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散文集 》 浮光掠影看平生 》
第52节:读《论语》献疑(7)
启功 Qi Gong
从以上各例来看,孔子提出最高道德标准"仁",不是某一端或某几端所能概括的,更不是仅从某一人具有某点好行为,即评这个人够"仁"的。如《公冶长》篇"子张问曰:令尹子文三仕为令尹,无喜色;三已之,无愠色;旧令尹之政必以告新令尹,何如?子曰:忠矣。曰:仁矣乎?子曰:未知,焉得仁。"相反,如说文王、泰伯够"至德",夷齐、管仲够"仁",都不是从一节、一端来论的,从某些行为论是"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不但够"仁",而且够"圣"。可见孔子所标举的"仁",包含的既广且大,即使我们将以上这些大端综合起来用某一个词来作代表,也实在是无从措手。即勉强用几个字,也会感到克己复礼四字或"恭"、"宽"等五字是不够的。
不得已姑从"仁"这一词的文字本义来看。"仁"字即是古写" "字的"隶变"字体。大概在孔子的当时,"仁"的" "还没有分为表道德和表身体的两种写法。那么"仁"当然即是"人"。即在今天社会上一种评论人品的说法,还有"够人格"、"有人性"、"合人道"等褒义词。如果斥责一个坏人,说他"不是人",这比借用某些动物什么"猪"、"狗"等词来骂人,还重得多。有人说,《中庸》已经说过"仁者人也",何必远引古文字?答曰:仓颉造字出于传说,子思作《中庸》实际也源于传说。仓颉在先,当然要先引的。近代自从"人道"、"人性"被批判以来,"仁兄"一称在信札中也久已不见了,现在研究古代孔子的学说,不可能不涉及"仁"和"人"的字样,这个"文责"只好由孔子自负了。
八孔子学说的发展
宇(空间)宙(时间)间一切事物都在不同情况中不断地发展。人类在社会中更在不同的时间和空间中随着不同的民族的生活条件创造出不同的文化。自古以来各家圣哲的学说,都是随着他们当时的文化,解决他们当时的社会问题而有所创立。及至时过境迁之后,即在他们各自的门派中,也不容不有所发展。以孔子的学说而言,仅仅两代就有显著的变化。"陈亢问于伯鱼(孔子之子名鲤,字伯鱼)曰:子亦有异闻乎?对曰:未也。(孔子)尝独立,鲤趋而过庭,曰:学《诗》乎?对曰:未也。曰:不学《诗》,无以言。鲤退而学《诗》。他日,又独立,鲤趋而过庭。曰:学礼乎?对曰:未也。(曰:)不学礼,无以立。鲤退而学礼。闻斯二者,陈亢退而喜曰:问一得三,闻《诗》闻礼,又闻君子之远其子也。"(《李氏》)
孔子并没有自教孔鲤,但孔鲤的儿子子思却有许多学说的记录。首先是传说他作《中庸》,虽见于《史记·仲尼弟子列传》,而《论语》中既说"子罕言利与命与仁"(《子罕》),又记子贡说"夫子之言性与天道,不可得而闻也"(《公冶长》)。但《中庸》却说:"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如果《中庸》真是子思所作,其中许多主要论点却是孔子少说或没说的,那么子思又是从哪里学来的呢?如今考古出土许多简牍,中有标题《子思》的,这在流传已久的传说作《中庸》之外,又添许多言论了。
子思的门徒又传于孟子,孟子又被唐人韩愈所推尊,这是一个系统。另一系统是孔子作《春秋》,孔子自己说"述而不作",那么作《春秋》是否事实,至今还有若干争议。作《传》的"公羊"、"毂梁"、"左氏"把鲁国当时一份"大事记"各加解释,汉代董仲舒又引申附会了许多算是孔子原意的学说,这是又一套发展。
北宋华山道士一派的学说,累传到了邵雍,他还表里如一地举着道家的旗帜。周敦颐、张载、程颢,由道家改举儒家旗帜,而程颐、朱熹更正颜厉色地以儒自居,以圣自居。并把《大学》、《中庸》压在《论语》之上,称为《四书》。还私自又搞静坐一套禅家道术。旁人说到佛、禅,他们都斥责过那是"夷狄之学"。再往后什么陆九渊、王守仁等等,更不必列举子。总之都打着孔子旗号,而说了孔子所没说过的话。这是历史发展的常情,也是惯例。
总之,孔子在生存的那个时代里,那个社会中,而有他那样的思想,那样的行为,那样的学说,不能不被他的弟子们以及后代读过他的学说的人,心服口服地尊敬他为圣人、为师表。但是孔子的时代,一切社会情况、物质条件,以及文化、思想,当然与后世有所不同,后世的人所理解的儒家学说,也不能不有所歧异。即以汉代和宋代的学者对孔子学说的认识和解释,无疑都是属于发展了的孔子学说。更无论金、元、明、清人的继续发展了。这是说遵奉儒学的一方面。至于反对儒学的,甚至提出"打倒孔家店"时,所针对的"孔家店",也是发展了的孔子学说,与孔子自己曾说的,在精神实质上已多不相干了!还有,虽想尊奉孔子,而方法片面,如七十年前那种"读经救国论",事实上给孔子帮了倒忙了!
请欣赏:
请给我换一个看看! 拜托,快把噪音停掉!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
|
第1节:代序 笑对风雨人生(1) | 第2节:代序 笑对风雨人生(2) | 第3节:代序 笑对风雨人生(3) | 第4节:我心目中的郑板桥(1) | 第5节:我心目中的郑板桥(2) | 第6节:记齐白石先生轶事(1) | 第7节:记齐白石先生轶事(2) | 第8节:记齐白石先生轶事(3) | 第9节:记我的几位恩师 | 第10节:夫子循循然善诱人(1) | 第11节:夫子循循然善诱人(2) | 第12节:夫子循循然善诱人(3) | 第13节:夫子循循然善诱人(4) | 第14节:夫子循循然善诱人(5) | 第15节:夫子循循然善诱人(6) | 第16节:夫子循循然善诱人(7) | 第17节:溥心畬先生南渡前的艺术生涯(1) | 第18节:溥心畬先生南渡前的艺术生涯(2) | 第19节:溥心畬先生南渡前的艺术生涯(3) | 第20节:溥心畬先生南渡前的艺术生涯(4) | 第21节:溥心畬先生南渡前的艺术生涯(5) | 第22节:溥心畬先生南渡前的艺术生涯(6) | 第23节:溥心畬先生南渡前的艺术生涯(7) | 第24节:溥心畬先生南渡前的艺术生涯(8) | |
| 第 [I] II [III] [IV] 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