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四书类 》 孔学感悟集:论语力 》
第52节:孔子其人(10)
于丹 Yu Dan
孔健 Kong Jian
孔子主张"使民以时"、"不误农时",这也为了"爱人"。在孔子的时代,一家一户的小百姓每年要无偿地为统治者服劳役,而且农忙时节也要服劳役。这样,严重影响了耕播和收获,给千家万户造成了损失。孔子并不反对服劳役,但反对在农民大忙的时候抽走劳动力,在孔子看来,作为统治者,做事要考虑到百姓的利益,百姓服劳役必须是在农闲的时候。
由上可知,孔子提出的"仁者爱人"是在对苦难中的百姓起保护作用,维护着百姓的实际利益,在为百姓讲话,抑制统治者的贪欲。这个主张意在缓和统治者与被统治者之间的矛盾,具有社会的进步意义。
"仁"是一种美德,同时还是人的一种本性。在孔子看来,正因为人有这种美好的本性,人才不是动物,所以孔子说:"仁者人也"。这里,孔子从人性的角度,进一步阐述了仁的重要性。
"仁"既然是人的本性,人的美德,那么,作为一个人就不要违背"仁",违背了就会做不仁的恶事坏事。仁之于人,犹如空气和水,谁也离不开,哪怕是一顿饭的工夫也不可离开。当你匆忙的时候不要忘了它,当你在罹难颠沛流离的时候也不要抛弃它。人活着要不违仁、不弃仁,永远与"仁"同在。
应该一生追求"仁",为社会和人类做出贡献,为了"仁"要肯于牺牲自己,不计较个人得失,见义勇为,乃至牺牲自己的生命。孔子说得好:"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这种杀身成仁舍生取义的精神形成了中国人的传统美德。宋代范仲淹讲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明末清初顾炎武讲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就是这种传统美德的体现,首先考虑的是天下国家,是民族的危亡,人民的生存,而不是个人的安危和荣辱。他们把孔子提倡的"爱人"推及到爱整个国家民族和全民众生。
以政为德
鲁国有位公卿贵族叫季康子,掌管朝政,治国的重任自然要落在他的肩上。如何治国呢?他去请教有学问的孔子,说:"我想杀掉一些坏人,亲近一些好人,你看怎么样?"孔子不以为然,回答说:"你治国当政,何必一定要大开杀戒呢?最好的办法是为官的人要带头行善做好事,只要你从善,百姓就会跟着学你从善,这就看你往哪条路上引。在位者的高尚道德好比是风,小百姓的道德趋向好比是草,风往哪边吹,草就往哪边倒。"这里讲了一种治国者的导向作用。
这番话,道出了孔子的心声,他反对乱杀人的暴政,主张宽大为怀的德政。他说:"为政以德,统治者就像明亮的北极星,安然地在自己的位置上闪闪发光,而周围的群星就护卫着它。"这里,孔子讲得很形象,把君民关系比作北极星与群星的关系,官民和谐,北极星与群星互相辉映。其所以此,就因为统治者实行了德政,对百姓宽厚。宽则得众,孔子为统治者开了治国的良方,实行德政可以得到百姓的拥护。
请欣赏:
请给我换一个看看! 拜托,快把噪音停掉!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
|
第1节:前言 《论语力》"出笼"花絮(1) | 第2节:前言 《论语力》"出笼"花絮(2) | 第3节:前言 《论语力》"出笼"花絮(3) | 第4节:前言 《论语力》"出笼"花絮(4) | 第5节:序一 为日文版《论语力》出版所作的序言(1) | 第6节:序一 为日文版《论语力》出版所作的序言(2) | 第7节:序二 中国出现"于丹现象"的背景(1) | 第8节:序二 中国出现"于丹现象"的背景(2) | 第9节:于丹:在成长中的感悟(1) | 第10节:于丹:在成长中的感悟(2) | 第11节:于丹:在成长中的感悟(3) | 第12节:于丹《论语》扶桑行(1) | 第13节:于丹《论语》扶桑行(2) | 第14节:于丹《论语》扶桑行(3) | 第15节:于丹《论语》扶桑行(4) | 第16节:于丹《论语》扶桑行(5) | 第17节:于丹日本讲座(1) | 第18节:于丹日本讲座(2) | 第19节:于丹日本讲座(3) | 第20节:于丹日本讲座(4) | 第21节:于丹日本讲座(5) | 第22节:于丹日本讲座(6) | 第23节:于丹日本讲座(7) | 第24节:于丹日本讲座(8) | |
| 第 [I] II [III] 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