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戏剧评论 》 梨園往事 》
第52節:北京的戲迷
周簡段 Zhou Jianduan
戲迷逸事
北京的戲迷
北京是京劇發祥地,戲園子多,戲班子也多,戲迷則更多。北京的戲迷,不管男女老少-都是"一聽鬍琴響,嗓子就發癢",若不扯着嗓子唱上兩段兒,渾身都覺得難受;至於癮大者,即使無鬍琴伴奏,也總喜歡"乾唱"幾段,並且還帶道白,甚至近念着鑼鼓點兒,於是不免被人取笑說:"窮得倒沒把傢夥當了。"
北京的戲迷,頗有"忘我"之勇敢精神,在大街上步行或騎車時,癮頭兒一上來,張嘴就唱,甚至來個花臉的"叫板",將周圍的人嚇一大跳。那進入角色的忘我精神,簡直勝過戲臺上的"角兒",那自得其樂的精神,倒也令許多人佩服。
北京的戲迷們,專愛在澡堂子裏撒歡兒。赤條條地泡在池水中,藉着回聲與水音兒,越發顯得嗓音洪亮好聽,於是你一段兒我一段兒,或青衣或老生,或花臉或花旦,自我消遣、互相品評,外帶聊聊梨園界的趣話。譬如金少山如何預支包銀先到當鋪贖行頭,馬連良在天津唱《王佐斷臂》如何突然伸出了胳膊,得了"倒好"以致跳海河被救,言慧珠唱粉戲如何把她爸爸言菊朋氣死……一段段的唱腔、一段段的笑話兒,使衆多的澡客們無不眉開眼笑、樂以忘憂。
北京的戲迷們,最愛"拿蹭兒",也最能"拿蹭兒"。俗話說"唱戲的是瘋子,聽戲的是傻子",這句話並不適用於戲迷。別看戲迷們不買票而聽戲,卻個個兒都是非常"要四至兒"(北京土語,指嚴格要求,十分認真。)的行傢。不管你哪個科班哪個派,也不管你挂頭牌還是挂二牌,衹要"唱、念、做、打"夠韻味夠漂亮,便臺上捧臺下捧,不捧成"紅得發紫"誓不罷休。昔日的譚叫天(鑫培)深知個中奧妙與厲害,故每次演出必事先關照前臺"不許烏拿蹭的",於是大軸戲開鑼■戲園三面的大墻便靠滿了人,因此又稱拿蹭兒為"靠大墻"。靠大墻者心裏都明白:譚叫天此舉是喜得知音,不像包廂裏那些又嗑瓜子兒又喝茶的姨太太們全然不懂五音六律,更不解戲文裏那高雅的內涵。
北京的戲迷們,確實並非草包。上下五千年的歷史,了若指掌,六七百出的劇目,如數傢珍;其中更有那造詣頗深的文化人,對待詩詞歌賦及韻律無不深有研究,雖不肯屈尊科班為師,但對"依於仁遊於藝"的名角卻不吝金玉,使之受益匪淺;餘叔岩倘不加入"春陽友會"票房,李萬春倘不拜濤貝勒(載濤)為師,技藝焉能大進?因此,舊時梨園中人深知戲迷中藏竜臥虎,而絶不敢妄自尊大也。
北京的戲迷們,聽得多,見得廣,個個都是確有真知灼見的評論傢。他們耿直、求實而又苛刻,褒貶恰如其分。絶不似今日之所謂評論傢,將僅會唱十幾出戲的中青年演員捧上了天,而居然大言不慚,豈不可悲可嘆!
请欣赏:
请给我换一个看看! 拜托,快把噪音停掉!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
|
第1節:程長庚"大老闆" | 第2節:"單刀叫天"譚鑫培 | 第3節:"老鄉親"孫菊仙 | 第4節:知縣名伶汪笑儂 | 第5節:"關戲泰鬥"李洪春 | 第6節:"德藝衹馨"蓋叫天 | 第7節:名醜簫長華的念白 | 第8節:"戲簍子"趙鬆樵 | 第9節:"猴王"李萬春 | 第10節:女伶劉喜奎不畏權貴 | 第11節:程硯秋三請俞振飛 | 第12節:花臉宗師郝壽臣 | 第13節:當代名醜馬富祿 | 第14節:"四大須生"之一奚嘯伯 | 第15節:一代名旦荀慧生 | 第16節:四大名旦中的尚小雲 | 第17節:須生泰鬥馬連良 | 第18節:著名武旦宋德珠 | 第19節:"金霸王"的癖好 | 第20節:"鐵嗓青衣"王玉蓉 | 第21節:吳素秋早年二三事 | 第22節:童芷苓和她的弟弟妹妹 | 第23節:"舞臺飛人"張德俊 | 第24節:李世芳青島罹難前後 | |
| 第 [I] II [III] 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