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剧评论 梨园往事   》 第52节:北京的戏迷      周简段 Zhou Jianduan

  戏迷逸事
  北京的戏迷
  北京是京剧发祥地,戏园子多,戏班子也多,戏迷则更多。北京的戏迷,不管男女老少-都是"一听胡琴响,嗓子就发痒",若不扯着嗓子唱上两段儿,浑身都觉得难受;至于瘾大者,即使无胡琴伴奏,也总喜欢"乾唱"几段,并且还带道白,甚至近念着锣鼓点儿,于是不免被人取笑说:"穷得倒没把家伙当了。"
  北京的戏迷,颇有"忘我"之勇敢精神,在大街上步行或骑车时,瘾头儿一上来,张嘴就唱,甚至来个花脸的"叫板",将周围的人吓一大跳。那进入角色的忘我精神,简直胜过戏台上的"角儿",那自得其乐的精神,倒也令许多人佩服。
  北京的戏迷们,专爱在澡堂子里撒欢儿。赤条条地泡在池水中,借着回声与水音儿,越发显得嗓音洪亮好听,于是你一段儿我一段儿,或青衣或老生,或花脸或花旦,自我消遣、互相品评,外带聊聊梨园界的趣话。譬如金少山如何预支包银先到当铺赎行头,马连良在天津唱《王佐断臂》如何突然伸出了胳膊,得了"倒好"以致跳海河被救,言慧珠唱粉戏如何把她爸爸言菊朋气死……一段段的唱腔、一段段的笑话儿,使众多的澡客们无不眉开眼笑、乐以忘忧。
  北京的戏迷们,最爱"拿蹭儿",也最能"拿蹭儿"。俗话说"唱戏的是疯子,听戏的是傻子",这句话并不适用于戏迷。别看戏迷们不买票而听戏,却个个儿都是非常"要四至儿"(北京土语,指严格要求,十分认真。)的行家。不管你哪个科班哪个派,也不管你挂头牌还是挂二牌,只要"唱、念、做、打"够韵味够漂亮,便台上捧台下捧,不捧成"红得发紫"誓不罢休。昔日的谭叫天(鑫培)深知个中奥妙与厉害,故每次演出必事先关照前台"不许乌拿蹭的",于是大轴戏开锣■戏园三面的大墙便靠满了人,因此又称拿蹭儿为"靠大墙"。靠大墙者心里都明白:谭叫天此举是喜得知音,不像包厢里那些又嗑子儿又喝茶的姨太太们全然不懂五音六律,更不解戏文里那高雅的内涵。
  北京的戏迷们,确实并非草包。上下五千年的历史,了若指掌,六七百出的剧目,如数家珍;其中更有那造诣颇深的文化人,对待诗词歌赋及韵律无不深有研究,虽不肯屈尊科班为师,但对"依于仁游于艺"的名角却不吝金玉,使之受益匪浅;余叔岩倘不加入"春阳友会"票房,李万春倘不拜涛贝勒(载涛)为师,技艺焉能大进?因此,旧时梨园中人深知戏迷中藏龙卧虎,而绝不敢妄自尊大也。
  北京的戏迷们,听得多,见得广,个个都是确有真知灼见的评论家。他们耿直、求实而又苛刻,褒贬恰如其分。绝不似今日之所谓评论家,将仅会唱十几出戏的中青年演员捧上了天,而居然大言不惭,岂不可悲可叹!



   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前一章回   后一章回 >>   
第1节:程长庚"大老板"第2节:"单刀叫天"谭鑫培第3节:"老乡亲"孙菊仙
第4节:知县名伶汪笑侬第5节:"关戏泰斗"李洪春第6节:"德艺只馨"盖叫天
第7节:名丑箫长华的念白第8节:"戏篓子"赵松樵第9节:"猴王"李万春
第10节:女伶刘喜奎不畏权贵第11节:程砚秋三请俞振飞第12节:花脸宗师郝寿臣
第13节:当代名丑马富禄第14节:"四大须生"之一奚啸伯第15节:一代名旦荀慧生
第16节:四大名旦中的尚小云第17节:须生泰斗马连良第18节:著名武旦宋德珠
第19节:"金霸王"的癖好第20节:"铁嗓青衣"王玉蓉第21节:吴素秋早年二三事
第22节:童芷苓和她的弟弟妹妹第23节:"舞台飞人"张德俊第24节:李世芳青岛罹难前后
第   [I]   II   [III]   页

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