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景名胜 万里长城纵横谈   》 第五编 文化荟萃(1)      董耀会 Dong Yaohui

  为什么说长城史本身就是一部文化史?
  长城文化是中国古代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长城文化促进了中国古文化的发生与发展。中国有文字记载的历史有三千年,而长城几乎与此同时产生。周幽王烽火戏诸侯,褒姒一笑失天下,成为古今中外治国者的笑料。历代文人墨客以长城为内容写下的诗篇更是数不胜数。反映镇守边关将士征战生活的“塞下曲”、长城诗,在中国古诗歌中占有相当的比重和地位,成为万世不朽之诗篇。多年的征战生活竟然使目不识丁的刘邦咏出了“大风歌”、汉武帝刘彻更是有“天马来兮穷西极”之兴叹。隋炀帝杨广虽然昏暴,但对先圣所筑长城则是赞叹不已,在《饮马长城窟行》一诗中,杨广道出了筑长城之意义所在:“树兹万世策,安此亿兆生”。炀帝虽然是马上得天下,但仍然“讵敢惮惟思,高枕于上京”,亦横漠筑长城三千余华里,唐代道州司王翰仅几句诗文便道出秦始皇修长城与秦二世而亡之真谛,其《长城诗》曰:“秦筑长城何太愚,天实亡秦非北胡。一朝祸起萧墙内,渭水咸阳亦覆都。”这种见解比后人把秦二世而亡归罪于秦始皇修长城要客观得多。宋朝释文珦用短短二十言即说明秦长城之作用,其《悠悠万里行》写到:“秦既灭六国,驱民筑长城,长城三千里,将以限北兵”。唐代著名诗人岑参曾任安西四镇节度使,在边关奔波数年,对边关将士守关征战生活体会颇深,写下了许多反映边关将士征战戍边活动的诗歌,被后人誉为“边塞诗人”。
  ★
  王维的“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之诗句勾画出边关壮美宏伟的风光。“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之叹,道出了多少离别之情。王之涣“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之句,写尽古时边关的凄凉与艰辛。明代巡按御史徐养量独具慧眼向统治者提出讽谏:“王者守四夷,天险亦空设。”至于昭君出塞,更是名留千古,她为民族和睦而下嫁单于,被历代文人所称颂。20世纪30年代至50年代,考古学家曾在甘肃居延古城遗址处发掘出汉简两万余枚,1990又在敦煌悬泉置遗址发掘出汉简一万五千余枚。这些汉简内容丰富,涉及诸多方面历史文化。这些汉简的发掘,重现了中华民族的古代文明。它所展示的古代书写工具及文字,给中国文化增添了新的光彩。中国的丝绸,也是沿长城古道运往西方。火枪火炮的出现更是与长城有关。从这个意义上说,一部长城史,是中国历史的缩影,研究中国历史与文化,离不开研究长城的历史与文化。
  长城文化特色及其内容是什么?
  长城文化围绕长城构筑和使用,把物质产物和精神产物有机结合,具有浓郁的民族、地域性色彩。作为军事防御设施,长城堪称人类历史上所创造出的最为庞大的产物。因工程之艰巨、存在之长久、功能之显赫、影响之深远,积淀和凝聚了极为丰富深刻的文化内涵。长城作为人类历史上最为宏伟壮观的文化遗存,鲜明地体现出构筑者的思想感情、思维方式、价值取向,寄托了当时人们的向往与追求,铭刻着民族的心理轨迹,凝聚了种种时代的社会人文信息。长城文化不但包括作为物质实体客观存在的物态文化;而且也包括反映长城南北农耕民族与游牧民族不同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冲突与融合的制度文化;包括围绕长城制定的战略战术及从中体现的军事思想,作为构筑运用长城重要配套措施的军屯、民屯、商屯中体现的经济思想,凭借长城调节民族关系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政治思想等意识形态文化。属于这一层面的,还包括大量守边将士、文人墨客、艺匠画师以长城为题材创作的文艺作品,以及在民间广为流传的神话与传说。此外,在构筑运用长城以及长城戍守、生活于长城地带所凝聚显现出的思维方式,价值取向、审美情趣、风俗习惯、乃至民族性格和文化精神等则属长城中的深层心态文化层次。
  《长城风情录》是怎样一部电视纪录片?
  《长城风情录》是由中国长城学会等单位与北京、天津、内蒙古、甘肃、新疆等5省、市、自治区电视台于1988年开始联合摄制的16集电视系列片。该片以历代长城为基线,重点表现长城内外居住的汉、回、维吾尔、蒙古、藏、哈萨克、朝鲜、满、达斡尔、柯尔克孜、锡伯、鄂温克、塔吉克、保安、东乡、撒拉、裕固、乌孜别克、塔塔尔、俄罗斯、鄂伦春、赫哲等22个民族在生产方式、宗教信仰、婚丧嫁娶、饮食起居等方面的特点,从而展现出一幅中华民族绚丽多彩的风俗画卷。它是第一部表现中国北方众多民族风情的电视系列片。
  《万里长城》是怎样的一部电视系列片?
  《万里长城》是中国第一部考察万里长城的长达37集的大型电视系列片,由中国长城学会筹委会牵头,河北、辽宁、天津、北京、山西、内蒙古、陕西、宁夏、甘肃、新疆等10个省、市、自治区的电视台联合摄制,该片以明长城为主线,系统地介绍了长城的历史沿革以及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建筑结构、兵备武备、名胜古迹、民族宗教、民间传说等诸方面的内容,是目前最完整的用电视镜头记录的一部“万里长城百科全书”。该片拍摄于1986年至1987年,1988年元旦起在全国播映。



   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前一章回   后一章回 >>   


【资料来源】人民教育出版社
第一编 历史沿革(1)第一编 历史沿革(2)第一编 历史沿革(3)第一编 历史沿革(4)
第一编 历史沿革(5)第一编 历史沿革(6)第一编 历史沿革(7)第一编 历史沿革(8)
第一编 历史沿革(9)第一编 历史沿革(10)第一编 历史沿革(11)第一编 历史沿革(12)
第一编 历史沿革(13)第二编 建筑遗存(1)第二编 建筑遗存(2)第二编 建筑遗存(3)
第二编 建筑遗存(4)第二编 建筑遗存(5)第二编 建筑遗存(6)第二编 建筑遗存(7)
第二编 建筑遗存(8)第二编 建筑遗存(9)第二编 建筑遗存(10)第二编 建筑遗存(11)
第   [I]   II   [III]   [IV]   页

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