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交礼仪 圓通的人際關係   》 溝通的層次(2)      曾仕強 Ceng Shijiang

  不說畢竟是消極的做法,要想改變溝而不通,最好是站在對方的立場來溝通,凡事以對方的利益為出發點,就算你說的話他不接受,至少他會思量一下。久而久之,就能獲得對方的信任,這樣溝通起來就方便得多。如果得不到對方的信任,你說的每一句話他都要考慮一下是何用意,溝通起來就相當睏難。
  當事情有多種選擇時,還可以瞄準對方的需求,模擬出若幹可能的方案,再依對方的立場和行事風格,評估、分析、選擇其中最合適的。劉備欲取西川,龐統獻了三條計策,讓劉備選擇。最後劉備認為“上計太促,下計太緩;中計不遲不疾,可以行之”。當然了,如果幾種方案均不可行,還可以再行調整,以求獲得合理回應。
  溝而能通
  溝而能通當然是人們喜聞樂見的情況。誤會也好,分歧也好,衹要溝而能通,都不是問題。
  溝通也要講緣分,有緣的人在一起,肯定會談得很投機,好像沒有什麽禁忌,什麽都可以談,怎樣說都可以。無緣的人在一起,多數是話不投機,或者是各說各的,說的時候很熱鬧,但不會産生任何效果。
  其實,衹要關係夠、交情深,而且場合適宜,即掌握了天時、地利、人和,中國人照樣能夠有話直說、有話實說,不但彼此暢快,而且效果良好。
  前面說過,中國人之所以不易溝通,首先是因為面子問題。也就是說,當對方覺得很有面子的時候,大多比較容易溝通。
  其次,情緒問題也是影響溝通的因素,但是當中國人情緒好的時候,不管說話的人如何唐突、冒犯、無禮,都能夠心平氣和地合理響應,一副大人不記小人過的模樣。如果雙方都能夠有誠意、能包容、不計較,當然溝而能通,一點障礙都沒有。
  要想讓別人感覺有面子,並且有好的情緒聽你講話,關鍵是你怎麽說。這樣就存在一個問題:如何處理妥當話與真話的關係。有時候,真話反而是最刺耳的。不要以為反正是實話實說,怎麽說都一樣。其實,同樣一句話,說得妥當一些,對方比較容易接受;說得十分真實,對方往往受不了,反而聽不進去。
  比如說,“你這件衣服太難看了,我送你件新的吧”,這麽說的話,雖然送別人東西是好意,但絶對不妥當,對方很難接受。我們常說有人好心辦壞事,就是因為辦得不夠妥當,纔事與願違。
  不溝而通
  不溝而通是一種高度的藝術。我們先求說到不死,再求溝而能通,逐漸走入不溝而通的境界,當然十分美妙!
  中國人十分講究人與人之間的默契,高度的默契便是不溝而通,是一種難得的溝通美景。有時候人們不需要說話,光靠眼神、動作就能傳達意思。赤壁之戰時,“一陣風過,颳起旗角於周瑜臉上拂過。瑜猛然想起一事在心,大叫一聲,往後便倒,口吐鮮血”,衹有諸葛亮知道周瑜的心病,開出“欲破曹公,宜用火攻;萬事俱備,衹欠東風”的藥方,這也是不溝而通的例子。
  當然,我們不可能都像諸葛亮那樣聰明,但是要想做到不溝而通,卻也不是毫無章法可循。
  不溝而通的關鍵在於雙方的默契,而要建立默契,就要關註對方,隨時隨地註意對方的舉動,不依賴對方的言語表達,卻主動地捕捉對方的肢體語言。毫不關心對方,不註意觀察對方的舉動,當然無法不溝而通。我們衹有將心比心,通過心與心的感應,使對方的心意能夠暢通地傳過來。心意相通,自然不溝而通。



   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前一章回   後一章回 >>   


【資料來源】北京大學出版社
引言中西方的人際關係大不相同(1)中西方的人際關係大不相同(2)人際關係需要倫理道德規範
首先要瞭解中國人的特性聽話不如“看”話“隨便”並不隨便不反對並非贊成
先弄清對方是誰小心纔不會上當凡事都追求合理圓通而不圓滑
遇事先求自保(1)遇事先求自保(2)就怕吃虧上當衹愛占小便宜
自私又愛面子正視自己確定自己要做什麽樣的人處理好自己和自己的關係
以實實在在為做人的準則善待他人待人需要誠心待人需要友善
第   [I]   II   [III]   頁

評論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