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家评传 》 金庸傳 》
第52節:第二十八章 中共邀請 二十八年後還故國(2)
冷夏 Leng Xia
辛磊 Xin Lei
中方的報告很快就送到鄧小平那裏。
查良鏞對鄧小平仰慕已久,而鄧小平對查良鏞不但不陌生,還特別欣賞他。鄧小平是從《明報》的社評中認識查良鏞的。
查良鏞在自己撰寫的社評中,反對中共批判北大教授馬寅初,支持馬寅初的“人口論”,反對盲目的“大躍進”思想和行為,支持慘遭迫害的彭德懷,反對“文革”,反對江青和林彪,反對紅衛兵“造反”,反對江青之流睏擾周恩來,批評“左”傾路綫……這些觀點,基本上和鄧小平的主張和看法是一致的。所以,很早以前,鄧小平就已經留意到這個跟那些人云亦云、看風使舵的報人、評論傢截然不同的查良鏞,非常欣賞他深邃理論和獨到的見解。
當然,給鄧小平留下最深刻印象的,可能還是查良鏞一貫以來對他的支持和擁護。尤其是鄧小平70年代被打倒,落難到江西省的那段艱難歲月,查良鏞時常在《明報》的社評中稱贊鄧小平,支持鄧小平,反對中共對他的處置,並預言他將“東山再起”。
在那個年代,別說是在國內,就是在海外,在報章上公開支持、稱贊鄧小平的文章少之又少,而像查良鏞那樣常常在社評中客觀評價鄧小平、擁護鄧小平的,也很難找到第二個人。
在落難的日子裏,像查良鏞這樣的支持和擁護,多多少少會給處於事業低𠔌的鄧小平帶來一些安慰,甚至是一些力量。從某種意義上來說,查良鏞是鄧小平的一個志同道合、殊途同歸的“知音”。也許,從那個時候起,鄧小平就覺得查良鏞是值得一見、值得一談的朋友。
查良鏞對鄧小平的支持和擁戴還不止於此。
在鄧小平復出後,查良鏞不斷在《明報》上撰文支持鄧小平的改革開放政策,對鄧小平安排務實派執掌黨政大權大加稱贊,並力擁鄧小平當國傢主席……所有這些,鄧小平都知道得一清二楚。相信他一直想見見查良鏞這位特殊的“朋友”、不尋常的報人。
所以,我們可以想像,當他看到有關部門送來的邀請查良鏞訪問大陸的報告時,他或許有些高興,連聲自語:“這個查良鏞!這個查良鏞!”隨即,鄧小平在報告上寫下批示:“願意見見查先生。”
在國務院港澳辦公室、新華社香港分社和中旅社等機構的安排下,1981年7月16日,查良鏞攜妻子和一對子女起程回大陸。陪同查良鏞去大陸的還有中方的一些官員。
坐在從香港飛往北京的客機上,看着舷窗外,往事歷歷如在眼前。
1948年,第一次南下香港謀業的時候,自己纔24歲。那時,身無半文,衹有滿腔熱血,連乘出租車過海的10元港幣也是嚮鄰座的香港《國民日報》潘社長臨時藉的。
想到這,查良鏞不禁暗暗一笑。那位人人稱為“小查”的小青年,如今已是大名鼎鼎的新派武俠小說一代宗師、富有的報人、指點江山的社評傢,如今正作為中共政府的貴賓,衣錦還鄉。撫今追昔,查良鏞自覺不愧此生,無悔為人。仰靠在座椅上,查良鏞靜靜地梳理着往事,他喃喃自語:“最後一次離開上海、杭州是什麽時候了?哦,沒錯,是年,算起來已有28年了。真是‘二十八年後還故國’啊!”
二十八年間,大陸風雲變幻,但不管怎樣,大陸畢竟是他的傢國,如今在闊別多年之後,終於回來了,而且是風風光光地回來了。當飛機飛到華北上空,可以看得見華北大地的時候,查良鏞按捺不住亢奮和激動的心情,頻頻俯視那片他既熟悉、又覺得陌生的故土……
请欣赏:
请给我换一个看看! 拜托,快把噪音停掉!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資料來源】湖北人民出版社 |
|
|
第1節:前言 | 第2節:第一章 傢族顯赫 已領風騷數百年(1) | 第3節:第一章 傢族顯赫 已領風騷數百年(2) | 第4節:第一章 傢族顯赫 已領風騷數百年(3) | 第5節:第二章 與書為伍 八歲開始讀武俠 | 第6節:第三章 文章惹禍 被聯合高中開除 | 第7節:第四章 打抱不平 竟招致勒令退學(1) | 第8節:第四章 打抱不平 竟招致勒令退學(2) | 第9節:第五章 進大公報 身無分文走香江 | 第10節:第六章 北上求職 垂頭喪氣返香港(1) | 第11節:第六章 北上求職 垂頭喪氣返香港(2) | 第12節:第七章 新晚報裏 常與梁羽生對弈 | 第13節:第八章 偶試身手 書劍恩仇露鋒芒(1) | 第14節:第八章 偶試身手 書劍恩仇露鋒芒(2) | 第15節:第九章 文壇佳話 三劍客彩筆爭輝(1) | 第16節:第九章 文壇佳話 三劍客彩筆爭輝(2) | 第17節:第十章 雪山驚天 射雕奠宗師地位 | 第18節:第十一章 編導電影 才子巧遇俏佳人(1) | 第19節:第十一章 編導電影 才子巧遇俏佳人(2) | 第20節:第十二章 自立門戶 八萬港元創《明報》(1) | 第21節:第十二章 自立門戶 八萬港元創《明報》(2) | 第22節:第十三章 經營慘淡 自撰小說撐報業(1) | 第23節:第十三章 經營慘淡 自撰小說撐報業(2) | 第24節:第十四章 傾力報道 逃亡潮帶旺《明報》(1) | |
| 第 [I] II [III] 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