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学 对话:中国社会转型中的焦点问题   》 第52节:教育之我的大学(7)      Yi Ming

  陈伟鸿:其实刚才我们现场这么热烈的讨论都是由我们许校长的两句话引发而来的,在今天的节目当中,我们还有三句话准备好了。这是什么样的三句话?它又将会在现场带来什么样热烈的讨论呢?不要走开,广告之后欢迎各位继续回到我们节目现场。
  ◆"研究生招生考试要取消"
  陈伟鸿:好,欢迎各位继续回到我们今天《对话》节目的现场。今天我们邀请到的是北京大学的校长许智宏先生。在前面的节目当中,我们和许校长一起回顾了他曾经说过的两句话,但接下来我们马上要来揭开第三句话的谜底了,这是什么样的一句话?来,我们一块看一看。我们在这个题板上看到的是非常简单的几个字"研究生招生考试要取消"。事实上我们可以来还原一下当时您说这句话的情形。这是在去年的12月4号,您到广西大学去发表一次演讲,题目是《一流大学与人才培养》,当时说了这么一句话。为什么会说要改变研究生招生考试的这种情况?
  许智宏:前因后果是这样的,我讲研究生是为国家培养高层次人才的,我讲我们的学生已经够苦了,我当然有点半调侃。从小学、初中、高中、大学,一路考过来,研究生还要考试,所以这个意义上来讲。我主张总有一天这个研究生考试(要取消)。
  陈伟鸿:为什么要讲这个话?是不是因为您看到了现行的研究生招生制度当中存在着一些什么样的弊端?
  许智宏:大学如果讲它是打一个基础的话,研究生是培养你某一方面的专才或者研究的能力,这种情况是不能拿考试考出来的,我们更需要对学生进行综合素质的考察。我们高考就没有办法,我们只能根据全国统一考试或者省的考试,根据成绩录取。研究生如果再按这种方式来录取的话,那我觉得真正我们要培养创新人才最后一步都把它扼杀掉了。
  陈伟鸿:那如果说您现在要招一名研究生的话,比如说你会出什么样的题来考查他的这个素质?
  许智宏:我更多的希望,比如他的经历。
  陈伟鸿:看大学的经历。
  许智宏:比如他大学做过哪些。我是学理科的,因为书本知识,我想基本上哪些大学它达到什么水准我清楚得很,全国哪些大学的生物系的水平应该达到,基本上他只要班上不是差得很多的话应该基本上过得去,但是他的能力怎么样,比如动手的能力、思考的能力怎么样,那从他的经历看得出,他做过哪些实验,他有过那些经历,创造过哪些实践,通过一次考核,几个教授大家坐在一起谈一谈。我想就可以基本判断出来。
  陈伟鸿:其实说到高考,我觉得尽管现在对高考各种各样的声音和意见都有,但至少它在目前的情况之下,是保证公平的一个手段。那如果说都不考试了的话,那么这种公平性到底从哪里来体现出来?许校长,如果您招研究生,您也不用让我们大家都来考,如果以往的话,我的分数比你少10分,我考不上我心服口服,那是我成绩比你差。但今天取消了考试了,都是教授说他能力强他就强,说他基础扎实他就扎实,那我就会觉得有一些不公平。
  许智宏:媒体上讲,许校长讲北大马上要取消考试。我讲我从来没有讲过北大要马上取消考试,但是我希望逐步逐步改造。我们更多主要考他们的能力,现在马上取消考试大家的确都有问题,但我们北大比如讲考试试题要灵活,更多考能力,另外逐步逐步减低笔试的权重,更多来对他其他各方面进行一些素质的综合能力的考试。因为你想全世界我想没有哪一个国家,像中国这样研究生还要考试的,也许我孤陋寡闻,至少发达的国家没有一个国家的研究生录取,搞什么全国统考录取研究生。
  陈伟鸿:孙教授,你觉得有什么好的方法能够保证大家所关心的公平?如果一旦我们把考试的权重降低的话。
  孙东东:对,要有一个完善的监督机制,程序要公开,录取的程序,招生的程序要公开。公开便于社会监督,这样才能保证它的公正性。



   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Previous Chapter   Next Chapter >>   


【Source】新华出版社
第1节:序第2节:1医疗改革之看病难(1)第3节:1医疗改革之看病难(2)
第4节:1医疗改革之看病难(3)第5节:1医疗改革之看病难(4)第6节:医疗改革之看病难(5)
第7节:医疗改革之看病难(6)第8节:医疗改革之看病难(7)第9节:医疗改革之看病难(8)
第10节:医疗改革之看病难(9)第11节:医疗改革之看病难(10)第12节:医疗改革之关注药价(1)
第13节:医疗改革之关注药价(2)第14节:医疗改革之关注药价(3)第15节:医疗改革之关注药价(4)
第16节:医疗改革之关注药价(5)第17节:医疗改革之关注药价(6)第18节:医疗改革之关注药价(7)
第19节:医疗改革之关注药价(8)第20节:教育之九年制义务教育(1)第21节:教育之九年制义务教育(2)
第22节:教育之九年制义务教育(3)第23节:教育之九年制义务教育(4)第24节:教育之九年制义务教育(5)
No.   [I]   II   [III]   [IV]   Page

Comments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