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风景名胜 》 萬裏長城縱橫談 》
第五編 文化薈萃(1)
董耀會 Dong Yaohui
為什麽說長城史本身就是一部文化史?
長城文化是中國古代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長城文化促進了中國古文化的發生與發展。中國有文字記載的歷史有三千年,而長城幾乎與此同時産生。周幽王烽火戲諸侯,褒姒一笑失天下,成為古今中外治國者的笑料。歷代文人墨客以長城為內容寫下的詩篇更是數不勝數。反映鎮守邊關將士徵戰生活的“塞下麯”、長城詩,在中國古詩歌中占有相當的比重和地位,成為萬世不朽之詩篇。多年的徵戰生活竟然使目不識丁的劉邦詠出了“大風歌”、漢武帝劉徹更是有“天馬來兮窮西極”之興嘆。隋煬帝楊廣雖然昏暴,但對先聖所築長城則是贊嘆不已,在《飲馬長城窟行》一詩中,楊廣道出了築長城之意義所在:“樹茲萬世策,安此億兆生”。煬帝雖然是馬上得天下,但仍然“詎敢憚惟思,高枕於上京”,亦橫漠築長城三千餘華裏,唐代道州司王翰僅幾句詩文便道出秦始皇修長城與秦二世而亡之真諦,其《長城詩》曰:“秦築長城何太愚,天實亡秦非北鬍。一朝禍起蕭墻內,渭水鹹陽亦覆都。”這種見解比後人把秦二世而亡歸罪於秦始皇修長城要客觀得多。宋朝釋文珦用短短二十言即說明秦長城之作用,其《悠悠萬裏行》寫到:“秦既滅六國,驅民築長城,長城三千裏,將以限北兵”。唐代著名詩人岑參曾任安西四鎮節度使,在邊關奔波數年,對邊關將士守關徵戰生活體會頗深,寫下了許多反映邊關將士徵戰戍邊活動的詩歌,被後人譽為“邊塞詩人”。
★
王維的“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之詩句勾畫出邊關壯美宏偉的風光。“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之嘆,道出了多少離別之情。王之渙“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之句,寫盡古時邊關的凄涼與艱辛。明代巡按御史徐養量獨具慧眼嚮統治者提出諷諫:“王者守四夷,天險亦空設。”至於昭君出塞,更是名留千古,她為民族和睦而下嫁單於,被歷代文人所稱頌。20世紀30年代至50年代,考古學家曾在甘肅居延古城遺址處發掘出漢簡兩萬餘枚,1990又在敦煌懸泉置遺址發掘出漢簡一萬五千餘枚。這些漢簡內容豐富,涉及諸多方面歷史文化。這些漢簡的發掘,重現了中華民族的古代文明。它所展示的古代書寫工具及文字,給中國文化增添了新的光彩。中國的絲綢,也是沿長城古道運往西方。火槍火炮的出現更是與長城有關。從這個意義上說,一部長城史,是中國歷史的縮影,研究中國歷史與文化,離不開研究長城的歷史與文化。
長城文化特色及其內容是什麽?
長城文化圍繞長城構築和使用,把物質産物和精神産物有機結合,具有濃郁的民族、地域性色彩。作為軍事防禦設施,長城堪稱人類歷史上所創造出的最為龐大的産物。因工程之艱巨、存在之長久、功能之顯赫、影響之深遠,積澱和凝聚了極為豐富深刻的文化內涵。長城作為人類歷史上最為宏偉壯觀的文化遺存,鮮明地體現出構築者的思想感情、思維方式、價值取嚮,寄托了當時人們的嚮往與追求,銘刻着民族的心理軌跡,凝聚了種種時代的社會人文信息。長城文化不但包括作為物質實體客觀存在的物態文化;而且也包括反映長城南北農耕民族與遊牧民族不同生産方式、生活方式衝突與融合的制度文化;包括圍繞長城製定的戰略戰術及從中體現的軍事思想,作為構築運用長城重要配套措施的軍屯、民屯、商屯中體現的經濟思想,憑藉長城調節民族關係鞏固統一多民族國傢的政治思想等意識形態文化。屬於這一層面的,還包括大量守邊將士、文人墨客、藝匠畫師以長城為題材創作的文藝作品,以及在民間廣為流傳的神話與傳說。此外,在構築運用長城以及長城戍守、生活於長城地帶所凝聚顯現出的思維方式,價值取嚮、審美情趣、風俗習慣、乃至民族性格和文化精神等則屬長城中的深層心態文化層次。
《長城風情錄》是怎樣一部電視紀錄片?
《長城風情錄》是由中國長城學會等單位與北京、天津、內蒙古、甘肅、新疆等5省、市、自治區電視臺於1988年開始聯合攝製的16集電視係列片。該片以歷代長城為基綫,重點表現長城內外居住的漢、回、維吾爾、蒙古、藏、哈薩剋、朝鮮、滿、達斡爾、柯爾剋孜、錫伯、鄂溫剋、塔吉剋、保安、東鄉、撒拉、裕固、烏孜別剋、塔塔爾、俄羅斯、鄂倫春、赫哲等22個民族在生産方式、宗教信仰、婚喪嫁娶、飲食起居等方面的特點,從而展現出一幅中華民族絢麗多彩的風俗畫捲。它是第一部表現中國北方衆多民族風情的電視係列片。
《萬裏長城》是怎樣的一部電視係列片?
《萬裏長城》是中國第一部考察萬裏長城的長達37集的大型電視係列片,由中國長城學會籌委會牽頭,河北、遼寧、天津、北京、山西、內蒙古、陝西、寧夏、甘肅、新疆等10個省、市、自治區的電視臺聯合攝製,該片以明長城為主綫,係統地介紹了長城的歷史沿革以及歷史事件、歷史人物、建築結構、兵備武備、名勝古跡、民族宗教、民間傳說等諸方面的內容,是目前最完整的用電視鏡頭記錄的一部“萬裏長城百科全書”。該片拍攝於1986年至1987年,1988年元旦起在全國播映。
请欣赏:
请给我换一个看看! 拜托,快把噪音停掉!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資料來源】人民教育出版社 |
|
|
第一編 歷史沿革(1) | 第一編 歷史沿革(2) | 第一編 歷史沿革(3) | 第一編 歷史沿革(4) | 第一編 歷史沿革(5) | 第一編 歷史沿革(6) | 第一編 歷史沿革(7) | 第一編 歷史沿革(8) | 第一編 歷史沿革(9) | 第一編 歷史沿革(10) | 第一編 歷史沿革(11) | 第一編 歷史沿革(12) | 第一編 歷史沿革(13) | 第二編 建築遺存(1) | 第二編 建築遺存(2) | 第二編 建築遺存(3) | 第二編 建築遺存(4) | 第二編 建築遺存(5) | 第二編 建築遺存(6) | 第二編 建築遺存(7) | 第二編 建築遺存(8) | 第二編 建築遺存(9) | 第二編 建築遺存(10) | 第二編 建築遺存(11) | |
| 第 [I] II [III] [IV] 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