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诗人评传 》 山长水阔知何处 》
第52节:桃花几度吹红雨(6)
宋浩浩 Song Haohao
--《花犯·梅花》
梅花如不施脂粉的妙龄女子,花瓣上点点露痕象少女的伤春清泪。周邦彦一边吟诗,一边凝望着这些梅花,转瞬之间一些花瓣便被风吹落在青苔之上。去年所见到的景象和如今并没有太大的变化,梅花尤是旧时的风情,怎耐人事却如此无常。写这首词的时候周邦彦已有所预料,他的溧水知县生涯似乎也快要结束了,朝廷会有新的调令下来。所以他叹息到,也许等到青梅浸酒的时候,自己也已离去,正可能行驶在烟浪空茫的清江之中。不过即使到那时,他说自己也会怀念起这一剪潇洒的梅枝、怀念起这黄昏斜照下的脉脉溪水。
周邦彦做溧水知县时,其实非常关心汴京政局变化的,元祐八年高太后去世,旧党人士又失去了靠山。十月份哲宗赵煦即位,次年将年号改为绍圣,起这个年号的用意就是要励精图治,继承他父皇神宗皇帝的变法事业,重新推行变法,起用新党,贬逐旧党。周邦彦本来是熙丰新政的拥护者,当年因不愿迎合旧党人士而流落南方数十载。现在朝廷变化如此之大,作为县令的他不会不知道,按道理这个时候正该他上表诉苦的时候,也可能是他飞黄腾达的时候,可他没有,从一个侧面也可以看出当初他写赋文给神宗皇帝完全是真心的,并没有站在哪一个党派的立场上,更不是一个爱钻营的小人。他不但不愿迎合与之相左的旧党也不愿意向新党陈情期得重用。所以,在这几年中,他并没有得到升迁,这位声明赫赫、文采风流的才子似乎被新皇帝以及执政者给遗忘了。到了绍圣三年的二月份,不知道朝廷中哪位执政者想起了远在江南做知县的周邦彦,觉得这样的人才应该重用。而此时的周邦彦也已四十多岁,在外流浪了近十年,终于才等到了朝廷的召还,是辛酸还是高兴,一时百感交集,无法言说。去京城任什么职务呢,原来是国子监主簿,这个职务是主管文教的,对饱读诗书的周邦彦来说到也很合适。可见朝廷那帮官员心里是清楚的,做了这么多年溧水知县,无疑让周邦彦受了委屈。
周邦彦没有料到的是,离开江南回到汴京后,年轻气盛志在"绍述",一心要继承父亲神宗事业的哲宗皇帝,要亲自召见自己,这让周邦彦感激淋涕。在召对时,新帝让周邦彦重呈《汴都赋》,十年易过,物是人非,周邦彦一字一句感伤地读着当年的赋文,不禁潸然泪下。旧主当年的知遇,新主此时的恩宠,以及十年流放生涯中的许多往事都一齐涌上心头,真是百感交集,朝臣与新帝听完周邦彦的诵读无不感怀流涕。
五
读完这篇旧时的赋文之后,周邦彦又呈上了一篇陈情表。在表里周邦彦告诉了哲宗皇帝这些年在外的坎坷遭遇,并且许诺现在陛下您要恢复变法,自己还会象当年支持神宗皇帝一样支持您。由于文采极佳且情真意切,哲宗回宫览后大喜,特意擢升周邦彦为秘书省正字。新帝对周邦彦的提升,也许正如当年神宗皇帝对邦彦的嘉奖一样,都是要向世人昭示变法的决心。不管如何,周邦彦时来运转的时候到了。
可是在最深层面,周邦彦并不是个政客,他只是个文人,然而作为官员他不可能远离当时的政治环境。这也正是个悖论,没有回汴京时周邦彦朝思暮想,回来后却发现周遭的事物与想象中大有差距。哲宗、徽宗二朝的政局日益腐败,这是让他感到最不舒心的原因之一。另外一个原因是那群所谓的新党成员,这群人哪里是在谋求新的变法,全部假借着王安石当年变法的名义结党营私,都是群奸佞小人。周邦彦曾在一首词中把这些人比作躯驰利禄、奔竞尘土的逐臭苍蝇。哲宗苦心想恢复的"熙丰变法",成了他们打击迫害政敌的一根棍子,遇到不顺眼的政敌就把阻挠变法的帽子扣上去。熙宁、元丰年间的那种严肃的变法与反变法的善意的政见之争,到了现在哲宗手里完全蜕变为无原则的政权夺势的大混战。浮躁而缺乏经验,又急于求成的哲宗,自以为用了一群得力干将在继承着先帝遗志,实际上不知不觉地充当了那些打着王安石旗号招摇撞骗、坏事乱政一党的庇护伞。所以朝廷不久后就党祸大兴,一片乌烟瘴气,各级官僚机构也越加腐烂,百姓更是生于水深火热之中。周邦彦似乎有种预感,要是还这样下去,这北宋王朝的命运会不会走到尽头?
哲宗赵煦是个短命的皇帝,才做到元符三年,就驾崩了。皇帝的位置传给了他的弟弟端王赵佶,这个赵佶也就是大名鼎鼎的宋徽宗。赵佶即位之初,由于朝廷中还有一批正直且忧国忧民的执事大臣不断进谏,也采取了一些开明的措施,使熙宁、元祐两党的矛盾有了一定程度的缓和,比如下诏追复已故旧党领袖司马光、吕公著、文彦博等人的官爵,苏轼等人也蒙赦内迁;同时假借"绍述"之名的奸人蔡卞等也相继被罢官,局势因此还算安稳了一段日子。到了年末,赵佶觉得元祐和绍圣两个时期的朝政均有所失,想以"大公至正"的原则来消释朋党,调和两大阵营的矛盾,于是下令改元为"建中靖国"。这一改元,从上至下精神为之一振,朝政出现了新的气象,有些官员甚至觉得这种气象简直可比当年仁宗的庆历之治。可赵佶毕竟只是赵佶,他是个文人、艺术家,治国终非他的长项,你看,他不久头脑就犯昏了,一改自己的初衷,又重新起用了那些早已变质的"新党"人士,他先用投机分子曾布为相,改元为崇宁,表示要重行熙宁新法,接着让大奸臣蔡京独揽大权,建中初政取得的那一丁点成果只能又丧失殆尽。周邦彦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他无法对政局起任何影响力,目睹着小人乱国而没任何办法。比如说蔡京,周邦彦太了解他了。元祐年间他背叛新党而投靠司马光,骗取了旧党的信任,绍圣年间,新党得势,他又摇身一变回到了新党阵营,当上了户部尚书。后来曾布主政,将他逐出朝堂。他在外面闲居的时候又巴结大宦官童贯,通过童贯贿赂皇帝的宫姬近侍博得了徽宗的好感,逐步起复。这个时候曾布与韩忠彦交恶,无奈之下曾布只能主动引蔡京入朝助自己一臂之力,于是蔡京就趁此机会重整旗鼓,很快就把曾布的位置取代了,夺得相位。就这样一来,蔡京成了北宋末年左右朝政达二十年之久的头号人物,朝内朝外的官员中,从执政侍到帅臣监司,无非其门人亲戚。当时一些正直人士都纷纷上书要求罢免他,但徽宗执迷不悟,对他恩宠有佳。蔡京于是更加有恃无恐,干尽祸国殃民的勾当,北宋元气大伤,最终到了崩溃的边缘,这与蔡京乱政有直接的关系。
此时的周邦彦已近六旬,这二十年来,他一直在这样一个极端腐败黑暗的朝堂中度过,他的心情矛盾而痛苦。作为曾经颂扬过变法的人,周邦彦势必要受到这些"新党"人物的骚扰,蔡京集团也非常看好他,想起用他,让他归入自己的势力范围。但周邦彦是一个有气节的人,他从没巴结过蔡京集团的人物,一直保持着人格的独立。面对宋徽宗的荒淫享乐,周邦彦甚至借唐玄宗天宝之祸来写诗讽刺他,为他也为一个王朝敲响了警钟。可皇帝和宰相哪里会注意到一个文人的唠叨,周邦彦只能独自苦闷,叹息无力改变现实。这种状态下,他寄情在诗词创作和对音乐曲调的整理与审定工作中。二十年来,他主要以词人和音乐专家的身份活跃于主流文化圈,可以说当时会填词的词人不少,但象周邦彦这样兼通音乐的则极少。宋徽宗喜欢音乐绘画,自然就看上了周邦彦,于是让他担任大晟府的提举,这个大晟府是北宋当时最高的音乐机关。周邦彦不能拒绝这个任命,这段时期他所创作的词虽仍以艳情绮思为主,可比起江南羁旅时的作品已经深深打进了悲切的身世之感和家国之痛。
周邦彦被任命大晟府提举的时候,徽宗和蔡京正在拼命地制礼作乐,粉饰太平,许多汲汲求仕的文人趁机讨好朝廷,以词进身。这时周邦彦才明白徽宗让自己做大晟府提举的真实用意,是要让他这个久负盛名的文学家兼音乐家来领导这场歌舞升平、贡谀颂圣的大合唱。可是他们不了解周邦彦,不知道他年轻时就"不能俯仰取容",不合时宜是他永远不变的本色。周邦彦上任之后,竟不愿承旨赞颂祥瑞,以迂回的方式抵制了圣意。这样一来很快就得罪了皇帝以及一些掌握实权的宰相,周邦彦能做到这一点的确需要很大的勇气。相反,他写的仍是一些伤春自艾的词作,太平盛世他是不会颂扬的:
正单衣试酒,恨客里,光阴虚掷。愿春暂留,春归如过翼,一去无迹。为问花何在,夜来风雨,葬楚宫倾国。钗钿堕处遗香泽,乱点桃蹊,轻翻柳陌,多情为谁追惜!但蜂媒蝶使,时叩窗槅。东园岑寂。渐蒙笼暗碧。静绕珍丛底,成叹息。长条故惹行客,似牵衣待话,别情无极。残英小,强簪巾帻。终不似,一朵钗头颤袅,向人欹侧。漂流处,莫趁潮汐。恐断红,尚有相思字,何由见得?
--《六丑·蔷薇谢后作》
不求春天永在,只望她能暂时停驻。可即使这小小的愿望都不能满足,春天竟如飞鸟一样掠去,消逝得无影无踪,词人的痛惜之情百转低回不能退去。而那一夜的狂风骤雨,那一树被落的娇艳蔷薇,更是让人心寒心痛。骤雨之后的东园一片沉寂,只剩下词人清冷的叹息。依依牵住衣袖的柔条和那些憔悴的残花,似乎有无限的情意要向他倾诉。不等倾诉,这些花儿就随水而逝,令人酸楚。春天将要离去,青春年华也不再常驻。这首艳丽婉约的词很快传到了宋徽宗耳朵里,他觉得周邦彦确实名不虚传,不愧为词坛圣手。可是我现在让你做了大晟府提举,朝廷命官,是要你歌功颂德的,怎么词中多是哀婉之音?美是美矣,可这与新法推进无益啊,而且也不能让老百姓知道现在朝廷很太平国家很稳定。周邦彦是不愿做帮闲文人的,本想利用他才华为自己服务的徽宗皇帝,只能扫了大兴。没有半年,周邦彦这个提举职务就被罢斥。
六
让周邦彦没料到的是,朝廷在罢免了他的官位之后,居然再次要将他流放他乡。二十年前,他已受够了羁旅贬谪之苦,没想到现在已经六十三岁了还要重新踏上谪途。作为一个文人,周邦彦无力反抗命运的安排,只好逆来顺受。现在流放的去处是偏远的河朔之地,没等多久,朝令夕改的朝廷又变了主意,让他再次南下任处州知州,好在那个地方离故乡杭州并不远,权当回乡。
此时的北宋朝廷已经走到了它的黄昏。周邦彦拖着老迈和疲惫的身体,一路南行,背后是古道夕阳,背后是青山野径。他的前方是阔别已久的故乡,这一南去,便再没回到汴京。
请欣赏:
请给我换一个看看! 拜托,快把噪音停掉!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
|
第1节:引子 | 第2节:水风空落眼前花(1) | 第3节:水风空落眼前花(2) | 第4节:水风空落眼前花(3) | 第5节:水风空落眼前花(4) | 第6节:水风空落眼前花(5) | 第7节:水风空落眼前花(6) | 第8节:山长水阔知何处(1) | 第9节:山长水阔知何处(2) | 第10节:山长水阔知何处(3) | 第11节:山长水阔知何处(4) | 第12节:山长水阔知何处(5) | 第13节:山长水阔知何处(6) | 第14节:山长水阔知何处(7) | 第15节:乱红飞过秋千去(1) | 第16节:乱红飞过秋千去(2) | 第17节:乱红飞过秋千去(3) | 第18节:乱红飞过秋千去(4) | 第19节:乱红飞过秋千去(5) | 第20节:故 国 晚 秋(1) | 第21节:故 国 晚 秋(2) | 第22节:故 国 晚 秋(3) | 第23节:故 国 晚 秋(4) | 第24节:故 国 晚 秋(5) | |
| 第 [I] II [III] 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