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四书类 》 論語講義 》
裏仁第四(7)
李裏 Li Li
子曰:“古者言之不出,恥躬之不逮也。”
孔子說,古代人不輕易說話。為什麽呢?後邊一句是原因。“恥”,就是以……為可恥;“躬”就是自己的行動;“逮”,達到。以自己的行動不能達到為恥。輕易說出口的話,是不是也能這樣輕易做到呢?所以“非言之難也,而行之難也”。儒傢強調身體力行,踐行,不輕易說,是因為怕自己做不到。
子曰:“以約失之者鮮矣。”
“約”,約之以禮,註意,《論語》裏講的“約”,其中一種意思是指約束,約之以禮,用禮來約束自己;“鮮矣”,少。因為以禮來約束自己而犯過失的,是很少的。一般而言,一個人嚴於律己,對自己要求比較嚴格,他犯的錯誤就會少。
子曰:“君子欲訥於言而敏於行。”
孔子說,君子應該“訥於言而敏於行”。語言不能順利地說出口就叫“訥”。“敏於行”,行動很敏捷。因為說話是很容易的,可是行為呢?真正要做好一件事情是很睏難的。因為說話容易,所以你說話要謹慎;行動不容易,所以你要敏捷。古人講少年要老成,因為青年人血氣正盛,很張狂,所以要註意謹慎、穩重。而老年人血氣已衰,更應該精神抖擻,讓自己生氣勃勃。君子都是少說多做的,我們中國人往往喜歡少說話多做事的人,而不喜歡誇誇其談、衹說不做的。
子曰:“德不孤,必有鄰。”
什麽叫孤?鰥寡孤獨,這是有講究的。孟子說,妻子去世了的稱為鰥,丈夫死了的稱為寡,從小沒有父母的稱為孤,老而無子的稱為獨。這是“孤”作名詞的意思。這裏的孤,是形容詞,意思是孤獨、孤單。“德不孤”,如果你是個有道德、有德行的人,“必有鄰”,字面講是必然有鄰居,就是說人們會來親近你,與你為鄰。如果別人都不願和你相處,那說明你自己的品德出了問題。
子遊曰:“事君數,斯辱矣;朋友數,斯疏矣。”
“數”,讀shuò,屢次、多次的意思。在這裏引申為過於殷勤。侍奉國君太過殷勤,就是自取其辱。對朋友太過殷勤、太周到,反而會被疏遠。我們今天常常說,太親近反而會疏遠,距離産生美。你過於殷勤,什麽事情都照顧到,關心多了,人傢反而厭煩你。你的出發點是好的,衹是不明白“恰當”這個道理。與人相處要恰到好處,人際關係才能和諧。
《裏仁》篇很好理解,就是孔子對《八佾》裏說的種種社會現象開出的方子。
请欣赏:
请给我换一个看看! 拜托,快把噪音停掉!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
|
| 序一 | 序二 深入淺出 微言大義(1) | 序二 深入淺出 微言大義(2) | 序三 讀《〈論語〉講義》 | | 序論(1) | 序論(2) | 序論(3) | 學而第一(1) | | 學而第一(2) | 學而第一(3) | 學而第一(4) | 學而第一(5) | | 學而第一(6) | 學而第一(7) | 學而第一(8) | 學而第一(9) | | 學而第一(10) | 學而第一(11) | 學而第一(12) | 學而第一(13) | | 學而第一(14) | 為政第二(1) | 為政第二(2) | 為政第二(3) | |
| 第 [I] II [III] [IV] 頁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