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四书类 》 論語新解——思與行 》
鄉黨篇第十(2)
何新 He Xin
[原文]
君子不以紺飾①,紅紫不以為褻服②。當暑,袗綌③,必表而出之。緇衣,羔裘;素衣,麑裘;黃衣,狐裘④。褻裘長短,右袂⑤。必有寢衣,長一身有半⑥。狐貉之厚以居。去喪,無所不佩。非帷裳,必殺之⑦。羔裘玄冠不以吊。吉月,必朝服而朝。
[譯文]
(10.6)君子不用深青帶紅的顔色做衣服領子和袖口的鑲邊,不用紅色、紫色做平時傢穿的私服。夏天,穿葛布單衣,出門則必套外衣。穿黑色罩衣則配黑色羔羊皮袍;白色的罩衣則配鹿皮袍;黃色罩衣則配狐皮袍。在傢穿的皮袍可長可短,有開口。睡覺必有睡衣,長度要達到身長的一半。用狐貉的厚皮來做坐墊。衹在喪期過後,纔佩戴各種飾品。除了禮服一定要截去多餘的布。不要穿黑羔羊皮袍、黑色禮帽去吊喪。每年正月初一,一定要穿禮服去朝見君主。
[註釋]
①紺音贛,音鄒,都是表示顔色。“紺”是深青中透紅的顔色,相當於今天的“天青”;“”是青多紅少,比紺更暗的顔色,“鐵灰色”。“飾”是滾邊,鑲邊,緣邊。古代,黑色是正式禮服的顔色,而這兩種顔色都近於黑色,所以不用來鑲邊,為別的顔色作裝飾。
②古代大紅叫“朱”,這是很貴重的顔色。“紅”和“紫”都屬此類,也連帶地被重視,不用為平常傢居衣服的顔色。
古代帛的染色分許多道工序,一、二、三道染嚮紅的方向,染成之色稱,入黑汁為紺,紺再入黑汁為,入黑汁為玄,玄入黑汁為緇,緇為純黑。孔子不用紺鑲邊,不用紅紫為私居之服用,其原因大體有兩種解釋。鄭玄認為,紺紫色類乎玄色,紅色類乎色,而玄、是祭服顔色,所以不宜用它們做鑲邊、褻衣。又一說是認為它們都不是正色,討厭它們奪了正色。
③袗音軫,單也。此處用為動詞。音癡,細葛布。綌音隙,粗葛布。
④古代穿皮衣,毛嚮外,因之外面一定要用罩衣,這罩衣就叫做裼(音錫)衣。這裏“緇衣”、“素衣”、“黃衣”的“衣”指的正是裼衣。緇,黑色。古代所謂“羔裘”都是黑色的羊毛,就是今天的紫羔。麑音倪,小鹿,它的毛是白色。
⑤褻裘長為了保暖。古代男子上面穿衣,下面穿裳(裙),衣裳不相連。因之孔子在傢的皮襖就做得比較長。袂,袖子。右袖較短,為做事方便。
⑥寢衣即被。古代大被叫“衾”,小被叫“被”。
⑦帷裳,禮服,上朝和祭祀時穿,用整幅布做,不加剪裁,多餘的布作褶疊(褶疊古代叫做襞積),猶如今天的百褶裙。
殺,去聲,減少,裁去。“殺之”就是縫製之先裁去多餘的布,不用褶疊,省工省料。
[原文]
齊,必有明衣,布①。齊必變食②,居必遷坐③。
[譯文]
(10.7)齋戒,一定要着清潔之衣,以布做。齋戒時,一定要改變飲食,一定要獨居一室。
[註釋]
①布一般是用草棉(棉花)紡織的,但古代沒有草棉,布的質料,王夫之《四書稗疏》說:“古之言布者,兼絲麻枲葛而言之。練絲為帛,未練為布,蓋今之生絲絹也。清商麯有雲:‘絲布澀難縫’,則晉宋間猶有絲布之名。唯孔叢子謂麻薴葛曰布,當亦一隅之論。”趙翼《陔餘叢考》說:“古時未有棉布,凡布皆麻為之。記曰‘治其絲麻,以為布帛’是也。”
②變食,便食也。
楊伯峻說:“古人有三種說法:(一)《莊子·人間世》說:顔回曰:‘回之傢貧,惟不飲酒食茹葷者數月矣。如此,則可以稱齊乎?’曰:‘是祭祀之齊,非心齊也。’有人據此,便把‘不飲酒,不茹葷’(葷是有濃厚氣味的蔬菜,如蒜、韭、蔥之屬)來解釋“變食”。(二)《周禮·天官·膳夫》:‘王日一舉……王齊,日三舉。’這意思是王每天雖然吃飯三頓,卻衹在第一頓飯時殺牲,其餘兩頓,衹把第一頓的剩菜回鍋罷了。天子如此,其他的人更不會頓頓吃新鮮的。若在齋戒之時那就頓頓吃新鮮的,不吃回鍋的剩菜,取其潔淨,這便是‘變食’。(三)金鶚《求古錄·禮說》補遺,‘變食不但不飲酒、不食蔥蒜等,也不食魚肉’。”
③遷坐即改變臥室。古代的上層人物平常和妻室居於“燕寢”;齋戒之時則居於“外寢”(也叫“正寢”),和妻室不同房。唐朝的法律還規定如舉行大祭,在齋戒之時官吏不宿於正寢的,每一晚打五十竹板。這或者猶是古代風俗的殘餘。(楊伯峻說)
请欣赏:
请给我换一个看看! 拜托,快把噪音停掉!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資料來源】北京工業大學出版社 |
|
|
| 編輯推薦 | 內容簡介 | 圖書目錄 | 序 | 學而篇第一(1) | 學而篇第一(2) | | 學而篇第一(3) | 學而篇第一(4) | 為政篇第二(1) | 為政篇第二(2) | 為政篇第二(3) | 為政篇第二(4) | | 為政篇第二(5) | 八佾篇第三(1) | 八佾篇第三(2) | 八佾篇第三(3) | 八佾篇第三(4) | 八佾篇第三(5) | | 八佾篇第三(6) | 八佾篇第三(7) | 裏仁篇第四(1) | 裏仁篇第四(2) | 裏仁篇第四(3) | 裏仁篇第四(4) | |
| 第 [I] II [III] 頁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