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类 《詩經》心得   》 第52節:第五章(6)      劉緒義 Liu Xuyi

  女人的肌膚本身就是一個深深的充滿誘惑的陷阱,她的色澤和質感既反映一個人的健康狀況,又能反映一個人的精神面貌。一個懷春少女在害羞的時候,臉上的肌膚會泛出紅暈,那一種白裏透紅的色澤,不知激起多少人蠢蠢欲動的審美衝動。而我們的民族自傳說時代起,就崇尚素色或白色美。素白本身就是美的基礎,孔子說“繪事後素”,一切美都是建立在白的基礎上的。尤其是在古代,在農耕文化和內陸環境下,能夠養就一身冰清玉潔的膚色,是多麽難能可貴。在這樣一種環境下,白與農耕中的黃形成鮮明的反差,起到了吸引人們觀賞的誘餌的作用。另外,現代生物學認為,女性在每月的排卵期膚色會白一些,而在其他的時候黑一些,這就意味着皮膚白的女性在生育後代上更具優勢。我們的先民大概也總結出了這樣一條經驗,再加上女性的白色肌膚(陰)更接近太陽光的色彩(陽),更吻合古人陰陽調和的觀念,所以古代乃至現代的男性更願意娶肌膚雪白的女性為伴侶,就像對女性天然愛慕的怡紅公子也對“雪白一段酥臂”想入非非。而凝脂一般的肌膚又意味着什麽呢?脂本身就是女性的愛好,它除了色澤白以外,還有明顯的質感,細膩而又富有彈性,柔潤而又富有光澤,是脂的特點。為什麽不是流動的脂呢?這是因為凝固的脂液化以後,給人的感覺很難看。有人以為“凝脂”缺乏生機、活力,其實不然,生機、活力並不體現在質感上,而體現在色澤上。古人有“豆腐西施”之譽,也說明了人們對美的標準重在白色和柔嫩的質感上,而豆腐所含的豐富蛋白質又能養人。
  領,就是頸。頸部即使是在現代都是一個最能體現女性美和魅力的部位。首先,頸部不能過細過長,又不能過粗過短。如果過細過長,則筋骨畢露,那就成了骨感美人了;若頸部過粗過短則顯得臃腫肥碩,都不適合我們民族中庸之美。如蝤蠐般的頸部,正是恰到好處的。你可以想像一條天牛的幼蟲,其頸部是多麽可愛。從外觀上,女性的頸部以對稱適中、潤滑而有彈性為佳;從內質上看,女性頸部還能體現一個人的高貴典雅的氣質。俗話說,男人看腰,女人看頸。女人的腰固然摸不得,而其實女人的頸是更摸不得的。因為頸部同樣能讓人聯想到女性的最明顯的性徵胸部及乳房。倘若女性允許你在她頸部深情一吻,那就一切盡在不言中了。所以,女性的頸部不僅是美的體現,更是女性風情的標志,微妙更勝於小蠻腰。後世女性喜歡在頸部佩戴一些飾物,其目的無非兩個,要麽是掩飾自己頸部的缺憾;要麽是為了突出自己頸部的性感。
  牙齒自不用說了,這從今天電視裏鋪天蓋地的牙膏廣告就可盡知。世界上幾乎所有的民族都以齒白為美,我國臺灣的柏楊還說,“上帝造人,真是奇怪,皮膚的顔色有黑有紅,頭髮的顔色有黑有黃,眼睛的顔色則有黑有藍,衹有牙齒一律雪白。論及女人的三圍,該粗的地方粗之,該細的地方細之,論及牙齒,則勢必‘該白的地方白之’,纔是第一等人才”。有個笑話更是形象地說明了齒白的好處。有人問黑牙女子姓什麽,那女子緊閉嘴唇,鼓起兩腮,喉嚨裏嘰咕道:“顧。”又問多少年紀,她鼓腮答:“15。”最後問她有啥本事,她又在喉中答道:“會敲鼓。”去問白牙女子姓什麽,那女子把嘴張開,答道:“秦。”問芳齡多少,她又把口一張,答道:“17。”問她會做啥事,她便把嘴張大,讓白齒盡露,說道:“會彈琴。”可見,古人對牙齒的美也早有體會,瓠犀般的皓齒,方正潔白,比次整齊。想像一下,一個男子和這樣一個瓠犀般白齒的女子深情一吻時,那種陶醉總會伴隨着一種不可言說的香味吧。
  “螓首蛾眉”,說的是女子的額頭和眉毛之美。額頭豐滿,不管是男人還是女人都是一種明顯的外在美。眉位於額頭之下,眼眶之上,它和一雙水靈的眼睛構成雙璧,如眉清目秀、眉來眼去之類。眼睛會傳神,眉毛亦傳情。這就是眉毛的重要性。晏幾道《采桑子》:“一寸秋波,千斛明珠覺未多。”以“千斛明珠”比喻明潔靈動而溫情脈脈的眼神。這眼神就是靠眉和眼共同完成的。如果說眼睛是人心靈的窗戶,那麽眉則是裝飾這窗戶的。古人稱美女為蛾眉,就好比今人稱美女美眉,是一個道理。有人說,眉毛之美的觀念成熟在六朝,而其實發端卻在《詩經》時代,“蛾似黃蝶而小,其眉勾麯如畫”。《詩經》時代是以蛾眉為美的。甚至到了晚唐五代,仍然如此。如溫庭筠的詞中說,“小山重疊金明滅,鬢雲欲度香腮雪。懶起畫蛾眉,弄妝梳洗遲”(菩薩蠻)。



   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前一章回   後一章回 >>   
第1節:第一章(1)第2節:第一章(2)第3節:第一章(3)第4節:第一章(4)
第5節:第一章(5)第6節:第一章(6)第7節:第一章(7)第8節:第二章(1)
第9節:第二章(2)第10節:第二章(3)第11節:第二章(4)第12節:第二章(5)
第13節:第二章(6)第14節:第二章(7)第15節:第二章(8)第16節:第三章(1)
第17節:第三章(2)第18節:第三章(3)第19節:第三章(4)第20節:第三章(5)
第21節:第三章(6)第22節:第三章(7)第23節:第三章(8)第24節:第三章(9)
第   [I]   II   [III]   [IV]   頁

評論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