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笔 季羨林談人生   》 第52節:論博士      季羨林 Ji Xianlin

  論博士
  中國的博士和西方的博士不一樣。
  在一些中國人心目中,博士是學術生活的終結,而在西方國傢,博士則衹是學術研究的開端。
  博士這個詞兒,中國古代就有。唐代的韓愈就曾當過"國子博士"。這同今天的博士顯然是不同的。今天的博士制度是繼學士、碩士之後而建立起來的,是地地道道的舶來品。在這裏,有人會提意見:既然源於西方,為什麽又同西方不一樣呢?
  這意見提得有理,但是,中國古代晏子說:"橘生淮南,則為橘;生於淮北,則為枳。"土壤和氣候條件一變,則其種亦必隨之而變。在中國,除了土壤和氣候條件以外,還有思想條件,西洋的博士到了中國,就是由於這個思想條件而變了味的。
  在世界各國的歷史中,中國封建階段的歷史最長。在長達兩千多年的封建社會中,中國的知識分子上進之途衹有一條,就是科舉制度。這真是千軍萬馬,獨木小橋。從考秀纔起,有的人歷盡八十一難,還未必能從秀纔而舉人,從舉人而進士,從進士而殿試點狀元等等。最有幸運的人才能進入翰林院,往往已達垂暮之年,老夫耄矣。一生志願滿足矣,一個士子的一生可以畫句號矣。
  自從清末廢科舉以後,秀纔、舉人、進士之名已佚,而思想中的形象猶在。一推行西洋的教育制度,出現了小學、中學、大學、研究院等等級別。於是就有人來作新舊對比:中學畢業等於秀纔,大學畢業等於舉人,研究生畢業等於進士,點了翰林等於院士。這兩項都隱含着"博士"這一頂桂冠的影子。順理成章,天衣無縫,新舊相當,如影隨形。於是對比者心安理得,胸無疑滯了。如果讓我打一個比方的話,我衹能拿今天的素齋一定要烹調成雞魚鴨肉的形狀來相比。隱含在背後的心理狀態,實在是耐人尋味的。
  君不見在今天的大學中,博士熱已經頗為普遍,有的副教授,甚至有的教授,都急起直追,申報在職博士生。是否有嚮原來是自己的學生而今頓成博導的教授名下申請做博士生的例子,我不敢亂說。反正嚮比自己晚一輩的頓成博導的教授申請的則是有的,甚至還聽說有的教授申請做博士生後自己卻被批準為博導。萬沒有自己做自己的博士生的道理,不知這位教授如何處理這個問題。從前讀前代筆記,說清代有一個人,自己的兒子已經成為大學士,當上了會試主考官,他因此不能再參加進士會試,大駡自己的兒子:"這畜生讓我戴假烏紗帽!"難道這位教授也會大發牢騷:"批準我為博導讓我戴假烏紗帽嗎?"
  中國眼前這種情況實為老外所難解。即便"老內"如不佞者,最初也迷惑不解。現在,我一旦頓悟:在中國當前社會中,封建思想意識仍極濃厚。在許多人的下意識裏,西方傳進來的博士的背後隱約閃動着進士和翰林的影子。
  1998年9月19日



   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前一章回   後一章回 >>   
第1節:做真實的自己(代序)第2節:人生第3節:再談人生
第4節:三論人生第5節:人生的意義與價值(1)第6節:人生的意義與價值(2)
第7節:不完滿纔是人生(1)第8節:不完滿纔是人生(2)第9節:緣分與命運
第10節:謙虛與虛偽第11節:做人與處世第12節:走運與倒黴
第13節:牽就與適應第14節:知足知不足第15節:有為有不為(1)
第16節:有為有不為(2)第17節:三思而行第18節:論壓力
第19節:論朋友第20節:論恐懼(1)第21節:論恐懼(2)
第22節:愛情(1)第23節:愛情(2)第24節:愛情(3)
第   [I]   II   [III]   [IV]   [V]   頁

評論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