侍者安排素席相待。衆人席上各訴平生豪氣,談笑悠然,直飲至興盡更闌,就於寺中安歇。當時衆人都已寢定,內中衹有五郎延德寢不能寐,他因日中聽了智聰之言,心懷憂懼,反側難安。遂乃披衣而起,要往禪房來見長老,求個趨避之方。衹因這遭兒此心一發,有分教:身處寰宇之中,心超塵俗之外。正是:
  
  功名事業人皆羨,生死機關誰肯參?
  
  畢竟廷德去見智聰有甚說話,且聽下回分解。



   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前一章回   後一章回 >>   
第一回 苗訓設相遇真竜 匡胤遊春騎泥馬
第二回 配大名竇公款洽 遊行院韓妓殷勤第三回 趙匡胤一打韓通 勾欄院獨坐竜椅
第四回 伸己忿雹打禦院 雪父仇血濺花樓第五回 趙匡胤救假書生 張桂英配真命主
第六回 赤須竜山莊結義 緑鬢娥蘭室歸陰第七回 柴榮販傘登古道 匡胤割稅鬧金橋
第八回 算油梆苗訓留詞 拔棗樹鄭恩救駕第九回 黃土坡義結金蘭 獨竜莊計謀虎狼
第十回 鄭子明計除土寇 趙匡胤力戰裙釵第十一回 董美英編謎求婚 柴君貴懼禍分袂
第十二回 篤朋情柴榮贈衣 嚴國法鄭恩驗面第十三回 柴君貴過量生災 鄭子明擅權發貨
第十四回 為資財兄弟絶義 因口腹兒女全生第十五回 孟傢莊勇土降妖 首陽山徵人失路
第十六回 史魁送柬識真主 匡胤宿廟遇邪魑第十七回 褚元師求丹療病 陳摶祖設棋輸贏
第十八回 賣華山千秋留跡 送京娘萬世英名第十九回 匡胤正色拒非詞 京娘陰送酬大德
第二十回 真命主戲醫啞子 宋金清驕設擂臺第二十一回 馬長老雙定奇謀 趙大郎連誅賊寇
第二十二回 柴君貴窮途乞市 郭元帥剖志興王第二十三回 匡胤嘗桃降舅母 杜公抹𠔌逢外甥
第   [I]   II   [III]   頁

評論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