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春秋类 》 性情解讀:劉緒義讀春秋 》
第52節:宋襄圖霸,是是非非總成空(1)
劉緒義 Liu Xuyi
7、宋襄圖霸,是是非非總成空
齊桓托孤
齊桓公死後,其霸業會落在誰身上呢?這是一個問題,既是當年諸侯十分關切的一件頭等大事,也是今天歷史學家感興趣的問題。按理,自應由繼承齊桓公國君之位的人來承繼霸主之位,可惜的是,齊桓公一死,齊國陷於一片混亂之中。放眼中原,鄭國可謂氣數己盡,自己國內都忙不迭的內部傾軋;鄰近的魯國,自己的麻煩也了不得難;南方的楚國,雖然已正在崛起,但這個時候仍然鞭長莫及。中原諸國中勢力稍大的國傢就數宋國,這時的宋國國君就是宋襄公,他會不會成為繼齊桓公之後的新一代霸主呢?
宋是殷商後裔微子啓的封國。公元前11世紀中葉,周人滅亡了商王朝。按照當時的觀念,勝利者不能滅絶前朝的宗祀。所以,武王封紂王之子武庚於殷,以奉商湯宗祀,並分封自己的三名王弟管叔、蔡叔、霍叔於故商之地為"監",監督武庚治民,史稱"三監"。武王死後,周公旦攝政,引起了"三監"不滿,"三監"便與武庚聯合叛亂,發動了著名的"三監之亂"。主政的周公東徵徵討"三監"、誅武庚、平三監。
"三監之亂"後,周公對殷商遺民進行了新的規劃,那些反抗情緒激烈的殷商遺民被強行遷至東部,由中央政府直接加以管束。為安撫起見,周成王又另封微子啓於宋,公爵,建都於商之發祥地商丘,以續商之宗祀。
微子啓是商王帝乙之子,商紂王帝辛的同母長兄,名啓,被封於微,故稱微子。《史記·宋微子世傢》雲:"孔子稱微子去之,箕子為之奴,比幹諫而死,殷有仨仁焉。"微子、箕子、比幹,被孔子稱為殷之"三仁"。比幹被殺,箕子被囚,周武王伐紂滅殷,微子攜祭器歸周,在後人看來就是順應歷史潮流,棄暗投明。
史稱微子啓受封宋之後,頗有德政,深受臣民的愛戴,國傢很快穩定,周人的"以殷治殷政策"也終於收到了良好效果,一度睏擾統治者的歷史遺留問題基本得到解决,殷商遺民從此開始與周人融合。
西周時期,宋國作為前朝後裔,"於周為客",周王給予宋國以"貴客"的待遇,規定它不必嚮中央納粟,並有權使用商朝的禮儀制度,享受着其它諸侯國所沒有的特權。不過,除了優厚的政治待遇,宋國的分封對於周王室而言,還有一項特殊的作用。宋國地處黃淮平原,所處的地理位置近於東南,正是阻擋淮河流域東南夷入侵的第一道防綫,宋國是真正意義上的周王屏藩,戰爭是宋人生活中的重要組成部分。
作為商王朝的直係後裔,又是周室封國,宋即有遵守西周禮法制度的一面,又被允許保留商朝禮樂和文化傳統。商王朝脫胎自東夷族,民風膘悍,十分好戰。讀《詩經·商頌》,或是《尚書·商書》,都可以發現商人的文化內涵與周人有着明顯的區別,這種區別集中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殷商(包括宋人)重鬼神與祭祀,而周人則重人文;二是對殷人宋人都崇尚力,而周人重德。宋人繼承了商人的文化傳統,對武力和徵服給予充分的肯定和崇尚,神權與尚力的思想貫穿始終。相比之下,周人的文化內涵是"德"與"孝"等道德觀念,而將戰爭視為"刑"。周人將戰爭與刑罰視作同一類事物,僅僅視徵伐為懲罰有罪者的手段。宋人作為商人的直接後裔,又身處與強大的東南夷作戰的最前沿,強悍的民風始終沒有退色。微子以後,歷代宋君繼續尊守"於周為客"的祖製,以維護周室為己任,富國強兵,發展生産,終西周一代,宋國從受封之初的百裏之國逐漸隨着周與東南夷的戰爭進程而嚮東南地區擴張,至春秋初年發展成為中原地區的一等大國,其疆域含今河南東部、江蘇西部、安徽北部、山東南部,地處黃淮,橫跨四省。
到春秋初年,當鄭國小霸中原之際,宋國一直就是鄭國的主要競爭對手。《左傳·桓公二年》載,宋殤公即位的十年間,曾發動了十一次戰爭。宋殤公於隱公四年即位,即一戰伐鄭,圍其東門;再戰取其禾;隱公五年,三占取邾田;四戰邾、鄭,入其郛;五戰伐鄭,圍長葛;隱公九年,鄭伯假以王命伐宋,殤公於是與鄭六戰;七戰於隱公十年,宋魯大戰於菅;八戰,宋衛入鄭;九戰,宋蔡衛三國伐戴;十戰,鄭伯入宋。隱公十一年,鄭伯以虢師大敗宋師是為十一戰。這些戰爭大多還是宋國主動出擊而挑起的,足見宋國的勢力。
宋國地處一望無際的平原,面對膘悍善戰的夷人進攻時無險可守,也易攻難守。因此,主動出擊,以攻為守,這是宋殤公在世時選擇的戰略。除此之外,如何有效的防禦外敵,也是歷代宋國國君考慮最多的問題。沒有地理之便,那就衹有依靠高大堅固的城墻和寬闊深淵的護城河來抵禦。最早的"高築墻,廣積糧"就發端於此。考古發崛證實,宋國城池大多達到了頂寬12-15米,底寬在25-27米之間,高11.5-12米的規格。而直到戰國時期的魏國城墻高度通常都衹在6米上下,厚也不過十來米;魯國城墻高不過4.5米,底寬20米。一般情況下,城墻的高大堅固是與其國力成正比的。可以看出他們的戰鬥力絲豪不弱。
宋國為商朝之後,"以奉先祀",保留着濃厚的殷商文化的傳統和風俗習慣,信鬼神、好祭祀,就連政治制度也於其它的諸侯國存在很大差異。宋國與衆不同的政治制度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獨特的君位傳承方式。商王朝的王位繼承制度是"以弟為主,而以子繼輔之",大多采用兄終弟及的方式。自商湯至紂王帝辛,二十九帝中有十四帝是以弟繼兄之位,即便傳子也多傳兄弟之子。這與西周及絶大多數諸侯國所采取的嫡長子繼承製有很大區別。依嫡長子傳承製,君主衹能由嫡長子繼承,別子、庶子、兄弟均無緣大位,嫡長製的明顯優勢便是從制度上盡可能減少了兄弟爭立情況的出現。相比之下,兄終弟及的傳繼方式可以讓國傢得到"長君、賢君",不至於弄出個少不更事的幼君而導致大權旁落,但缺點也很明顯,君位繼承不成定製,容易引發君位爭奪戰。
宋國是由殷商遺民建立的國傢,被允許保留自己的文化傳統,同時也包括繼承制度。宋國的君位傳繼同樣也是父死子繼和兄終弟及並存,這為後來的宋國帶來了不小的麻煩。微子死後,立他的弟弟子衍為國君,這是宋國建國後第一次以兄終弟及傳授君位。
據說微子的嫡子早死,所以這次兄終弟及沒有留下後遺癥。宋國第五代君主宋愍公去世後,立弟弟宋煬公即位,這次兄弟相繼就出了亂子,宋愍公的兒子鮒祀殺死了叔叔宋煬公,奪取了君位。進入東周初年,宋宣公成為第三個立弟弟繼位的宋君,把君位傳給了弟弟宋穆公;宋穆公臨死前,為了回報哥哥的恩情,又不立自己的兒子公子馮,而立哥哥的兒子宋殤公與夷,再次引發內亂。殤公與夷在十年後被執政大夫華督所殺,太子馮隨後奪取了君位,即位為莊公。之後,宋國的內亂始終不斷,幾易其君,《春秋》譏諷宋國的動亂從宣公廢掉太子讓自己的弟弟即位開始,國傢連續十代都不得安寧,宋國就是在這十世之亂中渡過了東周初年的一百年,直到宋襄公的出現為止。
前面我們說過,宋殤公之時的宋國之亂,並不完全是因戰爭頻繁引起的,實實有華督貪人美色的成分在;而宋莊公之亂則是因他貪賂無信之故。魯桓公十一年,鄭莊公死,宋莊公參與鄭國的內亂,他設計逼迫鄭國另立國君,隨後又嚮其索取賄賂,最後迫使鄭國反擊,並且與鄭結仇,其間魯國多次充當宋鄭之間的調停人,但都因宋莊公自大固執而失敗。魯桓公十二年,宋魯盟約也隨之破裂,宋國的老百姓又重新捲入戰亂之中。魯桓公十二年,《左傳》便記載"宋有無信之譽"。
宋莊公死後,閔公即位,宋亂並未停止。宋閔公之死則完全是因為一句玩笑引起的殺身之禍。
魯莊公十一年秋,宋國發大水;魯莊公派使者去慰問災情。宋閔公說:"孤對於上天不誠敬,上天降災,還以讓驚動了鄰國的國君,實不敢當。"你聽,說得多好啊。於是魯國大夫臧文仲便不禁贊嘆說:宋國恐怕要興起了吧。禹湯責罰自己,他們勃然興起;桀紂責罰別人,他們馬上滅亡。而且列國發生災荒,國君稱孤,這是合禮的。言語惶恐而名稱合於禮,這就差不多了。然而不久又聽說這是公子禦說的,臧孫達便說:這個人適合當國君,因為他有愛護百姓之心。
魯莊公十一年夏,宋國為了報復乘丘一役而侵魯國,莊公出戰,魯國"敗宋師",就是對方還沒有擺開陣勢。如果擺開了陣勢,那就是叫"戰"了。大崩潰叫"敗績",俘虜敵方勇士叫"",伏兵而擊敗敵人叫"取某師"。
请欣赏:
请给我换一个看看! 拜托,快把噪音停掉!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
|
第1節:為不刊之言,著將來之法(1) | 第2節:為不刊之言,著將來之法(2) | 第3節:為不刊之言,著將來之法(3) | 第4節:為不刊之言,著將來之法(4) | 第5節:為不刊之言,著將來之法(5) | 第6節:為不刊之言,著將來之法(6) | 第7節:為不刊之言,著將來之法(7) | 第8節:一個謠言,一個女人,一臺烽火(1) | 第9節:一個謠言,一個女人,一臺烽火(2) | 第10節:一個謠言,一個女人,一臺烽火(3) | 第11節:一個謠言,一個女人,一臺烽火(4) | 第12節:一個謠言,一個女人,一臺烽火(5) | 第13節:平王東遷,歷史不可承受之變(1) | 第14節:平王東遷,歷史不可承受之變(2) | 第15節:平王東遷,歷史不可承受之變(3) | 第16節:平王東遷,歷史不可承受之變(4) | 第17節:平王東遷,歷史不可承受之變(5) | 第18節:平王東遷,歷史不可承受之變(6) | 第19節:平王東遷,歷史不可承受之變(7) | 第20節:平王東遷,歷史不可承受之變(8) | 第21節:平王東遷,歷史不可承受之變(9) | 第22節:莽夫當國,歷史不可承受之纍(1) | 第23節:莽夫當國,歷史不可承受之纍(2) | 第24節:莽夫當國,歷史不可承受之纍(3) | |
| 第 [I] II [III] [IV] [V] 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