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思考 中國人的精神(貳)   》 第52節:文明與無政府狀態(3)      辜鴻銘 Gu Hongming

  這對上帝神靈真是一個極大的嘲諷。在此,我不禁要指出,那些來到中國、要使身為異教徒的中國人皈依其宗教的羅馬天主教傳教士們,他們應當使自己成為給歐洲傳播中國文明思想的工具。因為正是中國文明的思想,那些傳教士花費畢生精力,在努力教化中國人的過程中傳播過去的思想,曾經成為打碎其中世紀文明的有力武器。
  我已經繞了一個大彎子——現在讓我們再回到文章的主題上來。這種文明的衝突,或更確切地說這種現代自由主義和古代中世紀主義的衝突,就是遠東問題中的道德難題。它不是黃種人同白種人之間的衝突,而倒是部分歐洲人為將自己完全從古代中世紀文明中解放出來的鬥爭。一句話,它是今天德國人所說的“Kultur kampf”(文化之爭)。
  歐洲中世紀道德文化起源於基督教《聖經》。基督教《聖經》作為歌德所說的一部“世界文學”(welt-literature)典籍,有如荷馬的《伊利亞特》和維吉爾的《埃涅阿斯記》,是一部非常了不起的巨著,它永遠也不會在這個世界上完全消失。正如馬修?阿諾德先生所說,《舊約》道德之崇高,耶穌?基督個性之魅力,以及《新約》中其教義的明了簡樸——所有這些,可以說都已深入到歐洲出産的最好人型(best types of humanity)的骨髓之中,不僅如此,對於那些歌德的“世界文學”能夠發生影響的人們來說,它將始終保持永恆的力量和價值。當然,這一力量和價值並不伴隨着那些普通的人。因為一般歐洲人,要想充分地感受到基督教《聖經》的力量,就必須得和撰寫《聖經》之人處於同等的理智狀態。但我想,現在一般都會承認,杜?剋羅斯所說的“理性胚芽”已極大地改變了一般歐洲人的理智狀況。對於這樣一些普通人,基督教《聖經》縱或不是全然晦澀難懂,也是難以理解的。而其結果,勢必是《聖經》不再能成為真正的道德文化的源泉。在倫敦一校務會議上,已故教授赫胥黎(109 )曾說:如果這些(不列顛的)島嶼上完全沒什麽宗教,那麽藉助於《聖經》去傳播宗教的思想,也是不可能滲入人們的心靈的。
  總而言之,我們相信現代自由主義的真正道德文化,如果不那麽嚴格,恐怕是一種比來源於基督教《聖經》的歐洲中世紀文化更為博大的文化。一方面,過去的道德文化在人一般主要依賴於希冀或敬畏的情緒,而另一方面,新的道德文化則依賴於人性的整個理智力量:求助於他的理性和情感。在舊的文化中,那種關於人性的理論是“性本惡”(人生來就處在原罪中),即人的本性從根本上說是壞的。可現代道德文化的理論則認為人的本性從根本上說是好的(“性本善”),而且如果它得到適度的發展並求助於它自身,在世界上就會産生健全的德性和社會秩序。舊文化的方法起於“敬畏上帝乃智慧之發端”,現代文化教育方法則認為:“大學之道,在明明德”。
  起源於基督教《聖經》的古代文化的語言是象徵性語言,即形象、符號、隱喻性的語言。現代道德文化的語言則是具體實在的語言,即科學語言。一種語言是這樣說:“對於他,正確地使其交談有條不紊會顯示出上帝的恩賜。”而用另一種語言說則為:“要想治國,必先齊傢,要想齊傢,必先修身。”
  以上,便是我從人性理論、教育方法和語言上,對古代中世紀道德文化與我們稱之為的歐洲現代道德文化之間不同點的:一個概述。我相信,歐洲古代的和現代的文化,對於人們的生活以及他們的社會法律制度的影響也將是不同的。古代道德文化使得人們對權力和權威盲目和消極的服從。現代道德文化的影響即如麥嘉溫博士談及中國人的特徵所說的那樣:“國民自治自賴乃有國。”歐洲中世紀道德文化的結果,用一句話來說,是封建統治。而自由主義旗號下的現代道德文化的結果,則將是麥嘉溫博士所說的“理性民主”,即自由制度的統治。當今,歐洲作傢習慣談論基督教文明是比遠東人民的儒傢文明更高級的文明。其實這兩種文明的目標無疑是相同的,即保證人們道德的健全和在世界上維持國民秩序。但如果我所講的歐洲古代和現代的道德文化是不錯的話,那麽我想就必須承認,儘管建立在一個依賴於希冀和敬畏之情的道德文化基礎之上的文明或許是個極其強大甚至更為嚴格些的文明,但可以肯定,建立在一個依賴於人的平靜的理性基礎之上的道德文化,縱使不是一個較高層次的,也是個極其博大的文明。這一文明人們更難達到,而一旦實現,就將會永恆持久,不衰不滅。



   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前一章回   後一章回 >>   
第1節:總督衙門論文集第2節:序言(1)第3節:序言(2)
第4節:序言(3)第5節:序言(4)第6節:總督衙門論文集(1)
第7節:總督衙門論文集(2)第8節:總督衙門論文集(3)第9節:總督衙門論文集(4)
第10節:總督衙門論文集(5)第11節:總督衙門論文集(6)第12節:總督衙門論文集(7)
第13節:總督衙門論文集(8)第14節:總督衙門論文集(9)第15節:總督衙門論文集(10)
第16節:總督衙門論文集(11)第17節:總督衙門論文集(12)第18節:總督衙門論文集(13)
第19節:總督衙門論文集(14)第20節:總督衙門論文集(15)第21節:總督衙門論文集(16)
第22節:總督衙門論文集(17)第23節:總督衙門論文集(18)第24節:總督衙門論文集(19)
第   [I]   II   [III]   頁

評論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