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道家类 》 庄周的欢乐生活禅:人间庄子 》
第52节:勉强自己就是庸人自扰(4)
吴建雄 Wu Jianxiong
退一步讲,大自然为人准备了各种器官来让他养护形体,敬修内在的智慧就能通达万物。如果达到了这种境界还有种种灾祸到来,那就是天命了,而不是个人的责任--天定的事是不足以扰乱人的身心的,也不必把它放在心上。
如果自己的境界还没有修炼到诚敬的程度就急于付诸行动,那么行动起来或多或少会有不妥当之处;如果外在的事物扰乱了内心世界却还不舍弃停止,那么每一次行动都会带来一次新的失败。公然为非作歹的人,会遭到人们公开的责难;暗中为非作歹的人,会受到鬼神的惩罚。在公开场合光明正大地做人,即使一个人独处时内心依然光明磊落、无所愧疚,这样才能做自己的事业。
注重内修德性的人,行为不留名迹;追求外在功业的人,志向在于求取财物。行为不拘于名迹的人,懂得日常生活中的点滴小事亦可成就伟大。能体察万物的人,万物才会和他一致;和外物格格不入的人,连自己都无容身之地,又怎能宽容别人呢?不能宽容别人的人,就不会有人亲近他,没有人亲近的人实际上已是自绝于人。人最大的敌人就是自己内心的自相矛盾和焦虑不安。
老子对明智的人有几点要求:世事难料,要笑对成败;犯了错误,要坦然承认失败;不要闭门造车,自我猜疑。
《庚桑楚》里的人都很无奈,而影子多好啊,做人还不如做影子。神不守舍的人给人的形象是一个鬼,可以说他精神已经死了。心有杂念、表里不一的人是虚伪的,做个虚伪的人还不如做影子;因为影子本身就是虚的,无所谓虚伪与否。
接下来,又进一步借影子说到灵魂,对令人类苦恼的生死问题作了一番另类的解释。灵魂与躯体是相对的。我们可以把生命的降生看作是一个灵魂从一群灵魂的大本营里跑出来,钻到一个人的身体里。而人的死亡也可以看成是灵魂从这个躯体里跑了出来,重新回到一群灵魂的队伍中。一开始,什么都没有,后来有就从原来的无中产生了。既然这样,何必那么看重生死呢? 与影子相比,人们总喜欢自作聪明,以为自己可以用语言归纳一切,却不知自己的智慧有限。影子不自大,不自以为是,不相互取笑,不相互残杀,不相互依附,不相互笼络,因此影子反而最有人味。这里归纳出了二十四种影响人内心的因素:高贵、富有、尊显、威严、声名、利禄六种情况,全是扰乱意志的因素;容貌、举止、美色、辞理、气调、情意六种情况,全是束缚心灵的因素;憎恶、欲念、欣喜、愤怒、悲哀、欢乐六种情况,全部牵累道德的因素;离去、靠拢、贪取、施予、智虑、技能六种情况,全是堵塞大道的因素。影子没有人的思想,所以它无时不体现出生命的光华。有阳光就有生命,于是影子跟生命一起复苏;太阳落下,影子也跟着万物一起休息。影子看起来一无所有,但它本身就是一个弥足珍贵的证据,是一个人存活在世间的证据:你走在太阳之下,如果没有影子,那你就不是人,是鬼,是空气。这样看来,影子能不重要吗? 然而,我们真的能变成影子吗?不能。我们只能像影子一样去思考,去处世。影子的存在能证实我们的躯体存在,可影子本身却是从没存在过的。因为不曾有所以无所谓无,因此影子才很飘然。
在文章的末尾,我们看到了这样一段话:被刑罚砍断了脚的人不拘于法度,因为他已把毁誉置之度外;服苦役的囚徒登上高处不会感到恐惧,因为他已经忘掉了死生。面对谦卑的言语不愿作出回应而能够忘掉他人的人,就可称作合于自然之理又忘却人道之情的"天人"。所以,敬重他他却不感到欣喜,侮辱他他却不会愤怒,只有混同于自然顺和之气的人才能够这样。发出了怒气却不是有心的,那么怒气也是出于不怒;有所作为却不是有心的,那么作为也就等同于无为。想要宁静就得平和气息,想要精神淡定就得顺应心志,即使有所作为也须进退有度,事事顺其自然。事事顺其自然的做法,也就是圣人之道。
请欣赏:
请给我换一个看看! 拜托,快把噪音停掉!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资料来源】江苏文艺出版社 |
|
|
第1节:无挂无碍,自在而精彩(1) | 第2节:无挂无碍,自在而精彩(2) | 第3节:无挂无碍,自在而精彩(3) | 第4节:蝶舞翩跹幻亦真(1) | 第5节:蝶舞翩跹幻亦真(2) | 第6节:安时处顺不为哀乐所困(1) | 第7节:安时处顺不为哀乐所困(2) | 第8节:行器物之用必遭损杀(1) | 第9节:行器物之用必遭损杀(2) | 第10节:行器物之用必遭损杀(3) | 第11节:平常心是大智慧(1) | 第12节:平常心是大智慧(2) | 第13节:平常心是大智慧(3) | 第14节:精神充盈即可坐忘名利生死(1) | 第15节:精神充盈即可坐忘名利生死(2) | 第16节:精神充盈即可坐忘名利生死(3) | 第17节:不强加于人便是善待自己(1) | 第18节:不强加于人便是善待自己(2) | 第19节:不强加于人便是善待自己(3) | 第20节:不强加于人便是善待自己(4) | 第21节:修剪矫作易伤身害命 | 第22节:管教而不能施暴(1) | 第23节:管教而不能施暴(2) | 第24节:智慧在纣即为虐 | |
| 第 [I] II [III] [IV] 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