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星荟萃 天皇巨星的心路歷程:劉德華傳   》 第52節:笑傲歌壇(14)      夏君 Xia Jun    方子 Fang Zi

  這一回,他把目光瞄準了東瀛。
  劉德華為何對日本市場顯得更為關心?因為日本——這個和中國人有着同樣皮膚的亞洲國傢,由於經濟的發達,已經形成了一個發育成熟、競爭激烈的市場。歌壇亦是如此。
  在港臺歌手的心目中,日本歌壇素來是他們夢寐以求之地。若能在日本市場闖出點名堂,並以此躋身“國際歌壇”,那就真是拔了頭籌了。
  因此近些年來,港臺歌手“趨之若鶩”,紛紛嚮日本歌壇涌去。
  其實,進軍日本歌壇談何容易。文化差異、語言障礙、排外心理,等等,那麽多涌嚮日本歌壇的港臺藝人,有幾個真正站住了腳的?其中的原因,除了日本本國流行樂壇的興旺,使外人難以插足之外,語言的難以溝通也是一個關鍵的問題。
  因此,雖有這個志嚮,可如何進軍日本歌壇,對劉德華來說還是個未知數。
  1994年,劉德華的兩張專輯《忘情水》、《天意》都在銷售上大獲全勝,成為當年的熱賣大碟。年底,華仔的《忘情水》把“香港勁爆國語歌麯金奬”和“優秀國語歌麯金奬”攬進懷中,並和《誰人知》一道雙雙入選“十大中文金麯”;憑着這一年在歌壇的出色表現,劉德華重奪“最受歡迎男歌手”大奬,同時入選“十大優秀流行歌手大奬”第二名。
  當年的一部《魔翡翠》,使日本民衆對劉德華這個名字有了點印象,之後,又接連在日本放映了由他主演的《天若有情》、《飆城》、《愛人同志》等影片,這些影片的公映,吸引了不少日本影迷。又是幾年過去,劉德華的名字在亞洲許多國傢已是傢喻戶曉,日本的影迷、歌迷們對他亦早已不再陌生。
  正是有了這樣的基礎,使劉德華有了正式進軍日本唱片市場的信心。
  1996年1月初,劉德華走進日本東京的錄音室,為他的第一首日文歌麯《再一次擁抱》配唱。日本媒介稱此舉為“嚮日本歌謠界強力宣戰”。
  首次唱日文歌,劉德華並沒有放低對自己的要求,為了不發生“唱情歌若發音不準很怪”的現象,華仔跟日文較上了勁。
  十年前,與永盛公司合作拍攝《魔翡翠》時,他曾對日語狠下了一番功夫。意欲將此片作為進軍日本市場的“問路石”和“敲門磚”,但是,《魔翡翠》並沒有在東瀛響到哪裏去,他學日語的勁頭也就慢慢減退了。現在,為了自己的唱片能夠盡快在日本打響,他必須把荒廢了的日語揀起來重學。幸好,以前學過的日文基礎尚在,比起初學乍練者,還不算太難。
  1996年3月23日,劉德華帶着他的首張日文細碟《再一次擁抱》,來到日本做唱片宣傳,受到當地衆多日本歌迷的歡迎。
  日本之行為期7天,在短短的7天裏,日本歌迷給予了劉德華最熱烈的歡迎。日本娛樂業雜志也對他的日本之行給予了特別關註。
  日本著名少女雜志《Non-no》,率先介紹了劉德華的日本之行及其演藝生涯;緊接着,日本另一本以介紹亞洲音樂為主的雜志《PopAsia》,將劉德華作為六月號的封面人物,並以長達12頁的篇幅,不僅相當完整地報道了他親赴日本作唱片宣傳的全過程,還刊出了《劉德華電影作品年表》和《劉德華唱片年表》各一份,將他從出道至1996年6月所拍攝的電影和灌錄過的唱片一一列入其中。從這份詳盡的資料中,人們驚奇地發現,自1982—1996年,華仔從影以來的14年間,共拍攝電影87部,推出粵語、國語和日語大碟共47張,真是一個世間少有的高産藝員。
  《再一次擁抱》在日本引起反響,劉德華的名字再一次傳遍日本。一位來自日本的資深音樂界人士曾對劉德華說,他是有史以來香港藝員在日本出唱片銷量最好的一位。儘管我們迄今為止還不知道那張日文唱片到底有多大的銷量,但從當時的日本社會反響來看,劉德華的首張日文唱片取得了不錯的成績,這是勿庸置疑的。
  外界一致認為,劉德華的這張日文大碟字正腔圓,很有特色。聽了這樣的評價,華仔笑言:“全世界的人都認為我的日文很好,其實我除了認識日文歌的日文外,對日文一竅不通。”說“一竅不通”似乎有點過,但離“字正腔圓”還有距離卻是事實,畢竟不是日本人,又沒有紮實的日文基礎。



   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前一章回   後一章回 >>   


【資料來源】湖北人民出版社
第1節:成長之路(1)第2節:成長之路(2)第3節:成長之路(3)第4節:成長之路(4)
第5節:成長之路(5)第6節:成長之路(6)第7節:縱橫銀海(1)第8節:縱橫銀海(2)
第9節:縱橫銀海(3)第10節:縱橫銀海(4)第11節:縱橫銀海(5)第12節:縱橫銀海(6)
第13節:縱橫銀海(7)第14節:縱橫銀海(8)第15節:縱橫銀海(9)第16節:縱橫銀海(10)
第17節:縱橫銀海(11)第18節:縱橫銀海(12)第19節:縱橫銀海(13)第20節:縱橫銀海(14)
第21節:縱橫銀海(15)第22節:縱橫銀海(16)第23節:縱橫銀海(17)第24節:縱橫銀海(18)
第   [I]   II   [III]   頁

評論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