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家评传 》 金庸与《明报》 》
第52节:第十五章 押 摊(1)
张圭阳 Zhang Guiyang
第十五章押 摊
金庸:"全香港都反对大核,这不存在押摊不押摊问题。《明报》押摊已押了三十年,有错有对,我们没有认输,我办《明报》这么多年,主张都是一贯的,并没有改变过。"
1986年4月26日,苏联的切尔诺贝尔核电厂发生爆炸,辐射尘遍及北欧、中欧及西欧。这次核电意外在世界各地引起颇大的震撼,在香港也引起社会不安,因为距离香港五十公里的广东省大亚湾,正在准备兴建核电厂。
大亚湾核电厂事件
大亚湾核电厂是中、英、法三国合作生产的项目,价值三十七亿港元,可生产1800千瓦电力,七成电力供应香港。这项计划自1980年公布后,并没有引起香港公众的多大注意。1984年中,大亚湾核电厂平整地基,也没有引起香港报界的任何反对。
苏联切尔诺贝尔核电厂发生事故之后,香港的环保团体长青社、地球之友、核电关注组在5月6日首先表示了关注,要求暂时停止兴建大亚湾核电厂。同一天,深水埗区议会的代表亦向两局议员请愿。5月7日,前财政司彭励治说香港在制定紧急应变措施时,会考虑到切尔诺贝尔事故因素。5月15日,一百六十七位大学讲师、教师发表公开信,要求有关方面公开安全资料。5月31日,各界反对大亚湾核电厂的团体,组成"争取停建大亚湾核电厂联席会议"。
从4月27日至6月5日,《香港时报》、《明报》、《文汇报》刊登了四百七十八则大亚湾核电厂的新闻。大亚湾核电厂的新闻,约占所有新闻量的一成。
6月4日,《明报》发表社评《香港就成死港!》,强调"任何地方的核电站万一发生事故,附近居民都可疏散撤退,香港人也可疏散撤退,香港却成了死港。这是根本的原则"。"死港"理论一出,在香港报界亦引起了争议,更多香港居民,在报界争议的情况下,关注起大亚湾核电厂的问题。
报界在大亚湾核电厂的问题上,大致可以分为三种立场,一是兴建派,如《大公报》、《文汇报》及自称民族主义者的《中报》;二是停建派,如《香港时报》等;而香港报章的主流看法,是迁建派,如《明报》、《信报》、《成报》、《星岛日报》、《南华早报》及《虎报》,主张中国政府另外觅地兴建,远离香港,不致因为万一的意外,使香港成为死港。
6月11日,李鹏副总理访问伦敦时表示,不会延期兴建大亚湾核电厂。香港则有更多民间团体发起反核签名运动。6月17日,金庸在编辑委员会会议上作出明确指示:"关于大亚湾核电厂的事,《明报》要积极反对,此事未必不能挽救。现在一般人只在科学方面考虑,尚未考虑到政治因素。如有读者来信,可多刊登。我们先自己组织舆论,我先写几篇社评。"编辑部亦准备着力采访有关核电厂的新闻。
6月21日,金庸用政治观点解说大亚湾核电厂的社评见刊。这篇题为《要计算政治安全系数》的社评,强调中国决策人士应该三思,因为香港是邓小平"一国两制"的第一个实验,如果因为核电厂的一个小小的人为错误,"香港的交通、运输、金融、制造、出口、旅游、商业,全部垮台"。社评说,这种政治上的风险,中国决策人要再作考虑。
《明报》的新闻版面,也在6月下旬之后,用了许多篇幅报道有关核电厂的消息。而凡是对停建、迁建核电厂有利的消息,《明报》均以头条方式报道,如新华社香港分社社长许家屯答应向北京反映香港人反对兴建核电厂的心愿,大部分区议会主席反对兴建核电厂,三个区议会讨论核电安全问题。有些头条新闻标题更带有强烈的呼吁色彩,如"建核电厂合同九月签署,表达港人意愿迫在眉睫"。
7月上旬,香港多个区议会包括黄大仙、荃湾、葵涌、青衣等要求港府迫使中电不向核电厂买电。7月11日,立法局派两个团去欧洲、美国考察核电厂的安全问题。8月17日,"争取停建大亚湾核电厂联席会议"代表带同一百零四万个香港市民签名去北京,反映香港人的忧虑。8月31日,立法局考察团报告,认为核电厂是安全的。到了9月23日,大亚湾核电厂兴建合同正式在北京签署。香港一百多万个签名反对核电厂的运动,亦就此告终。
香港报业就此事的立场,在这三个多月期间,也起了不同的变化。在立法局考察团公布考察结果后,一些原本反对兴建核电厂的报纸,如《星岛日报》、《成报》转而赞同报告书的内容,进一步把反对的声音降低。而在6、7月期间尚未积极报道核电厂事件的左派报章,在8、9月转趋活跃起来,不断在新闻及评论上强调核电厂的安全性。与《明报》争夺读者群的《中报》,更在评论上炮轰《明报》,指《明报》在反核运动上投错了机,受所谓内幕消息误导,以为北京会改变核电厂计划,抢先反核空气,结果押错了宝。
《中报》是《台湾日报》老板傅朝枢1980年在香港创办的一份日报,以知识分子为读者对象,以《明报》为竞争对手。傅朝枢创办《中报》时,就把胡菊人从《明报月刊》挖走。胡菊人1979年11月任《明报月刊》总编辑时,月薪四千七百元,傅朝枢以月薪万元相邀,胡菊人也就离开《明报》到《中报》,出任总编辑。不到十个月,胡菊人与傅朝枢关系交恶,胡菊人改任《中报月刊》总编辑,《中报》编务交由傅朝枢儿子傅献堂出掌。《中报》第一天发行时销六万份,由于《中报》屡次更改编辑方针,时而重点在经济新闻,时而港闻,更进而大办黄色副刊,销路跌至不足五千份。
《中报》1986年7月24日至26日一连三天在社评中评《明报》的核电立场。第一天社评《核硬汉乎?神经汉乎?》指《明报》社评作者犯了逻辑思维的错误,……似神经汉的胡言乱语,旨在"恐吓"。第二天社评《恐吓香港人乎?恐吓邓小平乎?》指《明报》社评作者不只恐吓香港人,也在恐吓邓小平、胡耀邦等领导人。第三天《中报》社评《且看〈明报〉这回如何下马?》。
请欣赏:
请给我换一个看看! 拜托,快把噪音停掉!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资料来源】湖北人民出版社 |
|
|
第1节:第一章 香港--1959年(1) | 第2节:第一章 香港--1959年(2) | 第3节:第一章 香港--1959年(3) | 第4节:第一章 香港--1959年(4) | 第5节:第一章 香港--1959年(5) | 第6节:第二章 少年金庸(1) | 第7节:第二章 少年金庸(2) | 第8节:第二章 少年金庸(3) | 第9节:第二章 少年金庸(4) | 第10节:第三章 野 马(1) | 第11节:第三章 野 马(2) | 第12节:第三章 野 马(3) | 第13节:第三章 野 马(4) | 第14节:第四章 创刊的故事(1) | 第15节:第四章 创刊的故事(2) | 第16节:第四章 创刊的故事(3) | 第17节:第四章 创刊的故事(4) | 第18节:第四章 创刊的故事(5) | 第19节:第四章 创刊的故事(6) | 第20节:第四章 创刊的故事(7) | 第21节:第五章 寻找读者(1) | 第22节:第五章 寻找读者(2) | 第23节:第五章 寻找读者(3) | 第24节:第五章 寻找读者(4) | |
| 第 [I] II [III] 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