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四书类 》 孔學感悟集:論語力 》
第51節:孔子其人(9)
於丹 Yu Dan
孔健 Kong Jian
在孔子之前,也有人在提倡"仁"的思想,但那種仁在內容上是狹隘的,僅限於傢族內部親者之間的愛。子愛父,父愛子,弟愛兄,兄愛弟,如此等等。這是從血緣關係的角度講愛。孔子的仁愛思想則與此不同,所愛的對象超出了血緣關係的傢族範圍。他也主張愛自己的親人,同時又主張愛非親着。他一方面主張愛有差等,(先愛親人,然後纔去愛別人,給予的愛心有多有少),另一方面又主張"泛愛衆"。一個"衆"字,說明孔子提倡的愛人是要愛一切人,包括農奴和奴隸在內,這種仁愛思想具有人道主義的性質。
孔子還專從人己關係的角度去講仁,含有助人的意思,成了一種處理人己關係的道德原則。一事當前,既要想到自己,也要想到別人,兼顧人己兩個方面,不是衹為自己打算。他說"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自己想在事業上得到成功,也要幫助他人得到成功;自己想顯達於社會,也要幫助別人顯達於社會。這裏強調的是關心他人,幫助他人,是一種利他精神;所反對的是衹顧自己,拔一毛以利天下的事也不肯做的利己主義。
孔子呼籲"仁者愛人"是有針對性的。在那人吃人的社會裏,誰沒有得到社會的愛護?當然不是統治者,而是被統治者,所謂"愛人"實際上是要求統治者對被統治者發一點善心,把他們當人看,不要加重對他們的剝削壓迫。孔子要求統治者要剋製自己的貪欲,反省自己的過失,使自己的行為符合那時傳統的道德規範。孔子希望在位的統治者都成為"仁者",具有恭、寬、信、敏、惠的美德。這五種美德對統治者是非常有好處的:"恭則不侮,寬則得衆,信則人任焉,敏則有功,惠澤足以使人"。
"仁者愛人"並非空洞的口號,有實際的內容。孔子要求統治者關心民間疾苦,"博施於民而濟衆",即把自己多餘的錢財拿出來幫助缺衣少食的"民",讓"衆人"得到好處。孔子已經註意到了社會的分配問題,認為當時的貧富懸殊極不合理。他說,社會財産不患寡而患不均,衹要平均分配,社會就安寧了。如何平均呢?"博施濟衆"便是一法。均財富,損有餘,補不足,讓百姓得到實惠,這纔是"愛人"。
另外,孔子還主張"節用愛人"。統治者驕奢淫逸,揮金如土,過着花天酒地的生活。他們所消費的東西是從哪裏來的?不用說是從百姓那裏搜刮來的。他們的花天酒地要以百姓的"啼饑號寒"為代價。統治者的奢侈就是百姓的災難。孔子看到了這一點,便提出"節用愛人"的問題。衹有"節用",剋製統治者的貪欲,才能減輕百姓的負擔,這樣就等於愛護了百姓。可見,"節用"就是愛人;反之,奢侈則是害人。
请欣赏:
请给我换一个看看! 拜托,快把噪音停掉!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
|
第1節:前言 《論語力》"出籠"花絮(1) | 第2節:前言 《論語力》"出籠"花絮(2) | 第3節:前言 《論語力》"出籠"花絮(3) | 第4節:前言 《論語力》"出籠"花絮(4) | 第5節:序一 為日文版《論語力》出版所作的序言(1) | 第6節:序一 為日文版《論語力》出版所作的序言(2) | 第7節:序二 中國出現"於丹現象"的背景(1) | 第8節:序二 中國出現"於丹現象"的背景(2) | 第9節:於丹:在成長中的感悟(1) | 第10節:於丹:在成長中的感悟(2) | 第11節:於丹:在成長中的感悟(3) | 第12節:於丹《論語》扶桑行(1) | 第13節:於丹《論語》扶桑行(2) | 第14節:於丹《論語》扶桑行(3) | 第15節:於丹《論語》扶桑行(4) | 第16節:於丹《論語》扶桑行(5) | 第17節:於丹日本講座(1) | 第18節:於丹日本講座(2) | 第19節:於丹日本講座(3) | 第20節:於丹日本講座(4) | 第21節:於丹日本講座(5) | 第22節:於丹日本講座(6) | 第23節:於丹日本講座(7) | 第24節:於丹日本講座(8) | |
| 第 [I] II [III] 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