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家类 老子新解:何新全新詮釋古代經典   》 第39節      何新 He Xin

  昔之得一者①,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寧,[神得一以靈,𠔌得一以盈,萬物得一以生,②]侯王得一以為天下貞③。其致之一也④。天無以清將恐裂,地無以寧將恐發⑤,神無以靈將恐歇⑥,𠔌無以盈將恐竭⑦,萬物無以生將恐滅,侯王無以為貞將恐蹶⑧。故貴以賤為本,高以下為基。是以侯王自謂孤寡不𠔌⑨,此非以賤為本邪?非乎?故至譽無譽,不欲如玉⑩,珞珞如石。
  ①昔,古時。
  一,精也。
  指道,10章“載營魄抱一”,14章“混而為一”,23章“聖人抱一為天下式”,三個“一”皆指道。
  《管子·心術上》:“德者,得也;得也者,謂其所得以然也。”
  《莊子·至樂》:“天無為以之清,地無為以之寧,故兩無為相合,萬物皆化生。”
  ②嚴遵本、敦煌本、帛書《老子》甲乙本均無此句。
  ③貞,河上公本、景竜本、帛書《老子》甲乙本作“正”。貞、正古通。
  範應元註:“貞,正也。”《爾雅》:“正,長也。”指君王。朱謙之按:作“貞”是也。
  《易·係辭》曰:“天下之動,貞夫一者也。”又曰:“言緻其一也。”《老子》此章言“侯王得一以為天下貞”下,傅、範及《釋文》下有“其致之一也”,與《易》義均合。何按:亞裏士多德說:“多頭統治是不善的,讓一個君主去治理吧。”義同。
  ④緻,《漢書·公孫弘傳》:“緻利除害。”顔師古註:“緻,謂引而至也。”
  河上公註:“緻,誠也,謂下五事也。”高亨說:“緻,猶推也,推而言之如下文。”
  ⑤發,劉師培說:“‘發’讀為‘廢’。……恐發者,猶言將崩圯也,即地傾之義。‘發’為‘廢’字之省形。”
  蔣錫昌說:“劉說是。《莊子·列禦寇》:‘先生既來,曾不發藥乎?’《釋文》:‘發,司馬本作廢’,《列子·黃帝》引發‘廢’。又《繕性》:‘非藏其智而不發也’,《御覽·逸民部》引作‘廢’。《左傳·哀十一年》疏引《竹書紀年》雲:‘梁惠王廢逢忌之藪以賜民’,《漢書·地理志》引作‘發’。均其證也。‘發’‘廢’雙聲,故可通用。此言天無以清,將恐裂;地無以寧,將恐廢也。”
  ⑥歇,《說文》:“歇,息也。”止息。
  ⑦竭,盡,枯竭。
  ⑧無以為貞,即無以長。異本此句作“無以貴高”。義近。蹶(决),顛僕,跌倒
  《說文》:“蹶,僵也,從足,厥聲。一曰跳也。”《廣韻》:“蹶,失腳也,僵也”《荀子·成相》“國乃厥”,註:“顛覆也。”
  劉師培說:“按上文‘天無以清’,‘地無以寧’,‘神無以靈’,‘𠔌無以盈’,‘萬物無以生’,均承上‘以清’,‘以寧’,‘以靈’,‘以盈’,‘以生’言,惟此句‘無以貴高’,與上‘以為天下貞’不相應。疑‘貴’即‘貞’字之訛。……又疑‘貴高’並文,與下‘貴高’二語相應,遂於‘貴’下增‘高’字,實則‘貴’當作‘貞’,‘高’乃衍文也。”
  ⑨奚侗說:“《呂覽·君守篇》:‘君名孤寡而不可障壅。’高註:‘孤寡,人君之謙稱也。’《左·僖四年傳》:‘不𠔌,諸侯謙稱。’孤雲孤獨,寡雲少德,不𠔌不善也。”
  不𠔌,又作不怙也。章炳麟曰:“自稱曰僕,本是臣僕,亦兼短義。王侯謙以自稱不𠔌,‘不𠔌’即‘僕’之合音。《淮南人間訓》註:‘不𠔌,不祿也。’此為望文生訓,古人死言不祿,不應以此自稱。”說詳於《新方言》。
  ⑩至譽無譽,王本、帛書《老子》乙本作“至數輿無輿”,甲本作“緻數與無與”,河上公本、景竜本作“緻數車無車”,傅本、範本作“緻數譽無譽”,《釋文》“譽”字,註:“毀譽也。”《莊子·至樂》引有“至樂無樂,至譽無譽”句。
  譽、與、輿三字古通。《莊子·逍遙遊》:“吾聞言於接輿。”《釋文》:“‘接輿’本又作‘與’,同音餘。”又:帛書甲本作“與”,乙本作“輿”,益證二字古通。《淮南子·說山訓》:“求美則不得美,不求美則美矣。”高誘註:“心自求美名,則不得美名也,而自損則有美名矣。故老子曰:‘緻數輿無輿也。’”讀“輿”為“譽”,可證“輿”、“譽”古通。
  欲,求得,追求的意思。
  《後漢書·馮衍傳》:“夫人之德,不如玉,落落如石。”李賢註:“玉貌碌碌,為人所貴,石形落落,為人所賤。”碌碌,美貌。落落,石惡貌。



   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前一章回   後一章回 >>   


【資料來源】北京工業大學出版社
新版序序(1)序(2)序(3)序(4)序(5)序(6)序(7)序(8)序(9)序(10)序(11)
第1節第2節第3節第4節第5節第6節第7節第8節第9節第10節第11節第12節
第   [I]   II   [III]   [IV]   頁

評論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