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四书类 》 讀論語心得全集 》
第51節:論語心得(51)
劉廣宇 Liu Anyu
俗話說,群衆的心裏有一桿秤,對於為政者的得失,民衆看得清清楚楚,懷磚以迎,表明了民衆的期望,擲磚相送,則是民衆對政務的直率評判。從懷磚到擲磚,不過是一字之差,卻表明了民衆對處理政務的人天差地遠的兩極評判,所以明智的人在處理政務之事,從來不敢掉以輕心。
歷史上明智的人都知道這樣一個道理,責人不如修身,己身不正,何以正人。這個道理再也簡單不過的了,但是責人容易,修身難,所以有時候昏透了頭的昏君,在小人的諛奉面前偶爾也會爆發出靈智的火花,讓這沉悶的歷史變得有趣起來。
明憲宗朱見深專講“房中術”,搜羅淫僧妖道,各賜官號,如僧繼曉,擅長“秘術”,受封“通玄翊教廣善國師”。上有好者,下更甚焉,他的宰相萬安也精研此道,收集各種房中術,密封一小箱,進呈朱見深。朱見深見大臣太不成體統,這纔遣一個太監去問他道:“這是大臣該做的事麽?”
大臣不像大臣,那是因為皇帝不像皇帝。
所以,如果管理政務的對老百姓不滿意,那麽,可以確信,百姓對這位管理政務者的評價,也不會好到哪裏去。上有好者,下必甚焉,社會風氣的好壞,責任同樣是在管理政務者的身上。凡為政者,不可不察。
第四章 經商之道
君子愛財,取之有道
我們今天說:“君子愛財,取之有道。”什麽“道”?合法之道。說到底,也就是仁義之道——仁道。
仁道是安身立命的基礎,生活的原則。所以,無論是富貴還是貧賤,無論是倉促之間還是顛沛流離之時,都絶不能違背這個基礎和原則。用孟子的話來說,就是:“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
當然,這裏的前提是要有生活的原則。對於那些“跟着感覺走”,甚至“過把癮就死”的人來說,這一切都是沒有意義的了。面對激烈的競爭,弱肉強食,爾虞我詐,衹要能達到目的,不擇一切手段,還有什麽仁道的原則可遵循呢?如果說有,那也是“盜亦有道”的原則——目的就是一切。
這已是世界觀和人生觀的選擇問題了。
任何人都不甘願過貧窮睏頓、流離失所的生活,都希望得到富貴安逸。但這必須通過正當的手段和途徑去獲取,否則寧守清貧也不去享受富貴。這種觀念在今天仍有其不可低估的價值。因此,當面對眼前的誘惑時,一定要堅持仁道的原則,否則衹能陷入無法掙脫的圈套。
楊震,字伯起,東漢弘農郡華陰縣人。弘農楊氏是漢代的名門世傢。楊震客居他鄉20多年,靠教書得來的微薄收入奉養老母。州郡聞其名,屢召不出,直到50歲時,在朋友們的勸說下,他纔應聘到州裏任職。將軍鄧騭久聞楊震賢能之名,舉為茂纔(秀纔),先後擔任過荊州刺史、東萊太守、涿郡太守等職務,為官以廉能著稱。
安帝元初四年(117年),楊震被調到朝廷任太僕,轉任太常。他因舉賢楊倫等一批賢能之士為博士官,扭轉了選舉不實的局面,因而受到朝野的贊揚。永寧元年(120年),他晉升為司徒。
楊震入仕之前傢境窘迫,長期過着自食其力的清貧生活。他除了教授學生之外,還藉種別人的一塊土地,親自耕耘,維持生計。當時的人都很敬重他,但他從不接受別人的饋贈,他從荊州調到山東任東萊(今山東萊州)太守,路經昌邑縣(今山東金鄉西北)時,昌邑縣令王密特來參見。王密是楊震在荊州時舉薦的秀纔,他為了報答楊震的知遇之恩,當天晚上趁夜深人稀,懷揣十斤黃金獻給楊震。
不料楊震卻批評他:“作為老相識,我比較瞭解你,你怎麽卻不瞭解我呢?”
王密連連道歉,收起金子辭別而回。從此楊震拒金的這個故事一直被傳為美談。
市場競爭的激烈,使每一個做着發財夢的商人不得不絞盡腦汁,以免淪落到破産的境地。於是,一些心術不正的人便不惜瞞天過海,坑蒙顧客。在美國費城西區有兩個挨得很近的廉價品商店,兩個店的老闆是死敵,一直進行着無休無止的價格戰。“出售愛爾蘭亞麻床單,甚至連有鷹一樣眼睛的瑞伯女士都不能找出任何缺點,不信請問她。而價格卻低得可笑,衹需6美元50美分。”當一個櫥窗出現了這樣的手寫告示時,兩小時後,另一傢櫥窗就會出現這樣的告示——“瑞伯女士該配一副近視眼鏡了,我的床單質量一流,衹需5美元95美分。”而且,兩店的老闆常站在店外,尖聲對駡,幾乎每次都發展到拳腳相加。最後,總有一方的老闆敗下陣來,咒駡另一個是瘋子,買他東西的顧客也是瘋子。這時附近的每一個人都會擁入獲勝的廉價品商店,將床單和枕套搶購一空。直到後來,兩個廉價品商店各換了一位新老闆,他們各自對兩店前任老闆的財産進行了詳細的檢查。有一天,他們發現兩店之間有條秘密通道。並且在兩店的樓上兩個老闆住過的套房中發現了一扇連接兩套房子的門。後來纔知道:這兩個死對頭原來是兄弟倆。所有的詛咒、謾駡、威脅以及一切相互間的人身攻擊全是在演戲。一個微妙的鄰里關係製造了所有的騙局,他們所賣的商品全是二流貨。
请欣赏:
请给我换一个看看! 拜托,快把噪音停掉!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
|
第1節:論語心得(1) | 第2節:論語心得(2) | 第3節:論語心得(3) | 第4節:論語心得(4) | 第5節:論語心得(5) | 第6節:論語心得(6) | 第7節:論語心得(7) | 第8節:論語心得(8) | 第9節:論語心得(9) | 第10節:論語心得(10) | 第11節:論語心得(11) | 第12節:論語心得(12) | 第13節:論語心得(13) | 第14節:論語心得(14) | 第15節:論語心得(15) | 第16節:論語心得(16) | 第17節:論語心得(17) | 第18節:論語心得(18) | 第19節:論語心得(19) | 第20節:論語心得(20) | 第21節:論語心得(21) | 第22節:論語心得(22) | 第23節:論語心得(23) | 第24節:論語心得(24) | |
| 第 [I] II [III] [IV] 頁
|
|