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交礼仪 成就你的君子风范:礼乐人生   》 第52节:礼仪传承与当代教育(7)      彭林 Peng Lin

  朱熹在他的《大学章句序》里说,上古时候的学制,分为“小学”、“大学”两个阶段。从王公以下一直到庶人的子弟,八岁开始入小学,学习洒扫、应对、进退等等比较简单的礼节,以及礼、乐、射、御、书、数方面的基础知识。到了十五岁的时候,从天子到元子、众子,以至公、卿、大夫、元士的嫡子,以及庶民子弟中的学业优秀者,要入大学,学习穷理、正心、修己、治人的学问。朱熹认为,小学和大学是古人为学的两个阶段,两者的分工是“小学是学其事,大学是穷其理”。
  朱熹在《题小学》里说,古代小学所教给孩子的洒扫、应对、进退一类的礼节,以及爱亲、敬长、隆师、亲友的道理,看起来都很简单、细小,但是,这一切都是孩子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根基,千万不能小看。小小年纪就懂得洒扫应对、入孝出悌的礼节,无论何时何地都谨记不忘。一有时间,就知道要诵诗读书,练习咏歌舞蹈。将来长大了,再行深造,穷理修身,哪里会有不成材的道理?而且,洒扫应对,入孝出悌,必须在童稚时期讲习,因为这个时候孩子比较单纯,身上坏习气比较少,只要教导得法,就能根植在他们的心田。如此一步一步引导,好的习惯就会随着他的年龄的增长而增长,而不会有教育不好的问题。
  朱熹不仅提出了一系列教学的宗旨,而且还把礼作为为学、修身、处事、接物的依据,他的影响可谓是超越古今,意义深远。
  为了使童蒙教育能够与西周的文武之道接轨,朱熹亲自编写了两本非常著名的童蒙教育的教材,一本是朱熹与刘清之合编的《小学》,另一本是《童蒙须知》。《小学》一书,分内外篇,共六卷。内篇有《主教》《明伦》《敬身》《稽古》等四卷,外篇有《嘉言》和《善行》两卷。全书以儒家的道德理念作为准绳,采撷儒家经典中尤其是礼书中的文句编连而成,主要是介绍一些最基本、最浅显的道理。《小学》面世之后,被列入学官,受到全社会的重视,在士大夫和民间广为流传。这本书在明朝传入朝鲜,经过著名学者金宏弼等的提倡,备受儒林的推崇,认为这是淑世教民最切要的著作。后来,《小学》又被政府指定为朝鲜学校教育的基本教材,屡屡翻刻印行,广颁于国中。
  朱熹认为,对儿童的教育,大道理一定不能多,那些东西孩子理解不了,要紧的是要求他怎么做。所以,他的《童蒙须知》重在规范儿童的行为。全书分为衣服冠履、语言步趋、洒扫涓洁、读书写文字、杂细事宜等五部分。朱熹在这本书的开头对各章的内在逻辑做了说明:“夫童蒙之学,始于衣服冠履,次及语言步趋,次及洒扫涓洁,次及读书写文字,及有杂细事宜。”可见五章的顺序是刻意安排的,有一个先后秩序和轻重缓急的考虑在里面。
  《童蒙须知》里的许多材料都是从《礼记》里面选取来的。朱熹认为,《礼记》里的《曲礼》《少仪》《内则》,以及《弟子职》等篇,就是上古时代小学教育残留下来的教材,所以,他特别重视这些材料,认为要弘扬儒家的圣贤之道,就一定要把这些材料作为基础。但是,古今异制,古礼难以简单移用,必须“因今之礼而裁酌其中”,因此,朱熹又在其中增加了适宜于时势的内容,再条分缕析,分类编排。务求每一条的要求都非常具体、明确,便于孩子理解和操作。下面我们来举些例子。例如《衣服冠履第一》提到孩子的仪容时,就有许多具体的要求:
  大抵为人,先要身体端整,自冠巾、衣服、鞋袜,皆须收拾爱护,常令洁净整齐。
  《礼记》说:“礼义之始,在于正容体。”要进入礼仪场合,首先要端正容体,就是要端正身体,把衣冠穿戴整齐。朱熹把这一点放在“为人之先”的地位来要求,是深得古礼的大旨的。与先秦的衣服相比,宋人的服饰有了很大的变化,朱熹并没有要求孩子们都换上古装,那种服装已经过时了,应该与时俱进,认同大家的服装。但是,古礼对于衣冠要整洁的要求并没有过时,所以他要求“先要身体端整”,冠巾、衣服、鞋袜,要“常令洁净整齐”。



   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前一章回   后一章回 >>   


【资料来源】中华书局
第1节:礼乐人生前言第2节:礼乐原典与君子人生(1)第3节:礼乐原典与君子人生(2)
第4节:礼乐原典与君子人生(3)第5节:礼乐原典与君子人生(4)第6节:礼乐原典与君子人生(5)
第7节:礼乐原典与君子人生(6)第8节:礼乐原典与君子人生(7)第9节:礼乐原典与君子人生(8)
第10节:礼乐原典与君子人生(9)第11节:礼乐原典与君子人生(10)第12节:礼乐原典与君子人生(11)
第13节:礼乐原典与君子人生(12)第14节:礼乐原典与君子人生(13)第15节:礼乐原典与君子人生(14)
第16节:礼乐原典与君子人生(15)第17节:礼乐原典与君子人生(16)第18节:礼乐原典与君子人生(17)
第19节:礼乐原典与君子人生(18)第20节:礼乐原典与君子人生(19)第21节:礼乐原典与君子人生(20)
第22节:礼乐文化与人文素养(1)第23节:礼乐文化与人文素养(2)第24节:礼乐文化与人文素养(3)
第   [I]   II   [III]   页

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